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當山宮觀道樂

鎖定
武當山宮觀道樂,又稱“武當韻”,是流行於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一帶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武當山宮觀道樂是湖北秦巴地區漢族民間文化與唐代至明代漢族宮廷音樂相結合的產物,明代進入鼎盛時期。它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歌、舞、樂一體的表演形式,既保留了全真派“十方韻”的音樂特色,又具有多教派音樂混融的風韻,而且各類韻腔與法器牌子俱全。 [1-2] 
2006年5月20日,武當山宮觀道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69。 [3] 
中文名
武當山宮觀道樂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湖北省十堰市
遺產編號
Ⅱ-69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武當山宮觀道樂歷史淵源

武當山宮觀道樂源遠流長。東漢末年,道教五斗米教誕生不久,由蜀地漢中向武當山傳播。武當山地區的五斗米教神祀儀式通常以巫祝在歌舞中進行。古時的巫是通過歌舞“娛神”“降神”達到祈福的目的。這種師巫而舞的形式對宮觀道樂中的踏罡布鬥、走“禹步”有深遠影響。
南北朝時期,北魏帝王崇信道教,在華山、蒿山修行的寇謙之道士對道教進行了改革,要求天下道徒“一從吾樂章誦誡新法”,在完善的道教科儀中設壇誦經,特別是將直誦道經改為樂誦,即唸經改為唱經,這是道教音樂又一發展時期。由於北方人士不斷入山採樂,寇謙之改革形成的這種道教音樂也隨之傳入武當山。
唐貞觀年間,均州太守姚簡設壇祈雨成功,武當山因此受到關注,唐太宗敕建五龍祠。不久,唐宗室失意者不斷貶居武當山地區的房縣及鄖縣,唐代的宮廷音樂被帶到了武當山。
五代陳摶道士曾在武當山修道二十餘年,他熟讀經史,音樂修養高,常“行歌坐樂,日遊市肆”。
南宋高宗趙構詔武當山主持孫寂然赴臨安皇宮設醮唱道,不但將武當山的道樂引進宮廷,同時將宮廷雅樂帶回武當山,這些對武當山的道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元代諸帝推崇真武神,特別是元仁宗與真武生日相同,故每逢聖誕,必在武當山設醮祝賀。仁宗從後,這種為皇帝生日建醮的形勢有增無減,甚至一年多達四次。這種由皇室直接安排的唱經、誦經和道教歌舞不但規模大、品位高,而且影響深遠。
武當山宮觀道樂表演 武當山宮觀道樂表演
明代是武當山道樂最輝煌的時期。明初,太祖朱元璋設神樂觀,以道士冷謙定雅樂。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大修武當,功成作樂,親自撰寫《大明御製玄教樂章》,供武當山道士演唱,並敕令神樂觀派400名樂舞生充實到武當山道觀。這種史無前例的舉動,將武當山宮觀道樂提升為宮廷雅樂,成為當時最重要的音樂活動,同時確定了武當山的宮觀道樂在中國音樂史上的特殊地位。明代後期,武當山宮觀道樂更趨向民間音樂形式。 [4] 
明末清初,武當山兩度兵火,數宮觀遭焚,道眾鋭減,道樂式微。 [5] 
清代,由於武當山道教由官方深入民間,朝山進香活動已成為河南、四川、湖北、陝西等省鄉民的習俗,吹吹打打的朝山隊伍,將各地民間音樂帶到武當山,使武當山道樂進一步世俗化。從武當山道樂流行的曲牌來看,清代和民國流行的曲調居多,有些道樂除使用道教經卷和保持樂器組合及演奏規則之外,樂曲的風格已和民間音樂沒有多大的區別。 [4] 
清末民國初,武當山地區僅剩下城隍廟、周府庵、紫霄宮、南巖宮、金頂等宮觀能進行一些祀典中的經樂活動,能執樂的道士只有50多人。
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武當山道眾大多出走或還俗,少數留廟看管文物,其中通經樂者已寥寥無幾。 [5] 

