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陵源區

鎖定
武陵源區,隸屬於湖南省張家界市,位於張家界市中部,澧水中上游,屬武陵山脈,介於東經110°22′30″—110°41′15″,北緯29°16′25″—29°24′25″之間,總面積397.58平方千米,距張家界市區32千米 [1]  。截至2023年6月,武陵源區下轄2個街道、2個鄉。 [18]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區常住人口5.96萬人,城鎮化率71.14%。 [21] 
武陵源區是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縣級行政區,張家界市的核心景區就在武陵源區境內。武陵源,史書上稱為“禹甸之靈境”、“赤縣之奧區”,唐代詩人王維留下了“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的詩句。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視察此地時將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區命名為“武陵源”。因此,又稱張家界核心景區為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它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楊家界自然保護區組成。 [2] 
2023年,武陵源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7897萬元,同比增長7.4%。 [21] 
中文名
武陵源區
行政區劃代碼
430811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湖南省張家界市
地理位置
張家界市中部,澧水中上游
面    積
397.58 km²
下轄地區
2個街道、2個鄉
政府駐地
軍地坪街道
電話區號
0744
郵政編碼
427400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5.96 萬(2023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車牌代碼
湘G
地區生產總值
497897 萬元(2023年)

武陵源區歷史沿革

上古
武陵源區行政建置歷經變遷。遠古時期,境內就有人類活動。
楚國
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居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年),慈利(含今永定區、武陵源區及桑植縣年)為其轄地。
春秋戰國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昭王置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縣西),轄慈利。武陵源區域屬慈利所轄。
武陵源區
武陵源區(11張)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轄區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縣(縣治官塔坪,今慈利縣蔣家坪鄉太坪村),轄今安鄉、澧縣、津市、臨澧、石門、慈利、桑植各縣及永定區、武陵源區、湖北省公安、鶴峯縣、湖南省桃源縣一部分。
西漢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廢黔中郡設武陵郡,將慈姑縣分置零陽、孱陵、充縣三縣。此時,武陵源區域為充縣(縣治今永定區,轄今永定區、桑植縣及水中游區域)轄地。
三國吳
永安六年(263年),因嵩梁山裂,有石壁立如門,吳帝孫休以為祥兆,遂析武陵郡北部置天門郡,分零陽、充縣地設婁中縣。此時武陵源區域分屬充縣和婁中縣管轄。
西晉
太康元年(280年),析婁中縣設臨澧縣,析零陽縣置澧陽縣天門郡領零陽、充縣、臨澧、婁中、澧陽五縣。
南北朝
梁敬帝紹泰元年(555年),廢天門郡,置澧州石門郡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廢婁中、臨澧二縣,置北衡州。廢充縣,設崇義縣,本境與零陽俱隸北衡州。
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北衡州為崇州,更零陵縣為慈利縣,與崇義縣同隸崇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崇州,改澧州為澧陽郡,領石門、孱陵、澧陽、安鄉、崇義、慈利六縣。
武德二年(619年),改澧陽郡為澧州,復置充縣
麟德元年(664年),廢充縣,並崇義入慈利縣。
天寶(742—756年)初,改澧州為澧陽郡
乾元元年(758年),複名澧州。
五代
區境屬馬殷、周行逢割據的楚國所轄之澧州
乾德元年(963年),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屬荊湖北路
至元十二年(1275年),升澧陽軍州為澧州路
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澧州路總管府,領澧陽、石門、安鄉、慈利四縣。
元貞元年(1295年),升慈利縣為慈姑州,旋複名慈利州,轄今慈利、桑植、永定、武陵源等區縣。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即吳王位,改澧州路為澧陽府。
洪武二年(1369年),降慈利州大庸縣,不久廢大庸縣,複名慈利縣,屬澧陽府(後復為州)。
洪武三年(1370年),羊山衞治(今永順羊峯山)遷大庸,改名大庸衞(今大庸所)。
洪武四年(1371年),大庸衞城遷今永定區所。
洪武九年(1376年),改澧屬慈利等縣隸屬常德府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庸衞改永定衞,轄六所(前、後、左、右、中及大庸所),行政區屬慈利縣。
洪武二十三年(1396年),設九溪衞(衞治在今慈利縣江埡),領前、後、左、右、中五所及添平、麻寮、安福諸所。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慈利改隸嶽州府
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歸流,升澧州為直隸州,慈利縣改隸澧州。廢九溪、永定兩衞,置安福縣(今臨澧縣)。割麻寮所(慈利十七都部分地及十八都)入容美司,置鶴峯州,隸宜昌府;割安福所(慈利十六都)入桑植司置桑植縣,隸永順府
雍正十三年(1735年),撥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各部分地置永定縣(今永定區)。
中華民國
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州、廳建制,保留道一級建制。因永定名與福建省永定縣同名,奉北京政府令,改名為大庸縣,與慈利同屬武陵道
 武陵源區地圖
武陵源區地圖(2張)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建立湘西綏靖處,下設五個行政督察區。其中慈石庸行政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慈利,轄慈利、石門、大庸三縣。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慈石庸行政督察區擴併為第二行政督察區,轄慈利、石門、大庸、臨澧、澧縣、桑植六縣。專員辦事處仍設在慈利。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至二十九年(1940年),慈利縣屬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常德)、大庸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永順)。
1988年12月,境內國營張家界林場(即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下同)、協合鄉、中湖鄉隸屬湘西自治州所轄的大庸縣(市)(今永定區),索溪峪鎮屬常德專區所轄的慈利縣,天子山鎮屬桑植縣(1953年屬大庸縣,後屬慈利縣,1958年隸屬桑植縣)。
1988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大庸市升為地級市,將慈利、桑植兩縣劃歸大庸市管轄。市另轄兩區:原縣級大庸市改名為永定區,新設武陵源區。將原大庸市的協合、中湖兩鄉和國營張家界林場、慈利縣索溪峪鎮、桑植縣天子山鎮劃為武陵源區行政區域。 [3] 

