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

鎖定
《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是宋代詩人黃庭堅的詩作。此詩內容是表達作者對朋友的思念與勸慰之情。首句表明作者對朋友的思念,既有喻意又是寫實,次句寫作者晝夜盼王定國早日歸來;三四句寫作者對朋友的處境的關切;五六句具體寫王定國在揚州的生活;最後二句作寬慰語,希望朋友借歌吹以破愁。全詩八句如同一句,一氣呵成,其中又多頓挫起伏,且善於用景、用比、用典烘托抒情。
作品名稱
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
作    者
黃庭堅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詩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作品原文

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
清洛思君晝夜流,北歸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髮猶堪酒,垂上青雲卻佐州
飛雪堆盤膾魚腹,明珠論鬥煮雞頭
平生行樂亦不惡,豈有竹西歌吹愁 [1] 

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註釋譯文

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詞句註釋

⑴次韻: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也叫步韻。王定國:王鞏,北宋詩人、畫家,與黃庭堅、蘇軾友善。
⑵清洛:清清的洛水。元豐年間,將洛河導入汴河,流入淮河,連通運河,經揚州。故以洛水喻思友之情。
⑶北歸:指由揚州調入汴京任職。
⑷猶堪:還能經受得住。堪,能承受。
⑸垂上青雲:臨到有升遷高官顯爵的機會。一説剛被提升。佐州:做州郡輔佐。
⑹膾(kuài)魚腹:將魚腹細細切碎。
⑺鬥:量器。雞頭:芡實,俗稱雞頭米。
⑻不惡:不差。
⑼竹西:揚州地名。歌吹:音樂演奏。 [1]  [2] 

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白話譯文

清清的洛水啊,像我對你的思念,晝夜不息地奔流,你到何時才能北歸片帆收?
你頭上白髮未生,還能經得起消愁的美酒,剛被提升你卻要出任揚州的佐官。
用魚肚作膾,細細切碎,像雪片兒飛下,堆滿盤中;煮熟了的雞頭芡實、像千萬顆明珠,數以鬥計。
平生中能行樂也是不差的呀,哪裏會有竹西的歌引動愁懷呢? [2] 

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黃庭堅正在汴京任秘書省著作佐郎。王定國是真宗時名相王旦之孫,有才氣。蘇軾為其詩集作序,黃庭堅為其文集作序,可見他們關係密切。元豐年間,王定國受蘇軾牽連也被貶。元祐初期,蘇軾還京,薦他為宗正丞,不久又遭貶謫,出為揚州通判。他從揚州寄詩給黃庭堅,黃庭堅步其韻而成此詩。 [3] 

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作品鑑賞

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整體賞析

此詩表達了對朋友的思念與勸慰。首句以古代詩人常用的以流水錶達思念之情的寫法,但不用“是”“如”“若”“似”等字徑直來説,而是運用擬人手法,説用晝夜不斷的流水向王定國送去綿綿情思,顯得更為勁拔。首句清洛指清澈的汴河。這一句既有喻意又是寫實。它表明了詩人是在汴京(今河南開封〉,也暗示了王定國就是順汴水到揚州的。汴水是聯結汴京、揚州的紐帶,是溝通朋友問信息的渠道,使兩人詩歌唱和,息息相通。不僅如此,而且清洛也是王定國北歸汴京的水道,所以詩人又寫出了第二句,晝夜盼王定國早日歸來,補足了思君的內涵。“何日”句見思念之切。王定國剛出任揚州通判,詩人就盼其北歸汴京,足見兩人友情之深,也表明詩人對朋友遭貶的不滿。
三四兩句詩寫詩人對朋友的處境表示關切。勸慰朋友趁白髮未生,還可飲酒作樂;遺憾的是剛要直上青雲又被外放揚州作副守。“抗”“卻”二字,轉接有力,意思陡下,含有無限感慨。一句之中語意有變,兩句之間也有曲折。兩句詩頓挫有力,誠為奇警。
五六兩句具體寫王定國在揚州的生活。魚腹細切成膾,堆放盤中像飛來的白雪;煮熟的雞頭米,像千萬顆晶瑩的珍珠。這是倒裝句,借兩個生動的比喻,特意把“飛雪”“明珠”放在句首,以引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充分聯想。美化這種生活,恰好説明實際上有可悲之處。因此這一聯與上聯意同,只是換了一種寫法。
結聯更作寬慰語。隋唐以來,揚州一直是商業都會,歌舞繁盛之地。“豈有竹西歌吹愁”是從杜牧“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題揚州禪智寺》)脱胎而來。然而詩人並沒幻想王定國會像杜牧那樣在“春風十里揚州路”盡情享樂,“行樂亦不惡”的“亦”字有無可奈何的意味。王定國的原詩是以“愁”字作結的(次韻要求依原詩用韻次序)。“豈有”二字耐人尋味。因為愁與揚州的繁華熱鬧極不和諧,所以詩人希望朋友借歌吹以破愁。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詩結束了,詩人對朋友的思念之情卻像長江大河一樣無窮無盡。全詩八句如同一句,一氣迴轉而下,其中又多頓挫起伏。
詩中有深摯的同情、親切的勸勉、熱情的鼓勵、與朋友共同分享生活中的歡樂與悲哀。儘管處處是羅網,每句詩都可以構成文字獄,但詩人們的情誼依然在維繫着,即使因此而被貶官,被流放,也是心甘情願的。 [2]  [3] 

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名家點評

清代吳汝綸:“蘇奇處在才氣,黃奇處在工力。如‘未生白髮’等聯,皆痛撰出奇,前無古人,自闢一家蹊徑。”(引自《唐宋詩舉要》卷六) [2]  [3] 

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著作佐郎、秘書丞。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徽宗立,召知太平州,九日而罷,復除名,編管宜州。三年而徙永州,未聞命而卒,年六十一。與秦觀、張耒、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詞與秦觀齊名,號“秦七、黃九”。著有《豫章集》《山谷詞》。 [4] 
參考資料
  • 1.    朱安羣 等.黃庭堅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11-112
  • 2.    東籬子解譯.黃庭堅集全鑑.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0:127-129
  • 3.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524-525
  • 4.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