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次辯才韻詩

鎖定
《次辯才韻詩帖》這件作品寫於蘇軾被放杭州一年之後。這一年,蘇軾西湖上修築了南北長堤,便是後人稱頌的“蘇堤”。辯才是蘇軾的一位僧人詩友,他的這幅作品就是盛讚辯才老師超然物外、仙風道骨,自己與辯才能二老同遊,當是人生幸事。大千世界,一切有法,且如是觀之。作品落筆沉着、從容,已沒有十年前書寫《黃州寒食詩帖》時的激宕,墨色濃重卻透着清雅之氣,豐腴渾厚仍有秀逸之質。
作品名稱
次辯才韻詩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次辯才韻詩帖
文學體裁
行書

次辯才韻詩次辯才韻詩帖

(蘇軾傳世書法)
《次辯才韻詩帖》 《次辯才韻詩帖》
釋文 辯才老師,退居龍井,不復出入。軾往見之,常出至風篁嶺。左右驚曰:“遠公復過虎溪矣。”辯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因作亭嶺上,名曰“過溪”,亦曰二老”。謹次辯才韻賦詩一首。眉山蘇軾上。日月轉雙轂,古今同一丘。惟此鶴骨老,凜然不知秋。去住兩無礙,天人爭挽留。去如龍出口(山),雷雨卷潭湫。來如珠還浦,魚鱉爭駢頭。此生暫寄寓,常恐名實浮。我比陶令愧,師為遠公優。送我還過溪,溪水當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遊。大千在掌握,寧有離別憂。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蘇軾自署書於元祐五年(1090)。紙本。行書,自書詩一首並敍。凡20行,計188字。29釐米×47.9釐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轍《樂城集·龍井辯才法師塔碑》:“浙江之西,有大法師,號辯才。……居上天竺,説法齊眾二十年,退居龍井,燕居行道者十年。元皊六年,歲在辛未,九月乙卯,無疾而滅。……師姓徐氏,名元淨,字無象,杭之於潛人。”這篇塔碑還是東坡“命於由為”之,並自制文屬參寥祭之。辯才是一位德高才顯的高僧,也是東坡的詩友之一,此帖就是次辯才的詩韻而成。
蘇東坡一生最為崇拜的詩人便是陶淵明,他不僅和遍了全部陶詩,開和古人詩的風氣,而且多次書寫《歸去來辭》,頗以淵明為楷模。他與辯才交,多有擬陶淵明與廬山僧慧遠之意境,從而排道自己才大難用、難容、不甘屈辱的情懷。此詩之序便是一篇極好的淵明自況圖。
辯才原作詩云:氣暇政去旌旆,策杖訪林丘。人惟尚求舊,況悲蒲柳秋。虛谷一臨照,聲光幹載留。軒眉師子峯,洗眼蒼龍漱。路穿亂石腳,亭蔽重岡頭。湖山一目盡,萬象掌中浮。煮茗款道論,奠爵致龍優。過溪號犯戒,茲意亦風流。自惟日老病,當期安養遊。願公歸廊廟,用慰天下憂。”從詩中看出,辯才對蘇東坡政治上的失意是抱同情態度,並鼓勵東坡,“願公歸廊廟,用慰天下曼”,可謂東坡知己。故東坡對辯才很為服膺。詩中雲:“我比陶令愧,師為遠公優!”“聊使此山人:水記二老遊。”
東坡與辯才交的佳話留傳後代。《詩話總龜》、《武林舊事》、《鹹淳臨安志》等均有記載。

次辯才韻詩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次子。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熙寧時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對王安石所行新政有異見,上書神宗,遂被貶謫黃州。元祐間復起用,任翰林學士,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紹聖四年(1097年),黨爭又起,再謫惠州、儋州,最後北還,病歿常州,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風格獨具。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影響很大。擅長行書、楷書,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家數。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為湖州竹派之一。傳説他畫竹幹從地直起至頂,並不分節繪寫。嘗在試院,興到無墨,遂用硃筆寫竹,後人竟效,稱為“朱竹”。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筆奇古。論畫力主“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並提出“士夫畫”(即文人畫)之説。傳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傳世繪畫有《古木怪石圖》卷、《枯木竹石圖》卷(與文同《墨竹圖》卷合卷),現藏上海博物館。著有《東坡七集》、《經進東坡文集事略》等。 [1] 
參考資料
  • 1.    蘇軾  .北京故宮博物館[引用日期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