武陵源區行政區劃

武陵源區區劃沿革

1988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大庸市升為地級市,將慈利、桑植兩縣劃歸大庸市管轄。市另轄兩區:原縣級大庸市改名為永定區,新設武陵源區。將原大庸市的協合、中湖兩鄉和國營張家界林場、慈利縣索溪峪鎮、桑植縣天子山鎮劃為武陵源區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索溪峪鎮(軍地坪)。
1988年12月,境內國營張家界林場(即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下同)、協合鄉、中湖鄉隸屬湘西自治州所轄的大庸縣(市)(今永定區),索溪峪鎮屬常德專區所轄的慈利縣,天子山鎮屬桑植縣(1953年屬大庸縣,後屬慈利縣,1958年隸屬桑植縣)。
1996年,武陵源區面積393平方千米,轄1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天子山鎮、索溪峪土家族鄉、中湖鄉、協合鄉。區政府駐索溪峪,距市政府43千米。
2002年末,武陵源區總面積397.5平方千米,其中核心景區面積217.15平方千米。轄3鄉1鎮2街道,42個行政村、居委會。
2004年,全區轄1個街道、1個鎮、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軍地坪街道、天子山鎮、索溪峪土家族鄉、協合鄉、中湖鄉。區政府駐軍地坪街道。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陵源區轄1個街道、1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
2015年,張家界市鄉鎮區劃調整,索溪峪土家族鄉、天子山鎮、軍地坪街道成建制合併設立軍地坪街道。

武陵源區區劃詳情

截至2023年6月,武陵源區下轄2個街道、2個鄉。 [18]  武陵源區人民政府駐軍地坪街道 [1]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430811001000
軍地坪街道
430811002000
鑼鼓塔街道
430811201000
協合鄉
430811202000
中湖鄉

武陵源區地理環境

武陵源區位置境域

武陵源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張家界市中部,澧水中上游,屬武陵山脈,為慈利縣、桑植縣和永定區所環抱,介於東經110°22′30″—110°41′15″,北緯29°16′25″—29°24′25″之間,總面積397.58平方千米,其中核心景區面積217.2平方千米,外圍保護地帶174平方千米,發展區6.38平方千米,距張家界市區 32千米。 [14] 

武陵源區地形地貌

武陵源區地處武陵山脈餘脈。其中風景名勝獅寨,四面絕壁,放眼望,峯巒疊翠。整個地勢以中部為核心,向四周呈輻射狀擴散。周圍有若干河谷型小盆地,外圍為山地。
武陵源區內石英砂岩柱峯有3103座,千米以上峯柱243座,最高峯為兔兒望月峯,海拔1264.5米;境內長2000米以上的溝谷32條,總長達84.6千米,其中,以金鞭溪最為著名。峯頂多為三面懸崖深谷的台地,常為山民安居紮寨之處,最為有名的有黃石寨、鷹窩寨、鑼鼓寨、躲官寨等。
石英砂岩峯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峯3103座,峯體分佈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峯林造型景體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峯林地貌的特點是:質純、石厚,石英含量為75%—95%,岩層厚520米。具間層狀層組結構,即厚層石英砂岩夾薄層、極薄層雲母粉砂岩或頁岩,這一層組結構有利於自然造型雕塑,增強形象感。岩層裸露於向斜輪廓產狀平緩(5°—8°,局部最大達20°),增加了岩石的穩定性,為峯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決條件。岩層垂直節理髮育,顯示等距性特點,間距一般15至20餘米,為塑造千姿百態的峯林地貌形態和幽深峽谷提供了條件。
構造溶蝕地貌: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於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分佈地區,面積達3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窩、溶鬥、溶溝、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窪地、石膜、漏斗、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於索溪峪河谷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達數十個。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遊覽和探險方面特殊的價值。
剝蝕構造地貌:分佈於志留系碎屑地區,見及三亞類:碎屑岩中山單面山地貌,分佈於石英砂岩峯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鯉魚脊Ⅴ谷中山地貌,分佈於湖坪、石家峪、黃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佈於中山外緣,山坡較緩,河谷呈開闊的Ⅴ型。
河谷侵蝕堆積地貌:本類型可分為山前衝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佈於沙坪村,發育於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面3—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面積達4—5平方千米。

