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漢定位

鎖定
武漢定位是2009年2月5日一位名叫“懷念紫龍”的網友天涯社區經濟論壇上發的一個帖子,短短5天之中,有8.6萬人次點擊閲讀,近千人發帖迴應,其中甚至有遠在大洋彼岸的武漢人。持續和火熱的關注,使該帖繼續高居熱帖榜單前十位。該帖還被這家中國知名的論壇網站置頂,作為網站頭條。各大新聞媒體也報道了此事。
中文名
武漢定位
作    者
懷念紫龍
類    型
文章
發生時間
2009年2月5日

武漢定位作者介紹

武漢定位》的作者“懷念紫龍”
簡介:姓劉,湖北仙桃人,現年28歲;1998年至2002年在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系電信專業求學,後到廣東就職。當前他在廣東郵政系統做工程師。“搞設計,做一些方案,如快遞、儲蓄、賬單等方面的。”如今已在廣東工作生活已有7年。

武漢定位寫作初衷

談到寫帖子的初衷,作者懷念紫龍説:“我平時除了寫一些技術方案之外,很少拿筆,水平也有限。關於武漢發展,別人寫得蠻多,因為對湖北、對武漢確實很有感情,結合這些年跑遍珠三角的所見所聞,便想寫點東西,主要是獻一份熱情。”
“關於武漢的定位,本人才疏學淺,只能説是拋磚引玉。建國後,武漢培養了百萬學子,博才多學、卧虎藏龍的“武漢造”人才遍佈全國,為國家的建設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本帖隨手寫來,其間包含了我對武漢和湖北的一份情感。作為湖北人,自然希望家鄉能繁榮昌盛,越早越好。在廣東幾年,確實感覺到湖北全方位的落後。但是落後就意味着潛力,也意味着希望。而廣東也並非沒有問題,巨量的外來人口帶來的種種社會矛盾以及當地政府不作為等問題也客觀存在。”
“懷念紫龍”希望,他能夠通過自己的經歷,將廣東經濟發展的成功和教訓,以簡潔的語言描述出來。同時,按照自己對武漢的瞭解,為武漢的發展提出一些他認為比較合適的建議,“如此,本帖目的達到。”

武漢定位反響

《武漢定位》的帖子2009年2月5日在天涯論壇發出後引起熱議,點擊率高達8.6萬;2月12日漢網報就此進行了報道後,當天有百位市民致電該報,暢所欲言,更有眾多讀者看見報道後登陸網站,參與討論。2月14日,天涯論壇又有近2000多人上網參與討論。
《武漢定位》的帖子不但在網上火,在武漢學界也引起了廣泛重視。在武漢市社科院,不少專家學者已經注意到網上對武漢發展的關注,市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劉崇順在瀏覽了網上的帖子後表示,這些建議對武漢的發展很有幫助和啓發,社科院將考慮對網友的意見集中歸納討論。劉崇順説,雖然有些網友的觀點流於表面,但他們的觀點也很直率真誠,這對推動武漢發展,無疑是一種很大的鼓舞和激勵。
作為市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崇順也將代表晨報專家團,於2009年2月16日下午14-16點,在天涯網站上與“懷念紫龍”等廣大網友共同探討武漢發展的話題。

武漢定位主要觀點

對於武昌定位,“懷念紫龍”建議:武昌要建成華中科教文化中心。院校要找準定位,不求大,但求專,大學並非一定求“大”,軟實力和吸引力才是關鍵。武昌要統一規劃大學用地,建設成中國自然環境最優美、學術氛圍最具吸引力的開放式大學城,吸引本省和陝、、湘、豫、川、、贛、貴,乃至全中國各地的優秀青年才俊到武昌就讀。他提醒説:“一個學生在武漢一個月500元可以過得很好。”
對於漢口定位,他建議:漢口定位華中經濟中心,主要指物流金融。要重塑誠信品牌,着重發展貿易,天南海北的人齊聚漢口,全國的貨在武漢都能買到,這裏面的商機無限。
對於漢陽定位,他建議:漢陽作為老工業基地,應定位發展現代勞動密集型製造業。

