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欲蓋彌彰

(漢語成語)

鎖定
欲蓋彌彰(拼音:yù gài mí zhāng)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2] 
“欲蓋彌彰”指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2]  該成語在句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1] 
中文名
欲蓋彌彰
外文名
The more one tries to hide,the more one is exposed [5] 
拼    音
yù gài mí zhāng
反義詞
相得益彰文過飾非
出    處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注音字母
ㄩˋ ㄍㄞˋ ㄇㄧˊ ㄓㄤ
語法結構
緊縮式
成文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

欲蓋彌彰成語出處

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通“彰”),懲不義也。(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2] 
“欲蓋而名章”後演化為成語“欲蓋彌彰”。

欲蓋彌彰成語故事

“欲蓋彌彰”故事配圖 “欲蓋彌彰”故事配圖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zhù)掌管着齊國的軍政大權。棠公是齊國棠邑的大夫,棠公死後,崔杼代表齊王前去弔唁。在棠公家,崔杼見到了棠公的妻子棠姜。棠姜是個絕色美人,崔杼一見到她,便被迷住了。沒過多久,他便不顧眾人的勸阻,把棠姜娶了回去。
齊國國君莊公,同樣是個好色之徒。他明知崔杼娶了棠姜,卻私下裏與棠姜約會。事情給崔杼知道了,崔杼非常氣憤,便有意謊稱自己有病,待在家裏不去上朝。
莊公聽説後,借探視崔杼的機會,來和棠姜相會,於是崔杼就埋下伏兵把莊公殺了。莊公死後,崔杼另立齊國國君,自己加封自己為丞相,繼續把持大權。
齊國負責撰寫國史的官員是個正直的人,崔杼多次暗示,要他把這事搪塞過去,他卻仍以一個史學家的耿直,如實記述:“崔杼殺了他的君主。”
殺掉自己國家的君主,在當時是十惡不赦的罪名,將遭到天下人的唾罵。崔杼看後自然十分氣憤,他想這是你自己找死,那我還能給你生路嗎?於是就把那個史官殺了。
誰知繼任的史官還是非常耿直,繼續秉筆直書。崔杼想,殺一個還不足以堵住你們的嘴,那我再殺一個,看你們怕不怕。於是崔杼把繼任的史官也殺了。
他這樣連續殺人,到了第四任史官,還是堅持原則,不為崔杼的威脅所動。崔杼一想,總殺人也不是辦法,可是怎麼也堵不上這些史官的嘴啊。無奈,崔杼只好就此作罷,也不去管史官們怎樣寫了。 [3] 

欲蓋彌彰成語寓意

上述故事當中,弒君,殺史官的崔杼,他為了遮掩自己殺害齊莊公的罪行,接連謀害了三位正直不屈的史官。這種無恥的行徑,不但未能給自己洗脱罪名,反而令自己的醜惡行為更加明顯地彰顯在人們面前。欲蓋彌彰就是形容那種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的行為。這種愚蠢而醜陋的行為,不僅僅出現在古代,在當今社會的現實生活當中,也屢見不鮮。人生路漫漫,犯錯誤在所難免。犯錯不要緊,重點是應當知錯能改,而不是想方設法去掩飾罪行,最終一錯再錯。 [4] 

欲蓋彌彰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欲蓋彌彰”指想掩蓋壞事的真相,反而讓壞事更明顯地暴露了 [2]  。該成語在句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1] 
  • 運用示例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太宗貞現十六年》:“或畏人知,橫加威怒,欲蓋彌彰,競有何益!” [2] 
巴金《關於〈家〉》(十版代序):“但是聲明是沒有用的。在別人看來,我屢次聲明倒是‘欲蓋彌彰’了。” [2] 
李國文《冬天裏的春天》二章:“弄得這個不算太屈服的老百姓想説又不敢説,不敢説又忍不住要説,吞吞吐吐,欲蓋彌彰。” [2] 
聞一多《畫展》:“與其欲蓋彌彰,倒不如自己先認了。” [1] 
參考資料
  • 1.    欲蓋彌彰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10]
  • 2.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01:924
  • 3.    龔勳主編.中國學生成長必讀書 中華成語故事全集 第2卷[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12.01:73-74
  • 4.    陳營編著.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119
  • 5.    錢蓮生,劉玉傑編. 漢語成語英譯詞典[M]. 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1999.03: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