武陵源區氣候特徵

氣温
武陵源區四周有張家界、袁家界、琵琶界、羊止界、蘆茅界五條山脈包圍。境內峯聳谷深,溪谷縱橫,森林茂密,地形複雜,寒流難入,以致氣候温和,冬暖夏涼,無酷暑、無嚴寒,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多樣性和垂直差異性十分明顯。境內屬東亞季風區,一年有兩次氣候轉換。
冬季受北方乾冷氣團控制,盛吹偏北風,氣候寒冷乾燥;夏季受暖氣流影響,盛行偏南風,温高濕重;春秋兩季為冷暖氣流交替過渡期,輕寒微暖,氣候宜人。本境四季分明,四季的長短隨海拔遞增而變化。低海拔地區(300米以下)冬夏長,春秋短;高海拔地區(1000米以上)冬春長,夏秋短。 [4] 
降水濕度日照
武陵源區境內年均降水量1380.0—1450.0毫米。降水量隨海拔升高而增加,天子山比軍地坪年均降水量要多10%。各月降水分佈不均,集中在4—7月,降水日達49天,約佔全年降水日32%。強降水集中期為5—7月,降水量達650毫米,佔全年總量的46%。12—1月降水少,約56毫米,僅佔全年總量的4%。
境內雨量充沛,森林植被完整,濕度和蒸騰量較大。海拔較低的軍地坪年均水汽壓為16.0帕,年均相對濕度為78%。海拔較高處易產生雲霧,抬升盤繞于山腰至山頂,故山腰濕度最大,相對濕度在85%以上。山頂由於風的作用,其濕度次於山腰,高於山腳。一年之中,4—7月為相對濕季,8—9月為相對乾季。
境內軍地坪年平均日照為1297.2小時。以8月為最多,平均日照為202.5小時;2月份為最少,平均為55.7小時。年均日照時數與周邊的永定區、慈利縣相比,偏少121.4—204.7小時,略多於桑植縣。由於其複雜的地形,使得不同高度、不同坡向的光照分佈極不均衡,是造成局部小氣候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五里一個景,十里一層天”之説。 [4] 
風雪霜雨凇
武陵源區境內軍地坪年平均風力1.1米/秒,以2—4月較大,為1.3—1.5米/秒,其他月份在1.0—1.2米/秒之間。風力隨海拔增高而增大。天子山黃石寨的年平均風力在5.0米/秒以上,盛吹東北風(最多風向)。
境內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山區的年降雪日數在15天以上,比平地多1倍。軍地坪冬季平均年降雪日數8天,最多年份17天,最少年份3天,全區積雪時間年平均約5.6天,高山區積雪從12月至翌年3月,長達100天以上。平地的最大積雪深度為19釐米,高山區最大雪深在80釐米以上。
境內30年平均有霜期91天,其中實有霜凍日為24.5天,年平均無霜期274天。霜凍最早年份從11月開始,最晚年份至次年3月終止。以1月最多,平均9.8天;12月和2月次之,分別有7.2天和5.3天。霜凍日隨海拔上升而增加。
軍地坪年平均雨凇日為1.3天,最長連續時間為8天,最大結冰直徑9毫米(1964年2月16日),以12月為多。雨凇多出現在高山地區,天子山、黃石寨的雨凇日是軍地坪的5倍以上,最大結冰直徑在28釐米以上,構成景區冬季獨特的冰凌世界。 [4] 

武陵源區植被條件

武陵源區水土氣候條件適宜,森林覆蓋率85%。由於地理位置、地勢、氣候以及岩石結構的特殊性,境內植物分佈呈現多樣性、過渡性、垂直性和古老性以及石峯上植被繁茂、種類繁多等特點。
多樣性。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和草木相混生;以常綠為主,常綠、半常綠和落葉並存;以天然林為主,天然林與人工林相間;以闊葉林為主,闊葉林與針葉林相混生。集觀賞植物、經濟植物和特種植物於一地。
過渡性。本境處於暖温帶植物區系與熱帶—亞熱帶植物區系的過渡地帶,為中亞熱帶北緣,秦嶺和華北植物帶的南緣。熱帶、亞熱帶、温帶三個氣候帶植物均有分佈。以華中區系植物佔優勢。索溪峪景區的木本植物與華中區系共有的種達235種,具華中區系特徵的近100種,西南區系的6種,華南區系的7種,華東區系的3種,華中—西南區系的8種。
垂直性。植物的分佈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境內海拔相對高差995.5米。海拔700米以下為紅壤和黃紅壤土,分佈常綠針闊混交葉林;700—950米之間為黃壤,分佈常綠和落葉闊葉林;950—1050米之間為黃棕壤,散佈落葉闊葉林;1050米以上為山地草甸土,分佈灌木和草叢。由於海拔高度懸殊,南北坡氣候有別,故同一植物羣落分佈的海拔高度,南坡比北坡要高,種類比北坡複雜。
古老性。境內保存孑遺植物較多。中生代白堊紀至第三紀形成的被子植物科數佔世界被子植物科數的29.8%,其中最原始離心皮類的被子植物有5屬11種。中生代白堊紀植物有金縷梅科、樟科等;新生代第三紀植物有八角楓科、七葉樹科、蘭果樹科、山茶科、旌節花科等。其中古老植物有八角科、五味子科、毛茛科、金粟蘭科、楊柳科、樺木科、榛科、殼鬥科、桑科、榆科、核桃科、杜仲科、鍾萼木科、領春木科、珙桐科、大血藤科等16科。著名的第三紀孑遺植物鵝掌楸(馬褂木)散生於原始次生林中。 [5] 