武當山宮觀道樂基本特徵

武當山宮觀道樂綜述

武當山宮觀道樂表演 武當山宮觀道樂表演
武當山宮觀道樂,從整體構成上看,主要成分是古代音樂、宮廷音樂和藝術性較為成熟的民間音樂;其型態和風格的一般特徵,主要偏重中國南方尤其是江南一帶音樂的風格色彩;課誦(早晚壇)音樂是道樂的主要代表,從其曲名、型態、風格特徵看來,它是最純正的道教音樂類型,保存了道教音樂中最古老的曲調。 [4] 
武當山宮觀道樂既具有中國道教音樂的共性,又具有獨特的個性特徵。據《武當山志》記載,武當山宮觀道樂具有四個特徵:
一、莊嚴典雅的氣質。唐至明代,武當道場受到皇室的重視,在武當山安置神像、科儀法事,配置樂舞生,納入皇室官府議事日程,宮廷雅樂對武當道樂有很大影響,因此具有宮廷音樂莊嚴典雅的氣質。
二、混融一體的獨特宗教韻味。武當山的全真、正一等派別的道士長期同室詠諷經樂,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形成了既豐富多彩,又協調一致的武當仙樂神韻。
三、南北交融的地方特色。武當山與川、陝、豫相鄰,這一地區的民歌、曲藝、戲曲十分豐富,武當道樂受之影響;再者,皇室從全國各地欽選四百多名高道來武當山辦道,外地道士常到武當叢林雲遊掛單,都對道樂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四、武當道樂還融合吸收了相當數量的佛教文化因素,因而具有道佛融合的宗教風格。 [6] 

武當山宮觀道樂形式

武當山宮觀道樂表演 武當山宮觀道樂表演
武當山宮觀道樂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部分,大多數情況下是歌、舞、樂一體的表演形式,包括獨唱、齊唱、獨奏、合奏、伴奏等。 [7] 
武當山宮觀道樂依體裁形式可分為“韻腔”和“牌子”兩大類。根據演奏場合、對象和目的的不同,又可將“韻腔”分為“陽調”“陰調”兩類;“牌子”分為“正曲”“耍曲”“法器牌子”三類。 [1] 
陽調,主要用於殿內祀典,配合課誦、演法,其對象是“神”,是在宗教內部活動中應用的歌曲。陰調,應用於殿堂外的齋醮道場活動,對象是“人”,是在宗教外部活動中應用的歌曲。正曲,用於為神靈做法事。耍曲,主要用於為俗民做道場。 [6] 

武當山宮觀道樂內容

武當山宮觀道樂按活動內容大致分為修道法事、齋醮法事和紀念法事音樂三大類:
修道法事音樂是道士自我修持的日常功課,簡稱“早晚課”或“早晚壇”;
齋醮法事音樂是道教祭祀祈禱儀式活動的音樂,供齋唸經超度各類孤魂野鬼或亡人,藉以求福免災;
武當山的紀念法事活動主要有三月三(農曆)、九月九(農曆)、七月半(農曆)、開光等。 [7] 

武當山宮觀道樂曲牌

武當山宮觀道樂常見器樂曲牌有山坡羊、梧桐月、迎仙客等,唱誦曲牌有普供養、鬥老贊、王母贊等。 [1] 

武當山宮觀道樂樂器

武當山宮觀道樂中的樂器幾乎包括所有漢民族樂器,用得較多的打擊樂器有鍾、鼓、磬、鈸、鐺、木魚等,吹管樂器有笙、管、笛、簫等,彈撥樂器有古琴、阮等。 [7] 

武當山宮觀道樂代表作品

武當山宮觀道樂聲樂曲(道眾所稱“韻子”)是武當山道教音樂的主體和精華部分,包括各種“聲、韻、引、腔、偈”等,代表作品有《梅花引》《小救苦引》《大偈子》《小偈子》《刀兵偈子》《文腔》《武腔》以及其它尚無類名的《吊掛》《慈尊座》《黃籙齋筵》等。 [8] 

武當山宮觀道樂傳承保護

武當山宮觀道樂傳承價值

武當山宮觀道樂是中國民族音樂的瑰寶,是道樂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化遺產。
武當山宮觀道樂古老純真的曲調是其他音樂所不可替代的,它極大地拓寬了民族音樂學科,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留下了深刻的啓示。 [3] 
挖掘、保護、開發武當山宮觀道樂,對弘揚道教文化、豐富旅遊內涵、推動武當山旅遊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7] 

武當山宮觀道樂傳承現狀

武當山宮觀中的“玄門日誦早晚課”、“祖師表”、“薩祖鐵罐施食祭煉科範”等(全套)科儀音樂均已得到及時傳承,妥善而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1] 

武當山宮觀道樂傳承人物

趙連武,男,1973年2月出生,湖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9] 