武漢定位原文內容

武漢位於中國現代經濟版圖的幾何中心,距離北京、上海、廣州三大經濟中心各1000公里。我在武漢4年,廣州7年,相比廣州,武漢的確落後一些,尤其是普通民眾的心態和做事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國家最近提出了武漢8+1城市圈實驗區規劃,説明武漢在政府心目中還是具備相當重要的地位。我認為,武漢應明確定位為華中地區的科教文化中心、物流商貿中心及現代製造業中心,經濟地位在國內處北京、上海、廣州之後,與天津相當。武昌、漢口、漢陽三地圍繞不同的方向側重發展,10年內武漢可建設成常住人口1500萬、GDP1萬億的中部大都市。以下談點個人的看法,不對的地方請指正:
——武昌:建成華中科教文化中心。對武昌比較熟,多説一些。武漢現有20多所大學,大部分校區都位於武昌,漢口、漢陽也有幾家。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大學等綜合性大學要保持和進入全國一流行列,武漢化工學院、中南民族學院、武漢音樂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湖北美術學院等院校的目標是成為本專業國內一流,海、陸、空部隊院校、湖北商學院、工學院、武漢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學院(還有些漏的)等院校要找準定位,不求大,但求專。大學並非一定求“大”,軟實力和吸引力才是關鍵。武昌區要統一規劃大學用地,建設成為中國自然環境最優美、學術氛圍最具吸引力的開放式大學城,吸引本省和陝、豫、川、皖、贛、渝、湘、貴,乃至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年才俊到武昌就讀。武昌可容納學生、教職工以及相關服務行業人員150萬人以上,直接拉動消費GDP可達千億,承擔為華中乃至全國培養和輸送高等人才的職責。
總結了幾點在武漢讀大學的好處,一是交通方便,全國各地到武漢都比較方便,高速列車網完善以後武漢作為全國高鐵樞紐更加方便;二是生活成本低,一個學生在武漢一個月500元可以過的很好,不會對家庭帶來較重的負擔;三是高校氛圍濃重,大學個個歷史悠久、佔山為王,武大珞珈山,華科喻家山、華師桂子山、武工元寶山等,還有東湖、南湖,環境優美那是沒得説。
在東湖湖畔選擇一塊環境優美的地段,在光谷基礎上開發建設電子信息科學園區,類似深圳南山區科技園,憑藉本地高等人才供應充足且生活成本低的優勢吸引國內外大型IT企業的產品開發研究基地落户,如華為、中興、比亞迪、富士康等公司,有N多的研發主力從武漢的大學走出,這些人對武漢有着深厚的感情,武漢猶如初戀,想起來令人感到心疼又帶着一絲甜蜜,相信武漢只要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人才的迴流指日可待。
——漢口定位華中經濟中心,主要指物流和金融。漢口繼承百年傳統,強化華中商品批發第一重鎮地位。武漢交通方便,九省通衢,天下貨雲集漢口,再向周邊省分散。漢口應重點建成華中規模最大的商品批發城,尤其要重塑誠信品牌,萬不可走漢正街假冒偽劣的衰敗舊路。漢口沿江一帶在武漢的地位類似廣州珠江新城-員村地段,應重點發展中央商務區和會展區及衍生的一系列產業,吸引大型物流企業華中地區總部甚至中國區總部落户本地。天河機場—漢口火車站附近有大批空地可開發空港鐵路物流園區,建立大型倉儲倉庫作為貨物集散地園區。簡單的説,漢口着重發展貿易,天南海北的人齊聚漢口,全國的貨在武漢都能買到,這裏面商機無限。
——漢陽作為老工業基地,應定位發展現代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以汽車製造為支柱,依託東風集團,建設摩托車、微型、家轎、SUV、輕卡、重卡一系列汽車組裝廠。此外大力發展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灶具等白色家電製造,引入廣東格力、美的格蘭仕等名牌在漢陽設廠。圍繞汽車、家電總裝廠,扶持和發展數千家中小型汽車、家電工業相關的模具、電子、機械加工等配套生產廠。
全球經濟危機給廣東、上海等外向型經濟發達地區帶來了巨大影響,對武漢乃至中部不發達地區我認為是帶來了希望,國家已意識到中部振興、擴大內需的重要性,武漢如中國之腰,腰不硬,則中國不硬。作為長江、漢水兩江交匯,楚、道家文化發源之地,武漢必定大有可為。
還有幾點想法,請湖北武漢市政府人士參考:
一、大力推廣普通話,建設文明城市,塑造武漢新形象。武漢人目前形象不好,説話難聽帶髒字全國聞名,這對城市整體形象有毀滅性的打擊,這點必須立刻採取措施改進。
二、大舉修橋鋪路改善交通。長江滾滾,隔斷兩岸。經濟活首先路要通,武漢至少還需要10座長江大橋,遠期需要15座大橋以上。現在修橋不是什麼難事,多修點橋打通大江南北交通瓶頸,對促進三鎮人流、物流有莫大好處。
三、嚴格執行區域功能規劃。要吸取廣東教訓,廣州的規劃很差,城中村隨處可見,這些都是政府不作為的後果。武漢三鎮的發展,一定要有超前20年的眼光。武昌區一定不能發展工業,東湖、南湖一定要保護好,這是武漢提升對外形象、吸引外來人才的金字招牌。漢陽工業用地和居住生活用地嚴格區分,土地平整的地方宜建廠區,有湖有水的地方可建生活區,千萬不能造成工業生活混雜在一起。漢口中在交通便利之處建設大型展館和CBD,提升貿易環境,吸引八方來客。
四、外遷武鋼等重型污染工業。現代大型鋼鐵廠靠海建設已是發展方向,主要是環保要求和海運進口原料成本低。武鋼位處長江,污染巨大,對長江中下游環境影響深遠。國家應立法協調整個長江中下游控制重型工業污染源,切不能發展污染型工業。對長江、漢江等內河行使的船舶實行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花20年時間讓長江水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