武陵源區自然資源

武陵源區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末,武陵源區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一)耕地3.07萬畝(2049.22公頃)
其中,水田2.23萬畝(1488.72公頃),佔比72.65%;旱地0.84萬畝(560.50公頃),佔比27.35%。另外在城鎮村莊範圍內尚未建設土地中現狀為耕地的土地還有614.85畝(40.99公頃),其中水田305.25畝(20.35公頃),旱地309.60畝(20.64公頃)。
武陵源區耕地整體位於國家劃定的一年兩熟制區域,均位於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地區。位於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0.32萬畝(212.37公頃),佔比10.36%;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0.32萬畝(215.54公頃),佔比10.52%;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08萬畝(718.39公頃),佔比35.06%;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01萬畝(672.74公頃),佔比32.83%;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0.35萬畝(230.18公頃),佔比11.23%。
(二)園地0.45萬畝(299.37公頃)
其中,果園2245.20畝(149.68公頃),佔比50.00%;茶園1284.15畝(85.61公頃),佔比28.60%;其他園地961.20畝(64.08公頃),佔比21.40%。
(三)林地52.39萬畝(34927.87公頃)
其中,喬木林地49.91萬畝(33274.6公頃),佔比95.27%;竹林地1.26萬畝(843.12公頃),佔比2.41%;灌木林地0.38萬畝(251.34公頃),佔比0.72%;其他林地0.84萬畝(558.81公頃),佔比1.60%。
(四)草地0.03萬畝(19.04公頃)
全部為其他草地285.60畝(19.04公頃),佔比100%。
(五)濕地0.10萬畝(65.96公頃)
濕地是"三調"新增的一級地類,包括8個二級地類,武陵源區涉及2個二級地類。其中,森林沼澤7.05畝(0.47公頃),佔比0.71%;內陸灘塗982.35畝(65.49公頃),佔比99.29%。
(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92萬畝(1282.81公頃)
其中,城市用地5927.25畝(395.15公頃),佔比30.80%;建制鎮用地1175.10畝(78.34公頃),佔比6.11%;村莊用地11756.10畝(783.74公頃),佔比61.10%;採礦用地8.40畝(0.56公頃),佔比0.04%;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375.30畝(25.02公頃),佔比1.95%。
(七)交通運輸用地0.51萬畝(341.84公頃)
其中,公路用地2646.60畝(176.44公頃),佔比51.61%;農村道路2481.00畝(165.4公頃),佔比48.39%。
(八)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0.66萬畝(437.79公頃)
其中,河流水面3483.00畝(232.20公頃),佔比53.04%;水庫水面2265.60畝(151.04公頃),佔比34.50%;坑塘水面561.75畝(37.45公頃),佔比8.56%;溝渠176.25畝(11.75公頃),佔比2.68%;水工建築用地80.25畝(5.35公頃),佔比1.22%。 [16] 

武陵源區植物資源

武陵源區境內自然植被中,維管束植物達193科、730屬、1630種。其中木本植物107科、250屬、700種,草本植物879種。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1屬、17種;被子植物96科、286屬、734種。天然林遍佈景區的溝壑、峯林、坡嶺。 [5] 

武陵源區動物資源

據《向氏族譜》記載,清乾隆時的武陵源,“草木暢茂,荒郊曠野,道路俱系羊腸小徑,崎嶇多險,獸蹄鳥跡交錯於道。山則有熊豕鹿、豺狼虎豹諸獸,成羣結隊,鹹若有性。水則有雙鱗金鯉、重唇諸色之魚,舉網即得,其味脆而甘”。隨着境內人為活動增加,野生動物漸減,但仍屬野生動物王國。
武陵源現存野生動物屬東洋界華中區西部山地高原亞區(鄭作新教授區系),東北部接鄂西北神農架,西南臨黔東北梵淨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位於中國西部山地高原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交界線左側邊緣。境內溪壑縱橫,樹草豐茂,水質清純,許多區域人煙稀少,人跡罕至。幽靜的生態環境,為野生動物的棲息和繁衍提供了理想的條件。飛禽、走獸、魚蛇、昆蟲,種類繁多,有許多珍稀種羣。據1980年中國科學院華南考察隊考察,境內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22目、58科、149種。以鳥類居多,佔種數的46.9%;其次為獸類,佔28.9%;爬行類佔16.1%;兩棲類佔8.1%。屬國家一類保護的3種:豹、雲豹、黃腹角雉;國家二類保護的25種:獼猴、短尾猴、蘇門羚、穿山甲、黑熊、大靈貓、水獺、林麝、水鹿、豺、鴛鴦、鳶、雀鷹、松雀鷹、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褐翅鴉鵑、草鴞、斑頭鵂鶹、短耳鴞、長耳鴞、虎紋蛙、大鯢。其中18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屬湖南省級保護的有獐、毛冠鹿、紅嘴相思鳥等54種。還有脆蛇蜥、麗紋蛇、魚遊蛇以及索溪峪景區野人井內通體透明的盲眼魚等奇異動物。
獸類
境內有獸類8目、21科、43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13種,散佈於各景區內。
鳥類
境內鳥類眾多,有10目、24科、70種。以留鳥為主,兼有候鳥。屬國家保護種類的13種,佔境內鳥類總數的18.6%。
兩棲類
境內有兩棲類動物2目6科12種,其中屬國家保護對象的主要有大鯢和虎紋蛙兩種。
爬行類
景區內除常見的爬行類動物外,奇異的有脆蛇蜥、麗紋蛇和魚遊蛇等。 [5] 