武當山宮觀道樂保護措施

武當山宮觀道樂排練 武當山宮觀道樂排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武當道樂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整理。 [6] 
1980年,一些老道人回到武當宮觀,但通音樂者僅喇萬慧、方繼權、阮蓬志、吳理瀛幾人。山下火居道的樂班瀕臨失傳,所幸幾個老道藝人如周炳相、袁學訓、艾會學等還能勉強組成一個樂班演奏道樂。這些老道士是使一度絕響的武當道樂得以再現重響的倖存傳人,尤其是喇萬慧和周炳相兩位老道,過去曾任宮觀的高功。 [5] 
1986年至1987年,為保存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湖北省文化廳和民族宗教事務局組織武漢音樂學院的專家先後六次到紫霄宮、太和宮採錄、整理,出版了《中國武當山道教音樂》一書,這是第一部中國道教音樂的專著。同時,武當山道教協會邀請武漢音樂學院舉辦道教音樂學習班,為武當山培養二十多名道教音樂人才,使道樂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武當山道教協會還與旅遊部門錄製出版了《武當仙韻》《中國武當道教音樂》《武當道教早晚壇功課》等磁帶,拍攝播放了《太和玄樂》《武當風韻》等電視專題片。在武當山烏鴉嶺至金頂的古神道沿途安裝了地音喇叭,播放武當道樂。 [6] 
2016年起,武當山道教協會在武當山道教學院針對有一定基礎的道樂演奏人員,開設“道教高功音樂學習班”,開展經韻、法器、科儀、高功等培訓。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武當山宮觀道樂”項目保護單位十堰市羣眾藝術館評估合格。 [15] 

武當山宮觀道樂主要流派

武當山宮觀道樂 武當山宮觀道樂
武當山宮觀道樂分佈面並不很大,僅在武當山範圍的道觀、鄉鎮、丹江口市及緊旁山麓的谷城、十堰市等地區,其流傳中心主要在武當山上的宮觀和谷城縣境內。流行在這些地區的道樂,按其活動範圍和演唱風格,可以分為“在家”“出家”兩大流派。
出家派指武當山上宮觀的道樂,其演唱者以全真道為主,也有正一道士,雖然道派不同,但其音樂風格上已融為一體。出家派演出對象主要是神靈,一般運用於日常修行法事和祀典,音樂風格偏於莊穆沉靜,典雅悠緩,有較濃厚的宗教韻味和古典音樂氣質,給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在家派(即火居道士),屬於正一教,其活動範圍主要在武當山周圍的鄉鎮,音樂主要在為民間舉行的各種齋醮中運用,表演對象是廣大民眾,屬於宗教外部的活動,所以演唱風格比較清新活潑、歡快明朗,具有較濃郁的世俗氣息。
但是,兩個流派的音樂在常用曲目、樂器組合、表演形式方面常是大體一致的。因為兩派畢竟都是道教,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科儀,日常課誦經文和法事程序也大致相同,而且在演唱活動方面也互為交流,如過去出家派也常下山為民間做“賑濟”法事,在家派則每年要上山“上祖師表”。在長期的相互交流中,便逐漸增強了音樂風格的共性,這種共性也就是道士們所説的“天下同”。
總之,武當山宮觀道樂的兩個流派在音樂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一定的個性。 [5] 

武當山宮觀道樂社會影響

武當山宮觀道樂重要展演

武當道樂非遺展演 武當道樂非遺展演
1956年3月,襄陽地區在樊城劇院舉行民樂會演,均縣文化部門從還俗道士中召集了8名樂師參加,如喇萬慧操管,梁繼春、楊教新、沈三操笛,黃天福操鼓,方繼權、朱盛福司鈸,陳宗潔司鐺、木魚。1957年9月在武漢湖北劇場舉行民樂會演,原班人馬參加並獲古樂演奏獎,演奏曲目是《木本經》《行路詞》《小開門》《五聲佛》及各類耍曲。 [5] 
2008年和2010年,武當山道樂團分別參加了世界傳統武術節的文化展演活動。 [10] 
2009年7月至8月,武當山宮觀道樂在上海世博會上展演兩個月。 [11] 
2017年8月,武當山非遺文化周在上海大世界揭幕,武當山宮觀道樂等非遺項目參加展演。 [12] 
2019年6月, 十堰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武當山特區玉虛街舉行,武當山宮觀道樂等非遺項目參加展演。 [13] 

武當山宮觀道樂社會活動

1987年,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宗教寺廟音樂會在武當山召開,到會專家對武當山道教音樂作了充分肯定,認為它是中國的寶貴遺產。 [6] 
2017年10月29日,由十堰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十堰市羣眾藝術館承辦的首屆武當道樂比賽在十堰市藝術劇院舉行。 [14] 

武當山宮觀道樂社會評價

1999年5月26日,江澤民視察武當山時,稱讚武當道教音樂是“中國仙樂神韻,很好聽,陶冶情操,給人以極大的享受”。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