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步(拼音:bù)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用一前一後兩個腳掌表示走路。“步”字的本義就是行走,如徒步行走的士兵稱為步兵。“步”字的字形是兩隻腳一前一後,所以又引申為跟隨的意思。用腳走路,就會有一長段的距離,“步”就引申為階段,如:初步。用腳走路總要走到一個目的地,這樣“步”字又有了地步、境地的意思。“步”字在古代是一種長度單位。古人以舉足一次為一跬(kuǐ),舉足兩次為一步。人們在估量距離時,也常説走了多少步。 [2]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HIR(86);HHR(98) [3] 
倉    頡
YLMH [3] 
鄭    碼
IIKO [3] 
筆    順
豎、橫、豎、橫、豎、撇、撇
字    級
一級(編號:0710) [1] 
平水韻
去聲七遇 [4] 
總筆畫
4+3
統一碼
6B65 [3] 
異    體
歨、歩、𡵯、𣥶、𩣝、𣥕、𣥗
四角號碼
2120₁
注音字母
ㄅㄨˋ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會意字。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字形(圖2)由一個“”和一個反寫的“止(𣥂 讀作tà)”構成,一像左足,一像右足,“步”字像左右二足前後相承之形。甲骨文或從“行”旁(圖1),示在道路上行走之義。其本義就是行走。甲骨文的“步”是線條狀的。金文的“步”是色塊狀的(圖3、4)。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這兩隻腳形狀相反,就像一個人的左腳和右腳。小篆(圖7)繼承金文,也是一正一反的兩個“止”字。隸書、楷書整齊化,寫作步。
《説文·足部》有“踄”,訓“蹈也”,蹈、行同義,“踄”與“步”當為一字,“步”為象形字,“踄”疊加義旁“足”字。《中山王兆域圖》“步”字兩止左右並列,形意略有訛變(圖11)。 [2] 
“步”由一般的“行走”引申為特指“慢慢走”。古人對“走”區分得很細,快走和慢走在用詞(字)上有區別。《淮南子·人間訓》寫道:“夫走者,人之所以為疾也;步者,人之所以為遲也。”是説“走”是“急行”的意思;“步”是“緩行”的意思。由“行走”的意思“步”引申出“跟隨,追隨”的意思。成語“步人後塵”是説跟在別人後面走,比喻追隨別人,走別人走過的老路。“行走”是為了到達某個地點,因此“步”引申為“境地”“田地”“下場”“地步”的意思。
前腳跨出,與後腳中間形成的距離,稱之為“跬”;兩腳各跨出一次,又稱為“步”。《荀子·勸學》中説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裏的“跬”和“步”同時出現,表示腳所跨出的最小的距離。於是就有“五十步笑百步”這樣的典故,這裏的“步”既表示泛指意義上的腳步,同時又指距離。正因為雙腳一步步地向前移動與起始的地方之間形成了一段距離,古人才用走了幾步來表示這段距離的長度,於是“步”在古代可作為長度單位。《禮記·王制》:“古者以周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可見,一“步”到底是多長,歷代説法不一。 [14-15] 

詳細解釋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步行,用腳行走。
walk
步入會場。
《尚書·召誥》:王朝步自周,則至於豐。
步行;漫步;閒庭信步;安步當車
〈方言〉以腳步測量遠近。
measure
王彪之《井賦》:步土脈,測水泉,方欄結,轆轤懸。

古時指天文、曆法方面的測量計算。

陸機《演連珠》之四七:是以儀天步晷,而脩短可量。
步天;步晷;步歷
〈文言〉踩;踏。
step on
孟浩然《白雲先生王迥見訪》詩:手持白羽扇,腳步青芒履。

追隨前人的步子走;跟隨。
follow
歐陽予倩《李秀成》第五幕:我的的確確認識李秀成,我步着他,的的確確上了這個山。
〈文言〉尋覓。

《後漢書·郅惲傳》:敬曰:“吾足矣。初從生步重華於南野,謂來歸為松子,今幸得全軀樹類……吾年耄矣,安得從子?”李賢注:“步猶尋也。”