武陵源區人口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區常住人口5.96萬人,按城鄉分:城鎮人口4.24萬人,農村人口1.72萬人,全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1.14%。 [21] 

武陵源區經濟

武陵源區綜述

2023年,武陵源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7897萬元,同比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373萬元,同比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12099萬元,同比下降1.6%;第三產業增加值460425萬元,同比增長7.9%;三次產業結構為5.1:2.43:92.47,第一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0.19%,第二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0.07%,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99.88%。 [21] 
時間
地區生產總值
2022
458345萬元
2023
497897萬元
歷年數據參考資料 [17]  [19]  [21] 
2023年,武陵源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9.8%,其中項目投資(不含農户)投資同比下降5.9%,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34.1%。 [21] 
2023年,武陵源區實現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6827萬元,同比下降16.32%;地方財政收入43399萬元,同比增長5.65%,其中税收收入21326萬元,同比下降15.92%,非税收入22073萬元,同比增長40.45%;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61085萬元,同比增長13.28%。 [21] 

武陵源區第一產業

2023年,武陵源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3500萬元,同比增長3.0%。其中農業產值24089萬元,同比增長3.2%;林業產值5000萬元,同比增長7.6%;牧業產值10760萬元,同比下降3.0%;漁業產值751萬元,同比增長7.0%;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2900萬元,同比增長7.7%。
2023年,武陵源區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733.34公頃,糧食產量1.42萬噸;油料種植面積14351.23畝,油料產量1614噸;蔬菜及食用菌種植17715畝,蔬菜及食用菌產量34151噸;茶葉產量212噸。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區生豬存欄1.10萬頭,牛存欄0.06萬頭,羊存欄0.54萬隻,家禽存欄12.39萬羽。全年生豬出欄2.05萬頭,牛出欄0.04萬頭,羊出欄0.41萬隻,家禽出欄10.88萬羽;豬肉產量0.15萬噸,禽蛋產量0.03萬噸。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區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9家,國家級及省級龍頭企業2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23199萬元,實現利潤1870萬元。全年休閒農業經營主體個數140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人次35萬人次,休閒農業經營收入7533萬元。
2023年,武陵源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0.4萬畝,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認證個數8個,全區稻田綜合種養0.02萬畝,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063.69噸。
2023年,武陵源區開工各類水利工程16處,水利工程投入資金5200萬元,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100萬立方米。 [21] 

武陵源區第二產業

2023年,武陵源區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7.4%;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9.5%。建築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 [21] 

武陵源區第三產業

旅遊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區擁有旅遊等級區(點)6家,其中4A級以上旅遊景點4家。全區旅遊總收入219.38億元,同比增長173.85%,國內旅遊人次1591.7萬人次,同比增長109.7%;國內旅遊收入215.14億元,同比增長168.69%;入境人數31.13萬人次,其中外國人24.98萬人次,港澳台同胞6.15萬人次。 [21] 
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2023年,武陵源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9405萬元,同比增長7.5%。全區進出口總額412.11萬元,同比下降34.27%,其中出口額360.37萬元,同比下降42.51%。 [21] 
郵政、電信業
2023年,武陵源區電信業務總量8592.73萬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户0.68萬户,移動電話用户6.8萬户,互聯網寬帶用户數4.22萬户。 [21] 
金融
截至2023年底,武陵源區金融機構存款餘額57.44億元,同比增長14.2%;金融機構貸款餘額94.45億元,同比增長5.0%。 [21] 

武陵源區交通運輸

武陵源區交通

焦柳線上的張家界火車站連接全國東西南北,張家界機場已開通香港、澳門、北京、大連、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廈門、青島、福州、成都、重慶、武漢、西安、南京等20多個城市和地區的航線,省會長沙至張家界高速公路已開通,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截至2022年末,武陵源區擁有公路總里程392.2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0千米;農村三路提質改造4.1千米。 [19] 

武陵源區運輸

2023年,武陵源區公路客運量701.6萬人,同比增長218%;水運客運量108.2萬人,水運客運週轉量649.2萬人公里。年末全區擁有公路總里程395.6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0公里;農村公路提質改造4.1公里。 [21] 

武陵源區社會事業

武陵源區科技事業

2023年,武陵源區科技成果登記數7項,簽訂技術合同登記25項,技術合同成交額登記1.66億元。全區專利申請量11件,授權專利11件。全區共有特種設備1152台,重點工業產品質量督查抽查45批次,共有強制檢定計量器具1128台(件),食品生產許可證10張。 [21] 

