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

鎖定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是宋代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前四句先寫長蘆寺的外景,從視覺和聽覺定明瞭季節,環境。隨後八句作者寫了自己遊覽的情景。接着四句寫的是作者行於山中的聯想。最後四句便從思歸樂的叫聲中,想到自己正在回鄉的路上,不禁萬分高興。這首詩筆力雄健而自然。
作品名稱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
作    者
黃庭堅
創作年代
宋代
出    處
《山谷集》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作品原文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
風從落帆休1,天與大江平。
僧坊2晝亦靜,鐘磬寒逾3清。
淹留4屬暇日5,植杖6數連甍7
8與幽子9逢,煮茗10當酒傾。
攜手霜木末11,朱欄12見潮生。
13移永正縣14,鳥度建康15城。
薪者16得樹雞17,羹18盂味南烹19
香秔20炊白玉21,飽飯愧22閒行。
叢祠23思歸樂,吟弄夕陽明。
思歸誠24獨樂,薇蕨25漸春榮。 [1]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註釋譯文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詞句註釋

1.休:停止。
2.僧坊:即指長蘆寺。
3.逾(yú):更加。
4.淹留:停留。
5.暇(xiá)日:空閒之日。
6.植杖:拄着手杖。
7.連甍(méng):相連的屋頂。甍,屋頂。
8.頗:經常。
9.幽子:幽人。
10.煮茗(míng):煮茶。
11.木末:樹梢。杜甫北征》:“我行已水濱,我僕猶木末。”
12.朱欄:紅色的欄杆。
13.檣(qiáng):船上的帆。
14.永正縣:即宋代的真州,唐時為永正縣的白沙鎮。
15.建康:即今江蘇南京。
16.薪者:樵夫。
17.樹雞:即楮鴆,一種生於楮樹上的菌類,其味似雞肉。
18.羹(gēng):湯羹。
19.南烹:具有南方的風味。
20.香秔(jīng):一種稻米,即粳米。秔,同粳。
21.白玉:白色的玉粒。
22.愧:慚愧。
23.叢祠(cí):草木叢生的土地祠。
24.誠:誠然。
25.薇蕨(wēi jué):一種野菜。 [2]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白話譯文

船上的帆落了下來,似乎風也因為帆落而停息,極目遠望,水天相連。
長蘆寺是個幽靜的去處,十分安靜,寺中傳來鍾磐之聲,在深秋的寒風中聽起來更加清越。
我因風停留在此地,我曾拄着手杖登到高處,從高處細細數着那座座相連的寺院的屋頂。
我也時常在路上遇到一些山中幽人,與他煮茶共飲,相與閒談。
我曾經登上高地,那秋日落霜的樹梢都可以順手牽到;憑欄遠望,看那江潮上漲。
我憑欄遠望,看到了往來於永正縣江面上的船隻,遠遠看去,連飛越建康城的鳥兑也看得見。
想那山中的樵夫,把砍柴時採得的樹雞拿回家,做成具有南方風味的羹湯。
樵夫把白玉粒般的粳米煮成香噴噴的米飯,但想到我白領朝廷俸祿,不禁油然而生慚愧之情。
突然從草木叢生的土地祠傳來了思歸樂的叫聲,在夕陽下吟唱,那叫聲是那樣的悦耳。
想到我正在回鄉的路上,不禁十分高興,等我回到家時,薇蕨都該長出,大地一片欣欣向榮。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創作背景

元豐三年(1080年)春天,黃庭堅罷北京國子監教授,到汴京改官,得知吉州太和縣。秋天,他從汴京起程歸江南,先回洪州分寧鄉里,然後赴任,一路上寫了許多紀遊詩。這首詩為途經真州阻風遊長蘆寺作。 [3]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作品賞析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整體賞析

