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橫水村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橫水鎮下轄村)

鎖定
橫水村,古稱洪州、橫州、橫水店等 [1-2]  ,是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橫水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孟津縣西北部,村域面積13.3平方公里,是橫水鎮政府駐地。 [3] 
橫水村地處一塊巨大的窪地中央,扼守黃河古渡口,四面環山,是橫水河、瀍河的發源地,北邊則是五八水庫,地形極像一隻頭北尾南的金龜。橫水村早在新石器晚期就已經建成,古稱赫蘇氏之墟、有蟜氏故里,村內有橫水遺址、關帝廟等文物古蹟。 [3] 
2019年6月6日,橫水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列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4] 
中文名
橫水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洛陽市孟津區橫水鎮
村域面積
13.3平方公里
形成年代
新石器晚期
主要產業
農業
主要景點
昭覺寺等
保護級別
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六部門
批准時間
2019年6月6日

橫水村村落歷史

橫水村建村在新石器晚期,古稱赫蘇氏之墟、有蟜氏故里。赫蘇氏、有蟜氏即女媧。
唐代時就有橫水村名,“橫水”,最早的名字以這裏南北流向的一條河流命名。這條橫水河遠古名“滽滽水”,後來稱“濁水”,唐代改稱“黃水”。
唐代中葉,橫水有很多韓姓人聚居,後來韓姓人中誕生了著名人物韓愈,橫水從此改名“韓良堡”。“堡”的本身就帶有用於防守的軍亊性質 [5] 
唐代末年平定“安史之亂”,朝廷在韓良堡駐有重兵,軍營四周築有柵欄,橫水從此又改名為“橫水柵”,橫水柵這個名字一直使用到金元時期。
到了宋代,金兵南侵,橫水人利用橫水獨特的自然地理優勢築城自衞,橫水鎮一度更名為“洪州城”。
清初至民國末年,橫水村大姓家族都建有祠堂,如橫水村韓姓在村東先後建有韓文公祠、韓魏公祠(位於北衚衕東)、韓氏宗祠;橫水村趙姓、賴姓等,也分別建有祠堂。 [6] 
清乾隆中葉,橫水村有百餘家大户因經商日漸殷實,大興建房或捐資建廟之風。舉例如:橫水村趙氏一世祖趙質在橫水村西望神嶺建有祖師聖廟,祖師聖廟大殿二進,每進三間,廟中塑真武大帝像及龜蛇二神將和八大神將。大殿前建有舞樓(戲樓),每年清明節起廟會七天 [6] 
趙姓五世祖趙晃捐資修建橫水村東閣樓,用紅石條鋪路200餘米。
趙姓六世祖趙世藩出資創修橫水村東大橋、趙世璧出資創修橫水村西大橋。
橫水村趙家祖妣牛氏,一人出資修建東溝石橋一座。
清代乾嘉間,橫水村北寨牆內築有文昌閣(後移至北門外),文昌閣後有關帝廟(明建)、火神廟。文昌閣前建有義塾學校,原學校教室為兩層青磚樓。
清代中期,橫水村商貿業興盛,主要經營煤碳、石灰、硫璜、鐵器、布匹、棉紗、荊編、竹編、典當等。有商號39個、堂號29家,萬商雲集,村莊規模擴大。
清咸豐、同治間,橫水村民一致推舉趙存廉率眾築橫水寨牆、寨門樓。寨門樓、寨四角閣樓望樓上均設有更鼓。寨東北、西南兩方設有炮台。
清末道光年間,捻軍起義,橫水鎮人築寨自衞,橫水改稱“橫水寨” [5] 
民國之前,橫水村周圍有著名寺院四座,東有上寺院(昭覺寺)、西有望神廟(祖師聖廟)、南有皂角寺、北有薄姬廟(老君廟、弘法寺)。寨西南有牛王廟 [6] 
民國前後,橫水一度建鎮,稱“橫水鎮”。
新中國成立後的和平年代,橫水改稱橫水人民公社、橫水鄉,又改稱今名橫水鎮 [1]  [5] 

橫水村地理環境

橫水村位置境域

橫水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橫水鎮,地處洛陽市和孟津區西北部,扼守黃河古渡口,村域面積約13.3平方千米。 [3] 

橫水村土壤地貌

橫水村屬於黃土台塬地形,黃土層下為基岩。土壤以黃壤、棕紅壤為主,深度4~60米,適合農業種植 [3] 

橫水村水文

橫水河全長12.5公里,發源並穿越橫水村,蓄入村北水域面積1100畝的五八水庫,出水庫水向東北方注入黃河。橫水村東部是瀍河的源頭 [3] 

橫水村生物資源

橫水村內主要樹種有楊樹、柳樹、槐樹、泡桐樹 [3] 
橫水村內主要野生動物有野兔、雉雞、獾、黃鼠狼等 [3] 