武陵源區教育事業

2023年,武陵源區小學在校生3933人,初中在校生2175人,普高在校生1046人,職高在校生860人。幼兒園在園幼兒人數169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6.64%。各類民辦學校6所,民辦學校在校學生678人。 [21] 

武陵源區文化事業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區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羣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2個。全區有中、短波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1座,全區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55%,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58%,有線電視用户7115户。 [21] 

武陵源區體育事業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區共有體育場地211個,體育館0個,運動場83個,游泳池4個,各種訓練房4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2.48萬人,全區開展全民健身項目25項次。 [21] 

武陵源區醫療衞生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區共有醫療衞生機構51個,其中:醫院2家,婦幼保健院1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4個,診所、衞生所、醫務室16家,村衞生室24家。全區衞生技術人員338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35人,註冊護士122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衞生技術人員15人;衞生監督所(中心)1個,衞生監督所(中心)衞生技術人員8人;全區醫院牀位數140張。全區共有鄉街道衞生院6家,牀位數49張,鄉鎮衞生院技術人員50人。全區孕產婦免費產前篩查300人。 [21] 

武陵源區社會保障

2023年,武陵源區全年獲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2865人次,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經費131.54萬元,同比增長6.2%;獲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7566人次,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經費267.82萬元。全區共有提供住宿的民政機構牀位數301張,提供住宿民政機構收養人數143人;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4個。全區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620.93萬元。
2023年,武陵源區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76萬人,其中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08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68萬人,其中職工1.08萬人,退休人員0.6萬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人數1.08萬人。 [21] 

武陵源區歷史文化

武陵源區文物古蹟

龍鳳庵
位於張家界公園西北側中湖鄉的化香坡。坐北朝南,東側有“金鳳展翅”和“獨龍峯”對峙。“石壁嶙峋,擁起卧龍之勢;山林翡翠,飛來仙鳳之形”。龍鳳庵因此得名。龍鳳庵碑刻記載,該庵為明代所建,清代7次修繕,規模為二進三殿,面積達1100餘平方米。庵建在桑(植)、慈(利)古驛道上,昔日香火鼎盛,遠近聞名,現尚存前殿、化香爐石塔,左右二龍門,左右二鳳池等,另有9塊碑刻,保存完好,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朝天觀。建於森林公園朝天山。“山以朝天名,意取乎仰容昊天”。觀址原在山頂,其間曾歷劫難數次,幾致朽廢。康熙年間,有和尚醒作入觀苦修,恢復舊貌。乾隆年間,有山民李國玉在山頂耕地時獲真武銅像,供於觀中,自此香火鼎盛。後屢經修繕,規模達三進兩殿20餘間,面積達1900平方米,為武陵名剎。其建築風格獨樹一幟,廟周圍夾牆環抱,門、窗、柱、匾具是雕刻岩石結構,有大小門洞17個,歷代碑刻42塊。民國時被土匪毀壞,現僅存部分石牆及山門,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子山寺廟
天子山上有“天子廟”三座,按上、中、下位置,正名分別叫“向王宮”、“天子殿”和“天子廟”,建於天子山的向天灣、丁心溶和烽火台。三座天子廟都是當地人民為紀念元末明初的土家族起義首領向大坤,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二十三年(1390年)、二十四年(1391)建造。經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年)、同治二年(1863年)、同治九年(1870年)三次續建和修繕。向大坤系巴蜀大盤龍洞主、靖安宣撫史向肇雲之第四子,生於元致和元年(1328年),元至正十七年(1351年)逃兵燹至龍潭。明洪武二年(1369年),向大坤應青巖隱士李伯如之邀,率眾上山,舉旗起義,吹角齊軍,稱王號,稱向王天子。此後攻州佔縣,震動朝野。明太祖曾先後派湖廣平章楊景、中山侯湯和、江夏侯夏德興率部征剿。苦戰數年,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兵敗,在神堂灣跳崖身亡。三廟面積都在150平方米左右,供有向王夫婦木塑金身,在清代修繕時添立:“當今皇帝萬萬歲”木牌一塊,現僅存遺址和天子殿、天子廟記事石碑2塊。
靈貞觀
在寶峯山巔海拔1212.8米處。經寶峯湖登鷹窩寨,過紅箱巖、玉璽巖可達觀址。坐西朝東,門洞橫額為“勝武當”,下有聯雲:“廟貌更□留昭士,聖靈常顯護眾生”。呈丁字狀,依山就勢建築,東西兩殿堂,南北兩禪房。牆為條石砌就,瓦為生鐵鑄成。環嵌在殿堂四周的石刻,對寶峯山記述甚詳。碑雲:自漢就建有小廟,宋前規模甚小,經明、清兩代遷建,擴建始成規模,曾是鐵禪老祖習道之處。屋上鐵瓦毀於“文革”,現僅存廟身。
百丈峽石刻
石壁高聳,題刻甚多。“百丈峽”三字字徑圍丈許,攀崖飛刻,旁註“明進士于越天門山人李□書”等字樣;明嘉靖年間,九永兵備兼左參政胡桂芳過此題詩讚曰:“峽高百丈洞雲深,要識桃源此處尋,戎旅徐行風雪緊,誰將興盡類山陰。”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正月二十七日由永定指揮張國將督工鐫刻。正德元年(1506年)石刻記載的是慈利縣丞其寵及地方官卓思廉督工鑿通石壁便道情況,還有捐獻銀兩的户主花名。 [20] 