名詞
〈文言〉一次舉足為跬,兩次舉足為步。
pace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泛指腳步。行走時兩腳之間的距離。
step
張衡《東京賦》:行不變玉,駕不亂步。
跑步;步調;步步高昇;寸步難行
用同“埠”。水邊停船處。現多用於地名。
dock
酈道元《水經注·贛水》:又東北逕王步。
鹽步(在廣東南海區)
〈文言〉時運,命運。
luck
《詩經·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國步斯頻。
國步
〈文言〉階段;境地。

不幸落到這一步。
張天翼《清明時節》:第二步就討論那天該找誰來幫忙。
初步;地步。
〈文言〉指步兵。
infantry
《後漢書·段熲傳》:今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兩,三冬二夏,足以破定。

〈文言〉通“”(pú)。災害之神名。

《周禮·夏官·校人》:冬祭馬步,獻馬講馭夫。鄭玄注:“馬步,神為災害馬者。”

(Bù)姓氏用字


步騭(三國吳重臣)
量詞
舊制長度單位。歷代定製的實際長度不一。周代以八尺為步,秦代以六尺為步,舊制以營造尺五尺為步。舊時1步等於5尺。



參考資料 [5-6]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二】【步部】薄故切(bù)
行也。從止𣥂相背。凡步之屬皆從步。 [7] 

説文解字注

“行也”注:行部曰:人之步趨也。步徐,趨疾。《釋名》曰:徐行曰步。
“從止𣥂相背”注:止、𣥂相竝(並)者,上登之象。止、𣥂相隨者,行步之象。相背猶相隨也。薄故切。五部。 [8] 

康熙字典

【辰集下】【止字部】步;部外筆畫:3
《唐韻》《正韻》薄故切。《集韻》《韻會》蒲故切,竝(並)音捕。《説文》:行也。《書·武成》:王朝步自周。傳:步,行也。《正義》曰:《爾雅·釋宮》雲: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彼相對為名耳,散則可以通,故步為行也。《楚辭·招魂》:步騎羅些。注:乘馬為騎,徒行為步。
又《小爾雅》:跬,一舉足也。倍跬謂之步。《白虎通》:人踐三尺法天地人,再舉足步備隂陽也。《周禮·夏官》射人以貍步張三侯。注:鄭司農雲:貍步,謂一舉足為步,於今為半步。
又《司馬法》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禮·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正義曰:古者八寸為尺,周尺八尺為步,則一步六尺四寸。《史記·秦始皇紀》數以六為紀,六尺為步。注:索隱曰:《管子》《司馬法》皆雲六尺為步,非獨秦制。
又王制八尺為步,今以六尺四寸為步,步之尺數亦不同。
又輦行曰步。《韻會》:世稱輦車曰步輦,謂人荷而行,不駕馬也。
又徐行曰步。屈原《離騷》:步餘馬於蘭臯兮。《説苑·建本篇》:走者之速,步者之遲。
又促行曰趨,闊行曰步。《莊子·田子方》:步亦步,趨亦趨。
又任昉《述異記》:水際謂之步。上虞縣有石駞步,吳中有瓜步,吳江中有魚步、龜步,湘中有靈妃步。按吳楚閒謂浦為步,語之訛耳。《水經注》:贛水逕豫章郡北為津步,步卽水渚也。《青箱雜記》嶺南謂村市為墟,水津為步。
又《柳宗元·鐵爐步志》:江之滸,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韓愈《孔戣墓誌》:蕃舶至泊步,有下碇之税。通作埠。今人呼船儈曰埠頭。埠音如步。
又《爾雅·釋樂》:徒擊鼓謂之步。疏:凡八音備作曰樂。一音獨作不得以樂名也。
又人才特出謂之獨步。《晉書·王坦之傳》:江東獨步王文度。
又馬步,謂神為災害馬者。一曰行神。《周禮·夏官·校人》:冬祭馬步。
又人物烖害之神皆曰步。《周禮·夏官·校人》疏:玄冥之步,人鬼之步是也。
又《地官·族師·祭酺》注:酺者,為人物烖害之神。故書酺為步,蓋步與酺字異而音義同也。
又習馬曰步馬。《左傳·襄二十六年》:左師見夫人之步馬者。
又牽行也。《禮·曲禮》:步路馬必中道。
又行師曰步師。《左傳·僖三十三年》: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
又行爵曰步爵。《禮·少儀》:未步爵,不嘗羞。
又推歷曰步歷。《左傳·文元年》疏:日月轉運於天,猶如人之行步,故推歷謂之步歷。《後漢·楊厚傳》就同郡鄭伯山,受河洛書及天文推步之術。陸機《演連珠》:儀天步晷,而修短可量。
又《律歷》,書名,五星為五步。見《漢制考》。
又運也,國運曰國步,天運曰天步。《詩·小雅》:國步蔑資。又:天步艱難。
又陟大位曰改步。《周語》:改玉改步。
又步驟。《後漢·曹褒傳》:三五步驟,優劣殊軌。注:《孝經鈎命決》曰:三皇步,五帝驟,三王馳。宋均注云:步謂德𨺚道用,日月為步,時事彌順,日月亦驟,勤思不已,日月乃馳,是優劣也。
又姓。《廣韻》:晉有步場,食採於步,後因氏焉。孔子弟子有步叔乗,三國吳丞相步騭。
又三字姓。《後魏書》:有步六孤氏,後改為陸氏。
又西方步鹿根氏,後改為步氏。
又《北齊書》有步大汗氏。
又百步,溪名。《廣輿記》:在台州臨海縣,一呼惡溪。
又千步,香名。任昉《述異記》:南海山出千步香,佩之香聞千步。今海嵎有千步草,是其種也。《雜貢籍》曰:南郡貢千步香。
又步光,劍名,見《越絕書》。
又步搖,婦人首飾名。見《採蘭雜誌》。《俗書正訛》:從𣥂,反止也。從少,非。 [9] 

