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檜國

鎖定
檜國又名鄶國,其公族為(yun)姓,妘氏是上古著名的大祭司、火正祝融的直系後裔,是祝融八姓(八個後代分支)之一,而且一直都生活在祖先的原發祥地,他們還與楚國王族是同宗親戚(羋氏也是八姓之一)。
中文名
檜國
別    名
鄶國
祝融氏聯盟當年在上古中原世界地位很高而且非常強悍,他們與共工部落(聚落地在今河南輝縣境內)的大戰後世被演繹成神話傳世。大禹的父親治水不力,也是被祝融家族的武士奉帝命擒殺的。
檜國立國甚早,妘氏可能早在傳説中的“祝融氏南入苗蠻“(可能是為了傳播宗教和文明)後就開始獨立發展,相傳在夏朝早期就已經是古豫州的名侯了。殷商替夏後,冊封妘會人(相傳是祝融的孫子。但祝融本是官職,史前有好多位祝融,故而暫且當他是那位深入苗蠻地域發展事業的那位大祭司的孫子)的後裔於“祝融之墟”,並以會人這個名字稱呼這個方國為“會國”。實際上根據商代的制度,應該是商王承認“會妘”家族在這一地區的合法統治權,這一帶本身就是他們老祖先祝融氏的聚落中心,不需要商王賞賜土地。
武王滅商後,再度承認了祝融後裔妘氏對這一家族傳統勢力區的統治權,冊封當時的家族首領為周朝的“會侯”。 會侯的具體爵位不詳,推測應該是伯爵級別。
由於中國古代文字變遷,後來記錄各諸侯國時往往習慣在國名上加個邑偏旁,所以“會國”就成了“鄶國”,猶如“奠國”成為“鄭國”、“開國”寫成“邢國”、“登國”變成“鄧國”是一個道理。當年“檜”和“鄶”通用不分,所以在《詩經》中,出現了“檜風”而不是“鄶風”。
檜國地盤大致包括今密縣新鄭滎陽的部分地方,基本地域在嵩山以東、滎陽市以南的雙洎河中上游,國都在密縣與新鄭間某處。而傳説中的“祝融之墟”大致位於今河南新密境內。
檜國在周初也算是個東方大諸侯國(宗周以東都屬於寬泛的東國概念),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族人數量也夠多、還沒遭受過大的戰亂,所以在西周過得日子不錯。
西周末期,鄭桓公謀劃為子孫尋找一塊更安全且有前景的發展地帶,經太史伯點醒將目光描上了古老的檜國。“桓公寄孥”和鄭人東遷的事情我們在介紹“鄭風”時已經詳細説過了,檜國不久後就被居心叵測的鄭武公給兼併報銷了,從此古老的檜國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看來兩週交替時期的檜君確實屬於貪財好利又短視的人,而且他或他們的神經還應該非常粗壯,所以聽不到國民對社稷行將滅亡的悲呼,也看不到鄭人的野心和微笑掩蓋下的屠刀。同時從“檜風”來看檜國當年貌似也流行奢華之風,大概是因為承平時間太長了而頹憊。
《詩經 》記載;“檜風”的內容格調陰鬱、確實是像極了滅亡前的悲憤哀號。至於四篇詩歌的產生年代,創作於檜滅前的可能性大些,但也不能排除某篇是亡國後的遺民寫下的回憶。總的來説,孔子將這四首詩單獨成篇有道理,無論從內容還是創作時間看,將“檜風”歸併為“鄭風”都是不成立的。
附加註釋:
夏朝是傳説中的中土第一王朝,對諸侯即各地氏族族長或部落酋長沒有多大權威。一個部族只要自己願意,有足夠武力,族長自己再找塊玉版或玉圭做身份象徵,就可以自行任命自家的諸侯地位。
原詩:
羔裘逍遙,狐裘以朝。豈不爾思?勞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豈不爾思?我心憂傷。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豈不爾思?中心是悼。
譯文:
身罩羔裘去兜風,再換狐裘坐朝廷。國人何嘗不盼你,多點心思為百姓。
穿着羔裘亂遊逛,換過狐裘上朝堂。我們豈不想幫你,君黯邦危心憂傷。