武陵源區非遺項目

截至2022年末,武陵源區共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個。 [19] 

武陵源區民間藝術

八寶銅鈴舞
武陵源
武陵源(15張)
這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相傳八寶為古代土家先祖八個部落的首領,人稱“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後來,八位首領先後戰死。後人為紀念他們,便精心製作了八個銅鈴,並按八部王在位時穿的八幅羅裙,騎着象徵祖先騎過的寶馬,手搖銅鈴,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懷念。因為八個銅鈴代表八個首領,就把這種舞蹈取名為“八寶銅鈴舞”。
土家打鎦子
打鎦子,俗稱“打傢伙”,是土家族一種獨特的民間器樂。全套鎦子由小鑼(又叫勾鑼)、頭鈸、二鈸、大鑼等四件打擊樂組成。有些曲牌還加嗩吶、板鼓伴奏。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過節、調年擺手等喜慶場合都少不了它。甚至有些土民有事無事打打自娛自樂,故在民間廣為流傳。
打鎦子關鍵是要配合默契,還要根據曲牌旋律的提示,用獨特的演奏技術,模仿出山的呼喚,水的流聲,鳥的鳴叫,獸的馳騁等各種自然聲響,使人如臨其境。如“八哥洗澡”、“螞蟻上樹”、“野雞拍翅”、“蛤蟆吐泡”等。由於打鎦子的題材創意來自大自然,鄉土氣息濃,演奏奇特,因而在國際樂壇上大出風頭,外國專家稱讚土家打鎦子是大自然的交響樂。
梯瑪神歌
溪布街
溪布街(15張)
梯瑪、土語,俗稱土老司,意為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調年擺手”敬神祭祀活動,都由梯瑪一手執掌,祭祀過程中梯瑪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瑪神歌”。梯瑪神歌的音樂旋律源於遠古土家部落的牛角號,而其舞蹈擺手舞源於古代巴人的“巴渝舞”。梯瑪神歌淵源久遠,精深博大,它通過敍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戰爭、遷徙、開荒斬草、安居樂業、生產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間萬物、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甚至生命價值、哲學世界,它深涵着音樂、文學、土語、民俗等多種學問,堪稱土家族古文化的寶庫。它是土家族一部光輝的民族史詩,誰破解了它深隱的“密碼”,便可探出土家族歷史的千古之迷。
茅古斯舞
茅古斯,相傳為茹毛飲血時代的土家先民,意為“長毛的人”,後來把他們所創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這是土家族最為原始的古典舞蹈。由於有比較完整的情節,有固定的場次和對話,故又被專家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茅古斯主要表現其祖先開拓荒野、刀耕火種、捕魚狩獵等創世業績,於逢年過節跳擺手舞之前進行。表演過程中,由一人扮演老茅古斯,另有若干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頭上扎五根大草辮,身穿稻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一根用草紮成的“粗魯棒”,象徵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遺風。
茅古斯舞一般要跳六個晚上,按序分“生產”、“打獵”、“釣魚”、“接親”、“讀書”、“接客”。其動作原始粗獷,滑稽有趣,是中國古典民族舞蹈的寶貴遺產。
民間歌謠
張家界民間歌謠浩如煙海、豐富多彩,精深博大,門類繁多,分勞動歌、生活歌、時政歌、歷史敍事歌、山歌、情歌、喪歌、壽歌、搖籃歌、宗教祭祀歌、上樑歌、哭嫁歌及各種民間小調等。尤以情歌傳播最廣。民歌曲調十分豐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較成系統,已唱出湖南,唱出國門,蜚聲國際歌壇。民歌多為即興演出,也有固定歌詞。
擺手舞
擺手舞 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歌舞,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而得名。《後漢書》稱擺手舞起源於古代的巴渝舞。《晉書樂志》認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離不開武器的,故為古代一種戰舞。巴人跟隨周武王伐紂,“歌舞以凌,殷兵大潰”;秦末劉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劉邦認為有巴渝舞之遺風;明嘉靖年間土司兵抗擊倭寇,大跳擺手舞。
擺手舞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蹟為主要內容。祭祀儀式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手舞,乘倭寇不備,大敗倭寇,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這種戰舞逐漸演變成土家祭祀活動,各土司轄地紛紛建擺手堂。清代《永順府志》載:“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舞唱歌,名曰擺手。
清代“竹枝詞”盛讚擺手舞場面:擺手歌。擺手歌長達數萬行,堪稱土家族民族史詩。擺手分單擺、雙擺、大擺手、小擺手數種,小擺手又稱“社巴”。跳擺手舞不拘人數多少,少者數百,多則上萬,擺手時,以擊大鑼、鳴大鼓呼應節奏,氣勢恢宏壯觀,動人心魄。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踢踏擺手,翩翩進退,成雙成對,節奏鮮明生動。
仗鼓舞
仗鼓舞 仗鼓舞
仗鼓舞是張家界市桑植縣白族獨有的一種民族舞蹈。仗鼓舞以“仗鼓”作道具,與朝鮮族鼓舞有異曲同工之妙。鼓長1.2米,兩頭大如碗口,用皮革繃面,中細可握,形如木杵。相傳南宋末天寶年間,有谷、王、鍾三姓兄弟在蒙將兀良“寸白軍”服役,後“寸白軍”被遣散,三人從雲南大理流落到桑植縣定居。某年臘月,白族兄弟們正在打餈粑準備過年,一幫官軍突然圍寨抓人,白族人即用粑粑杵奮起反擊,將官軍打敗,白族人為慶賀這一仗的勝利,就以木杵作道具跳舞作樂,這便是仗鼓舞的由來。後來,白族人將粑粑杵改成鼓,配以笛子、嗩吶、大號和鑼鼓、鈸、磬等鳴樂伴奏,同時創造了八十一套舞蹈動作,成為一種獨具風格的民間舞蹈。
儺願戲
儺願戲 儺願戲
儺願戲是從古代儺祭活動演化而來的一種原始宗教劇種。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至臘月二十四日,鄉間驅除邪魔鬼魅、消除災難厄運、慶賀人壽年豐時,請土老司若干人進行表演。儺願戲有高儺和低儺兩個流派。高儺流行於土家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低儺流行於當地漢族地區。共同點都是敬奉“三元”,“三元”即“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傳説是三個法力無邊的神仙。儺願分儺戲(或儺舞)、儺技,儺戲有固定故事,有人物對白;儺技則是噴水畫符,雙腳趟燒得通紅的貫頭(鏵口),但見腳底冒煙,卻安然無恙。另外,咬鏵口、過火海(從炭火中過)、摸油鍋、滾榨刺、上刀梯等驚險功夫等,是一種難以理喻的“神秘文化”現象。
三棒鼓
三棒鼓 三棒鼓
三棒鼓,唐代稱三仗鼓,約於明代傳入本境,並逐漸成為羣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每年春節,藝人們結伴走村串寨拜年,表現對象不分貧富,户户必到。如遇貧寒之家,表演者將別家贈送的禮品相送,意在人人過節歡喜。充分體現出土家人熱情好客,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對加強民族間團結有一定的作用。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組成,一人擊鼓唱詞,一人鑼鼓配樂,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長一尺,舞者左右各執一根,將另一根拋在空中,左右開弓,擊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藝。鋼刀在空中歡跳,銀光閃閃,左右穿梭。技藝高強者,突然把刀拋得及高,來一個騰空飛腳,轉身外擺,繼續接刀上拋,令人眼花繚亂,不禁稱絕。打三棒鼓,通常有“鬧春耕”、“收割打場”、“慶豐收”、“拜年節”四套,分“鯉魚跳龍門”、“玉女穿梭”、“板岩漂灘”等項目。打三棒鼓技巧性強,表演時需高度集中,用力適當,貫通一氣,並與演唱者默契配合。