廣韻

行步。《爾雅》曰:“堂下謂之步。”《白虎通》曰:“人踐三尺,法天地人,再舉足步,備陰陽也。”又姓,《左傳》晉有步揚,食採於步,後因氏焉。又虜三字姓,三氏。《後魏書》步六孤氏,後改為陸氏。又西方步鹿根氏,後改為步氏。《北齊書》有步大汗氏。
【校釋】步揚:原作“步場”,據巾箱本、景宋本、四庫全書本等及《左傳·僖公十五年》文改。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11]

書寫提示

“步”字書寫演示 “步”字書寫演示
❶“止”寬、扁,“𣥂”窄、長。❷止,首筆豎在豎中線,長橫在橫中線上方。❸“𣥂”,豎在豎中線,左點在左下格橫中線下側,撇從右半格橫中線上側起筆,撇至左下格。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o
先秦
王力系統
b
u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uɑ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b
wa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b
agh
西漢



東漢





o


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o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uo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b
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uo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b
uo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b
uo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一暮

合口呼
全濁
薄故切
bʰuo
集韻
去聲
十一莫
合口呼
全濁
蒲故切
bo
禮部韻略

去聲





蒲故切

增韻

去聲





蒲故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魚模

合口呼

全清

pu
中州音韻

去聲
魚模





旁暮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五暮


全濁
薄故切
b‘u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二孤古故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u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u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u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u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u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u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pu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bu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bøy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pu
45
陰去
文讀
pu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bu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pʰu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pʰu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pou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pou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ou
11
陽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puɔ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u
42
陽去
文讀
piɔ
42
陽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12-08]
  • 2.    李學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0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6]
  • 4.    七遇 步  .搜韻[引用日期2018-12-08]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541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115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36
  • 8.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24
  • 10.    辭書搜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8-12-22]
  • 11.    字形對比、異體字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5]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1:28
  • 13.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08]
  • 14.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34-35
  • 15.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482-483
  • 16.    步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3-06]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