羔裘色澤若膏脂,旭日當空耀金光。想起你來就上火,憂心如焚太悲傷。
註釋:
羔裘逍遙:逍遙,悠閒地走來走去。
狐裘以朝:朝,上朝、臨朝。
豈不爾思:不爾思,即“不思爾”。本句表面是説難道能不思念你,實際上想到的是檜君的乖謬行為和邦國行將覆滅的危險。
勞心忉忉:忉忉,讀音(daodao),憂愁的樣子。
翱翔:本義是禽鳥在空中自由飛翔,詩經裏經常用來形容人行動悠閒自得。
羔裘如膏:膏,作動詞用,塗上油。本句意思是檜君四處閒逛時衣帽光鮮,羔裘如同剛上油保養過一樣。
日出有曜:曜,照耀。有曜,即曜曜、非常明亮的意思。一説“有“做助詞用,也成立。
中心是悼:是,通“實”。悼,悲傷、哀傷。
延伸解析:
這是檜國士大夫哀痛檜君不務正業、疏慢國事,醉心於吃喝打扮和閒逛遊蕩,傷感國家政治昏暗危在旦夕的愛國憂憤之作。
詩中先描寫檜君身着華貴照人的羔裘四處遊蕩在先、換了狐裘再上朝理政的情景,實際上是在痛斥君主無道、無所事事、對政務應付差事。後面則講述一想到國君的荒唐及國事日非,正人君子就憂心如焚、坐立不安,預示社稷覆亡已經指日可待。
也有學者認為這是檜國當年被迫離開朝廷乃至去國的大臣在思念國君和邦國時憂憤而作的,這種觀點也可接受。詩人切實地表達出了對君主的失望以及國家危亡在即而大家無能為力的遺憾與恚憤。
古人以為這首詩是典型的末世亡音確實是抓住了要害之處。
  • (2)“素冠
原詩:
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兮。
庶見素衣兮,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
庶見素韠兮,我心藴結兮。聊與子如一兮。
譯文:
有幸看到那君子頭戴白冠,身繫囹圄憔悴至瘦骨嶙峋。滿懷憂慮卻浩然正氣。
有幸得見那忠良身着白衣,他的模樣讓我輩內心傷悲。願意與您去風雨同行。
有幸目睹那賢人白韠蔽膝,他的境況讓我們愁腸百結,只願與君同捍衞正義。
註釋:
庶見素冠兮:庶,幸、有幸。素冠,白冠。
棘人欒欒兮:棘人,囚犯、罪人。上古時以叢棘為獄系置罪人,這裏的罪人實指檜國被迫害的忠貞大臣或正人君子。欒欒,憔悴瘦弱的樣子。
勞心慱慱兮:慱慱,讀音(tuantuan),憂思不安的樣子。
聊與子同歸兮:聊,願。與子同歸,與你同行。這句的實際意思是聲援受迫害的忠貞之士。
韠:讀音(bi),又名蔽膝,古代官員朝服裝飾,革制、上窄下寬、縫在腰間膝上。
藴結:愁思鬱結難解。
聊與子如一兮:願意承受和你一樣的待遇,也是表示憤慨和聲援。
延伸解析:
古儒多以為該詩是讚美孝子,和喪禮孝道有關。其實這種觀點不僅所見甚小而且張冠李戴。
詩中的素冠、素衣和素韠並非指居喪的凶服,孝服以白是漢朝才形成的規矩,在先秦這些都是正常的穿着打扮。而棘人則是上古對罪犯的一種稱呼。
這首詩是檜國的忠義之士看到本國政治黑暗,忠臣棟樑遭受昏君奸佞排斥迫害而感懷忠憤的義詩。
由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當年的檜國已經勢在必亡。貴族高官中那些捍衞正義、忠於社稷的人們遭受打壓,一般的貞良之士也心灰意冷。除了願意陪伴被迫害的忠義君子一起身陷囹圄外,大家對惡劣的局勢束手無策、毫無辦法逆轉。詩義中的浩然正氣讓人肅然起敬,但忠臣義士和檜國的命運卻令人同情無奈。
原詩:
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
隰有萇楚,猗儺其華。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家。
隰有萇楚,猗儺其實。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室。
譯文:
窪地生長羊桃,枝葉婀娜美好。嫩葉青亮柔枝擺,羨慕你無知無煩惱!
