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歷代地理沿革表

鎖定
《歷代地理沿革表》,清陳芳績 [1]  。四十六卷。分部表、郡表、縣表三部,以“地”為經,以“朝代”為緯。部表首列“虞十二州”及交州,每州下列自虞至明歷代轄境內之州、國、道、路、府、省等地方區劃。郡表首列秦四十郡,每郡下列自秦至明歷代轄境內之郡、州、路、府、軍、衞等地方區劃。縣表按漢志次序,列舉自秦至明各縣之置廢,並各旁註其沿革年、月。一目瞭然,頗便省覽。清代類此著作又有段長基的《歷代疆域表》和楊不復的《輿地沿革表》等 [2] 
書    名
歷代地理沿革表
別    名
History of the geographical evolution table
作    者
[清]陳芳績 [2] 
類    別
歷史地理 [1]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7年
頁    數
3084 頁
定    價
7800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11733948 [2] 
創作時期
語    種
中文
類    型
文獻

歷代地理沿革表作者介紹

陳芳績,字亮工,生卒年不詳,江蘇虞山(今常熟)人。其父陳梅曾在濂涇與顧炎武同居5載,交往過密。芳績亦“遊從有素”①,《亭林文集》中有寄懷酬答諸詩記之,可見其學問蓋有淵源。明亡之後,陳芳績隱居不出,棄舉子業,以教課為生。他有感於“歷代史與天下府州縣誌大都紛紜錯雜,牽扭重疊,皆因作史者止就一代,作志者止就一方,未究根源,而閲之者承訛襲舛,終莫考正”②,乃“究心於天文地理之書,著《天下郡縣輿圖》”,又“博觀二十一史,廣搜天下志乘,按其山川、城廓、形勢、位置,究其歷代淵源”,於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冬撰成《歷代地理沿革表》 [2] 

歷代地理沿革表圖書來歷

陳書乃未竟之稿,撰成後並未刊刻,由是埋沒156年。後來,張大鏞在屈侃甫家發現此稿,“覽而善之,思廣其傳”③,乃囑同鄉黃廷?校勘補正,又由蔡芳、羅棻、吳翊寅、桂銘球、陳名慎、傅維森、李肇元、史悠成、陶福祥張成德廖廷相、汪兆銓分任一校、二校、三校,至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交付剞劂,始得以問世。 [2] 
芳績雲:“舜建十二州牧。漢仿其制而為十三部刺史,統轄天下郡縣。至南北朝,濫及二百餘。隋復並而為九。唐變化為十五道採訪使。宋變而為十九路安撫使。元又更為行中書省。明則為布政使司。名雖異而體實同。故作部表”①。故全書首列部表,該表以虞為首,次漢至明,共12格。 [2] 
芳績雲:“秦以天下為郡。漢以後俱仍其制,迨隋唐而或稱州,又有曰府曰軍,元則稱路,明盡稱府,皆以統縣”②。故次列郡表,郡表以秦為首,次漢至明,亦12格。 [2] 
芳績雲:“縣自春秋時,‘楚子縣陳’而名始見,其時縣大於郡。至秦始皇盡縣天下,縣始隸於郡。迄今數千年,皆不改易,縣亦當以秦始。惟秦無記載,至《漢書》始有地理志,縣名、建置乃得詳書,故縣表第據《漢志》為斷”③。故殿為縣表。其一二置於先秦暨春秋列國地名,皆附註於漢格。 [2] 

歷代地理沿革表內容簡介

內容包括 [2] 
(1)虞12州,實載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交州、雍州梁州、幷州、幽州、營州13表。
(2)秦40郡,實載內史、三川、河東潁川、泗水、碭郡、東郡邯鄲鉅鹿、郯郡、琅邪、薛郡、齊郡、南陽、南郡、長沙、九江、鄣郡會稽、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上黨、太原、雁門、雲中、九原、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南海、桂林、象郡共40表。
(3)漢縣,共1577表。
諸表包羅秦漢至元明各種政區的發展變化情況,如州、道、路、省、郡、府、縣、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的添置、歸併、更名、改隸、遷治、廢仍情形。“凡説有不同者,皆明辨而詳註之”,“其未能確然者,兩存之”①。
表中用方框標出的147處考證和辨析(部表7處,郡表53處,縣表87處),是本書精華所在,有的考證和辨析,如《秦三十六郡考》、《考竟陵雲杜》、《廢東城考》、《丹陽考》,都是內容詳實、質量較高,可以單獨成篇的論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