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橫水村

(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下轄村)

鎖定
橫水村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崖門鎮歷來就有養殖家禽的習慣,從小打小鬧到珍禽王國,經歷了三個階段。上世紀70年代,村民養殖家禽處於自給自足階段;到了上世紀80年代,村民開始規模化養殖,從家庭散養轉向山地、水塘養殖;上世紀90年代後,該村養殖品種開始多樣化,從單一的品種走地雞向鵪鶉、山雞、鷓鴣等多元化養殖發展,並形成立體養殖鏈,朝着產業化方向邁進。該村上市珍禽超過200萬隻,產值在2000萬元以上,佔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
中文名
橫水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廣東省新會市崖門鎮
政府駐地
廣東省新會市崖門鎮
人口數量
2552人

橫水村簡介

村景 村景
橫水村以前都是家庭式少量散養於村內,品種都是單一的本地雞,作為過節用品和送禮用品,極少出售。至1985年,隨着當地村民商品意識的增強,有10户村民大膽探索,改變了過去少量散養的模式,把養殖地點從村內遷移到村外的山頭,展開了規模養殖的序幕。山頭養殖的走地雞,肉質鮮美,味道香濃,遠近馳名。至1990年,全村的山頭遍佈走地雞,當時養殖户佔了所有村民的60%,一般每户最少養殖4000只雞左右。按當時的價格,1只走地雞養殖3個月就可以達到1.5公斤左右,達到上市要求,除去成本,每隻雞最少可以獲得純利5元,1户村民在3個月內至少賺到2萬元。漸漸地,村民打破養殖單一的本地雞,開始引進鵪鶉種苗,通常每户放養雞苗和鵪鶉1000—5000只,經濟效益可觀,產品主要銷往台山、珠海等地,由此而衍生了一個行當,就是家禽販子,這些販子有來自本地的,也有來自台山和珠海的,他們活躍在橫水村,專門從事家禽的收購和販運,大約有50多人。
隨着人們對肉食品的要求的提高,品味也呈現多元化,於是橫水村的村民緊跟時代的拍子,先後引進了白鴿、珍珠雞山雞鷓鴣三黃雞沙欄雞等品種,從單一品種向多元化發展。到1995年,全面興起了養殖高潮,養殖地盤也逐步擴大,村民開始將山邊淺腳沙質老鼠孔一樣大的耕地推成魚塘養殖四大家魚,在魚塘基上養殖珍禽鳥類,禽鳥糞便用來餵魚,這樣形成了食物鏈式生產模式。通常每羣放養禽畜苗1000—5000只,養殖户達100多户,年上市珍禽200多萬隻。 [1] 

橫水村農村經濟

橫水村 橫水村
據統計,一般農業耕作水稻,人均收入為每畝2000—3000元,而從事養殖禽鳥每户收入平均超過3萬元。上世紀80年代,相當一部分的村民到外地發展或者打工,從1990年開始,該村眾多外出人員看到本村村民養殖珍禽發家致富,紛紛迴流橫水,辦起了一個個養殖場,從事珍禽的養殖。該村村民黃新養,1989年還在廣州某醫藥公司上班,後來聽説家鄉養殖業紅紅火火,好多村民靠養殖珍禽蓋起了3層樓房,他放棄待遇不錯的工作,打道回鄉,當年辦起了養殖場,購買了1000只雞苗,3個月後,他的走地雞成活率達96%,每隻純賺5元,3個月下來,黃新養就到手5000元,就是靠循環養殖,當年他純賺了3萬多元。像黃新養這樣回家鄉從事養殖的村民在當地大有人在。1995年,橫水村的走地雞、鷓鴣、美國珍珠雞、山雞等珍禽價錢為歷史最高,走地雞最高利潤每隻超過10元,大部分村民就是在那個時候賺了錢,蓋起了3層樓房。 [1] 

橫水村養殖業

橫水村 橫水村
橫水村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產生了孵化、販運、飼料、飲食等一系列產業。橫水村有孵化場6家,專門孵化雞、鵪鶉、鷓鴣、白鴿等種苗,擁有販運車輛20多台,從事販運人員達100多人,還有云集附近的20多家飼料店鋪,形成了規模龐大的養殖產業鏈。養殖珍禽,存在着一定的風險。據黃華正介紹,早在3年前,養殖業開始滑坡,受重創的是兩年前遭遇禽流感,幾乎大部分的村民都虧本,村民經歷了陣痛後,反思存在的風險,增強了抗風險能力。加強了種苗的管理和養殖區域的消毒滅菌工作,防止發生大面積的流行病,確保了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1] 

橫水村鎮村概況

橫水村 橫水村
橫水村位於新會城區以南35公里、崖門鎮府以北3.5公里處,地處崖門出海通道西側。全村共有3條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户815户,總人口為2552人。村內有衞生所一家、小型農貿市場一個,全村社會穩定和諧,村民安居樂業。橫水村“兩委”共有6人組成,村黨支部共有黨員129名。
村內地勢東低西高,西面屬古兜山脈,主要是山地和大營團水庫,東面比較平坦,主要是耕地、魚壙和村莊。全村共有土地面積13600畝,其中耕地1030畝、魚壙3100畝,山地9470畝。全村經濟主要是以種養業為主,種植業主要以速生桉和水稻為主,荔枝龍眼為輔;養殖業較為發達,主要養殖壙蝨和四大家魚以及白鴿、鵪鶉、雞、鴨等禽類。
橫水村內三條自然村各建有老人娛樂室及籃球場,經過多年的不斷建設,橫水村已逐漸成為環境優美、交通便捷、生活舒適的新農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