低窪長着萇楚,花枝迎風飄搖。潤澤茁壯小羊桃,豔羨你無家少操勞!
羊桃挺立濕地,果實婀娜多姿。柔嫩豔麗讓人愛,羨慕你逍遙無家室!
作者:長安射天郎 回覆日期:2011-02-28 20:21:57
註釋:
隰有萇楚:隰,低濕的地方。萇(chang)楚,羊桃,蔓生植物。
猗儺其枝:猗儺,即“婀娜”,身形秀麗、柔軟美好的樣子。
夭之沃沃:夭,少、初生的,這裏指幼嫩。沃沃,潤澤的樣子。
樂子之無知:樂,羨慕、喜歡。子,指萇楚。無知,沒有知覺。
華:古“花”字。
實:果實。
無家、無室:沒有家庭。古人説“女有家,男有室”,此外家在古代一般多指配偶、家人、親屬、附屬物品等關係,室則通常指處所、房屋。這裏的無家無室實際是説沒有牽掛。
延伸解析:
這首詩是憂鬱痛苦卻無可奈何的檜國人民借歌頌自然的美好來表達亂世憂悶、對本國社會絕望的切膚之痛。
檜國滅亡前,國君貪鄙膚淺遠離君道,正人君子不安於朝,一般百姓也無法舒心度日,整個社會與國家都處於崩潰覆亡的前夜。對此惡劣境況與悲觀前景深感絕望與痛苦的詩人,一反人之常情地不眷戀家庭、親人這些世界上最美好温馨的事物,卻羨慕起生長荒野的無知無識的草木來,期盼能像它們一樣逍遙自在,忘掉所有的現實和煩惱。由此可見古老的檜國在春秋初期的嚴重社會危機,如此環境才可能誕生“離亂之歌”。
其實即使讀者把“隰有萇楚”視為單純的情詩來看,其意境和文學價值也相當讓人欽服,不過這首詩並非很多研究者誤以為的愛情詩。
  • (4)“匪風
原詩: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風飄兮,匪車嘌兮。顧瞻周道,中心吊兮。
誰能亨魚?溉之釜鬵。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譯文:
大風呼呼吹人,車輛疾馳奔行。四顧瞻望大道,內心憂傷不寧。
風勢呼嘯迅猛,輕車飛馳如電。抬眼瞻望大路,心裏悲痛悽慘。
那位準備煮魚,我願洗滌炊具。誰人迴歸西土,幫我捎帶佳音。
註釋:
匪風發兮:匪,通“彼”,那。發,本義是開始動作,這裏是吹、起的意思,同“意氣風發”的用法。古解“發”相當於“發發”,以為是象聲詞、形容風聲。這種解釋牽強。
匪車偈兮:偈,讀音(jie),疾馳的樣子。
顧瞻周道:顧,四處看,一説回頭看,都通。瞻,向遠處或高處看為瞻。周道,大道。一説道路轉彎的地方叫周道,可以參考。
中心怛兮:怛,讀音(da),憂傷痛苦。
飄:本義是旋風,這裏形容風勢迅猛。
嘌:讀音(piao),輕快且高速奔馳的樣子。
吊:悲痛。
誰能亨魚:亨,古“烹”字。
溉之釜鬵:溉,洗滌;現代部分學者為照顧下句,當作“給予”來解釋欠妥。釜,鍋。鬵,讀音(xun),大鍋。釜鬵,這裏代指炊具。
懷之好音:懷之,使之懷的意思。好音,平安的消息。
延伸解析:
僅從詩文表面內容來看,這首詩是講述一個家在西土的離鄉人思念家鄉心切的“懷鄉詩”。結合“檜風”的特點及當年檜國的局勢看,這首詩應該有所影射
個人以為,這是檜國的正派士大夫感慨邦國局勢兇險、前景暗淡而希望有所作為、振興綱紀的政治詩。
詩人很可能是在借大風乍起、風勢迅猛來暗示本國面臨外來衝擊;車輛無故在大道上疾馳暗喻法度已失(正常情況駕車者要顧及其他人,沒必要玩命狂飆);“顧瞻周道”是雙關語,古人也有人指出“周道,周之政令也。”;最後落實到自己對時局的擔憂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