這首詩寫長蘆寺下所見所遇,抒發了歸江南故鄉的喜説心情。
起首四句,概括描寫長蘆寺外景,筆力雄健而自然。行旅之人對風勢、風向往往特別敏感。第一句“風從落帆休”,把這種感受寫得極其生動。江上行舟,人們往往從船帆上觀察風力大小。此時船落下了帆,風也因帆落而停息。這種寫法頗為出人意外。第二句“天與大江平”,極寫形勢的開闊,放眼遠望,水天相連,十分壯觀。以上為目之所見;三四句寫耳之所聞。“僧坊晝亦靜”,僧坊即長蘆寺。寺院本是幽靜的所在,在深秋季節,即使大白天,也常常寂無聲息。不過,也不總是一點聲音也沒有。“鍾磐寒逾清”,長蘆寺裏傳來的鐘磐之聲,在寒風中,聽起來更覺清越。這四句詩寫了季節、環境、氣氛,看似不費力,卻極為精警,起筆不凡。
接着用移步換形之法寫各處景緻。“淹留”四句寫登高看景。詩人這次遊長蘆寺,客觀原因是風不順而滯留。在此詩之前,作者寫有《阻風入長蘆寺》。可見他頗有空暇,心情相當悠閒,所以能細細遊賞。他時而拄杖高崗,閒數座座相連的寺院屋頂;時而路逢幽人,煮茶共話。
接着詩人又換了一個角度,“攜手”四句寫從高處遠望之景。詩人倚欄俯視,看到了江潮上漲,看到了往來於永正縣江面上的船隻;遠遠望去,連飛越建康城的鳥兒也看得見。這四句以極生動之筆,描繪了長蘆寺登高眺望的一幅雄闊畫面。特別是“潮生”、“牆移”、“鳥度”等詞語,使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
“薪者”四句,寫山中樵夫採得樹雞,引起詩人的一番聯想。他想象樵夫把採得的樹雞,回家做成具有南方風味的羹湯,又把白玉般的秔米,煮成香嘖噴的米飯,一家人美美地飽餐一頓。樵夫一家的做飯、烹羹,其實並非詩人親眼所見,他依然在長蘆寺下山間閒行。但是他卻從樵夫為一家人的生計而辛苦操勞,對照自己領着朝廷的俸祿,頓頓飽飯,還在這裏遊逛,漸愧之情油然而生。字裏行間反映了作者可貴的愛民思想。
最後四句寫聽到鳥叫聲的感受。突然,草木叢中傳來思歸樂的啼叫聲。思歸樂是一種形狀如斑鳩的小鳥,暮春時節,鳴聲像“不如歸去”,人們聽到它的叫聲,就會起思鄉之情。古代詩人專有描寫這種鳥的,如唐代元稹在《思歸樂》中寫道:“山中思歸樂,盡作思歸鳴。應緣此山路,自古離人徵。”白居易在《和〈思歸樂〉》中也説:“山中不棲鳥,夜半聲嚶嚶。似道東歸樂,行人掩泣聽。”在離人聽來,思歸樂的叫聲是淒涼的。可是黃庭堅這次歸江南順道回鄉,感覺就大不一樣了。在詩人耳中,思歸樂的叫聲不啻一曲動聽的歌。思歸樂在明亮的夕陽下婉轉吟唱,十分悦耳,充滿了温情。他在《阻風入長蘆寺》詩中也曾流露了這種喜悦心情:“歲寒風落山,故鄉喜言旋!”他自治平四年(1067年)登進士第,任汝州葉縣尉,到這次赴太和知縣任,中間整整相隔十三年,內心是十分高興的。
“叢祠”四句和前面相接,是經過詩人精心構思的。細細尋去,針線極密。由“閒行”而聽到“叢祠”思歸樂的叫聲;從“不如歸去”的叫聲,想到他正在回鄉路上,喜上心來;這次回鄉已在歲末,不久春天即將來臨,那時薇蕨已經長得茂盛,聊能充飢,和前面“飽飯愧閒行”句相呼應。
更為可貴的是,這首詩氣象“雄遠壯闊”,卻並不顯得作者在用力,可見詩人功力之深厚。 [3]  [4]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名家點評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山谷之妙,起無端,大筆如椽,轉折如龍虎,掃棄一切,獨提精要之語。每每承接處,中亙萬里,不相聯屬,非尋常意計所及。” [3]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間(1064—1067)進士。宋哲宗時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因修史“多誣”遭貶。早年以詩文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5] 
參考資料
  • 1.    (宋)黃庭堅著.黃庭堅全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05月:981
  • 2.    (宋)黃庭堅著;吳言生,楊鋒兵解評.黃庭堅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07:38
  • 3.    嚴壽澄,賀銀海.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2月:592-594
  • 4.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著.黃庭堅詩文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05:145
  • 5.    嚴壽澄,賀銀海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年12月 :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