橫水村氣候

橫水村屬於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日照2270小時,月平均氣温13.7℃,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 [3] 
橫水村主要自然災害為旱災,早春和初夏時發生旱災次數較多 [3] 

橫水村村落特色

橫水村選址理念

橫水村地處一塊巨大的窪地中央,窪地及其溝壑總面積3500多畝。橫水村北邊有玉皇嶺(又稱薄姬嶺)、西邊有望神廟嶺、南邊有昭覺嶺、東邊有賴祖山,北邊還有道莊嶺,四周自然生成的土嶺都比橫水村要高出30~100米不等。橫水村所處的台地約有2000多畝大,台地東、西、北三面都是深溝,溝中有橫水河環繞。整個橫水村地形極像一隻頭北尾南的金龜,金龜的頭伸向五八水庫,風水學稱為金龜探水地 [6] 

橫水村空間佈局

橫水村中的主要街道有三條,三條街道均為東西向,分別為:橫水中街,又名橫水老街;橫水南街、橫水北街。隨着人口增加,橫水中街分別向東、向西伸展,今已延伸到橫水村外,橫水中街全長約1000米,最寬處達35米。橫水南街全長約700米,最寬處達18米。橫水北街全長約580米,最寬處達16米。
橫水村中的衚衕均為南北向,主要衚衕有北衚衕、瓦器衚衕、後寺衚衕、吳家衚衕、當典衚衕、南塘衚衕、橋東胡同等 [6] 

橫水村建村智慧

橫水村民選址橫水築寨,三面臨絕壁深溝,古民居牆體內用土坯保温, 外用磚石防潮防雨,採用木屋架榫鉚結構建房,無不體現了橫水村先民的智慧 [6] 

橫水村經濟社會

橫水村經濟

橫水村主要產業為農業。
橫水村民傳統農業種植品種有小麥、大豆、玉米、穀子、紅薯等。小麥每畝產量800斤左右、大豆每畝產量400斤左右、玉米每畝產量1000斤左右、穀子每畝產量400斤左右、紅薯每畝產量3500斤左右。
橫水村民傳統農副產品加工項目主要有豆腐、綠豆汁不翻兒、紅薯粉條、粉條丸子等。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橫水村集體年收入46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4800元 [3] 

橫水村人口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橫水村有户籍人口9870人,常住人口7200人 [3] 

橫水村主要景點

橫水村昭覺寺

昭覺村,位於橫水村南部,建於唐貞觀三年(629年)。
據史書記載,唐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統率羅士信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恭等將領,進逼東都洛陽,討伐篡隋立國的鄭王王世充。在北邙一帶,兩軍激烈戰鬥,唐軍大獲全勝,最後迫使王世充開城出降。唐貞觀三年(629年),為悼念戰亡者,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擇昔日激戰之地十處建佛寺,完工後,還命諸臣樹碑於各寺,記述其由來,形成了唐代歷史上著名的十大寺。其中的昭覺寺,建於洛州(即洛陽)破王世充之處,由虞世南撰碑。
昭覺寺現遺有石柱礎,束腰雕花 [6] 

橫水村五八水庫

五八水庫位於黃河支流橫水河上,壩址在孟津區橫水鎮上院村,水庫於1958年1月開工興建,1958年7月主體工程完工,水庫控制流域面積9.5平方千米,原設計總庫容198.3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17.3萬立方米,核定總庫容216.7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35.7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4萬立方米,死庫容37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5000畝,實際灌溉面積2000畝,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養殖為一體的綜合利用的小I型水庫。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和輸水管等組成。 [7] 

橫水村民居院落

  • 古民居韓書蓮家
韓書蓮家院落為四合院建築,由四棟一層青磚灰瓦坡屋頂建築圍合而成,佔地面積213平方米,建築面積164平方米,房屋12間,整體院落建築保存完好,2位老人在此居住 [8] 
  • 古民居韓富軍家
民居院落
民居院落(6張)
韓富軍家位於橫水村中部位置,房間16間,佔地面積164平方米,建築年代清代時期,是一處四合院落,該宅由正房、東、西對廈房及輔助用房構成。建築為一層建築。現狀保存良好。
房屋為磚木結構,屋頂為瓦木結構,牆體以青磚為建築材料 [8] 
  • 古民居韓建營家
韓建營家院落為清代建築,原為兩進四合院。最南側為臨街大門樓及三間向北開門房屋,進入大門之後為一進院落,接着為後院,後院有兩座對廈和一座上房組成,後院左側又有後門,通往院落外圍,現狀前院已坍塌,僅剩後院建築 [8] 
院落總佔地面積31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4平方米。現狀保護狀況較差,部分建築已坍塌。房屋主要為磚、木結構,屋頂為灰瓦木結構,牆體以青磚為建築材料。內部裝飾白灰色,外部採用黃土刷面 [8] 