武陵源區風景名勝

截至2022年末,武陵源區擁有旅遊等級區(點)6家,其中4A級以上旅遊景點4家。 [19] 
武陵源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由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部分組成的國家級著名旅遊風景區,總面積369平方千米,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區面積53.5平方千米,二級保護區面積55.5平方千米,三級保護區面積203平方千米。現闢有遊路14條70千米,觀景點560多個。九十年代以來連獲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全國風景區四十佳”、“全國AAAA級風景名勝區”、“砂岩峯林國家地質公園”等殊榮。武陵源風景優美,民族風情也十分濃郁。居住在這裏的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習慣。到土家苗寨作客,與他們一起過“社巴節”、“四月八”、“趕秋節”或參加跳擺手舞、茅古斯舞、鬥牛等文娛體育活動,另有一番情趣。
1988年,國務院確定武陵源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批准設立武陵源縣級行政區。總面積397平方千米,轄六個鄉鎮處,人口4.4萬,有漢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個民族。1991年,武陵源榮登“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金榜。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武陵源作為中國首家“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97中國旅遊年,武陵源被國家旅遊局列為35個王牌精品旅遊景點之一。2000年,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AAAA級風景旅遊區。同年,武陵源被建設部授予“文明風景區”稱號。2004年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
武陵源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峯奇、谷幽、水秀、林深、洞奧”為主要風景特色。景區內有石峯3103座,形態萬千,有長達2000米以上的溝谷32條,總長85千米,有大小溪流800多條。
武陵源擁有中國典型的巨大溶洞,現已探明大溶洞,落水洞40個,黃龍洞為整個東南亞岩溶景觀的縮影。 [6] 

武陵源區榮譽稱號

2018年12月,武陵源區獲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7]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武陵源區在其中。 [8] 
2019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9]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春季休閒百佳縣市。 [10]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夜經濟繁榮百佳縣市。 [11]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榜。 [12] 
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13] 
2021年12月2日,入選擬授牌命名平安中國建設示範縣名單。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