橫水村歷史文化

橫水村地名由來

橫水河有兩個源頭,一個源頭從東南邊的水窪地發源,從東到北圍繞橫水村。另一個源頭從西南發源,從西到北圍繞橫水村。兩個源頭的水在橫水村北的溝中交匯,注入橫水村北的五八水庫。五八水庫的水蓄滿後,順梭羅溝向北注入黃河。中國的水系大多由西向東流,橫水村的橫水河由南向北流,別具一格,橫水因此得名 [6] 

橫水村歷史人物

韓愈,唐代著名文學家,官至吏部侍郎,韓愈的先祖是橫水人。
韓琦,北宋政治家,軍事家。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韓琦後人遷居橫水村。明清時期,橫水村建有韓魏公祠 [5] 
趙正心,清道光丙午科(1846年)舉人,歷任祥符教諭、新鄉教諭,著有《周易注》。
韓路光,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韓路光任新安縣一區區委書記兼農會主席。抗日戰爭勝利後,韓路光任陝縣人民民主政府縣長、陝縣獨立團團長。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韓路光率部在陝縣與國民黨軍浴血奮戰,突圍中不幸犧牲。新中國建國後,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認韓路光為烈士,今橫水烈士陵園中有韓路光烈士紀念館 [5] 

橫水村傳統民俗

橫水村民每年的重要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春節的主要活動為貼春聯、走親訪友、宴客。主要活動時間是除夕到正月初五。元宵節的主要活動為耍花燈、扇子舞、放煙火、太極拳比賽、書畫創作比賽等。主要活動時間在正月十五、十六兩天。參加活動的人數達5000人以上。清明節的主要活動為上墳、祠堂祭祖。清明節祠堂祭祖參加人數不等,大姓祭祖不少於150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為拜月、送花糕。每年的農曆九月十三日為橫水村古大集廟會日,四方客商參會者達2萬人 [9] 
橫水村民子女定婚後另選吉日結婚,結婚當日流行迎親,迎親花車8~12輛不等。迎親隊伍主要人員有:司儀一名、迎親團長二名、夾紅氈二名、女迎彩嬪二名。送親隊伍人數與迎親隊伍人數對等,送親隊伍主要人員有:送飯二名、帶鑰匙二名、送親女彩嬪二名。
新娘接至婚禮現場,即舉行婚禮儀程,主要儀程為:新郎新婦上場,一拜祖宗、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禮成 [9] 

橫水村文物古蹟

  • 橫水西大橋
橫水村西大橋建於清同治年間,由橫水村民趙世璧出資創修。西大橋為拱券式建築,橋墩、拱券全用巨型條石砌成,橋墩和拱券總高約20米,橋面全部用石條鋪面。 [6] 
  • 永固橋
永固橋始建於清咸豐年間,為單拱石券橋。 [6] 
  • 薄姬廟
薄姬廟,俗稱奶奶廟,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始建於漢代,清道光年間、1998年及之後多次重修。 [6] 
  • 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孟津區橫水鎮橫水村北的一處山嶺上,始建於元代,是祭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的場所。2011年6月29日,關帝廟被原孟津縣人民政府公佈為孟津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由原孟津縣人民政府出資重修。 [6] 
  • 南寨牆
南寨牆始建於明朝初期,當時主要為防禦外敵入侵所用,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戰士們曾在此駐紮。現存長度300米。 [6] 

橫水村村志族譜

橫水村《韓氏宗譜》創修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後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997年三次重修。《韓氏宗譜》共分三卷,大16開,總頁碼602頁。
橫水村《趙氏宗譜》創修於民國七年(1918年),1990年重修。大16開,總頁碼62頁。
橫水村《賴氏宗譜》創修於1996年,大16開,總頁碼346頁。
橫水村《李氏宗譜》創修於明代嘉靖年間,分別於清嘉慶年間、清道光年間、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985年、2014年重修。大16開,總頁碼530頁 [5] 

橫水村特色美食

  • 綠豆汁不翻
橫水綠豆汁不翻兒在當地是一道名小吃,據説是由王鐸從宮廷御膳房裏帶出,是一種薄而小,放在燒熱的鏊子上不用翻動即熟蘸汁或入湯而食的綠豆製品。
橫水不翻以上好的綠豆為原料,經一夜浸泡、漲發、去皮,磨成豆糊狀,加入雞蛋、食鹽調製,而後盛在特製的鏊子內用火煎烙而成。因烙時不需翻個兒,故而得名“不翻”。不翻色澤金黃,質地虛騰。
橫水綠豆汁不翻兒製作有34家,仍在橫水村本土製作的有11家, 其餘23家分佈孟津城區和孟津區麻屯鎮、小浪底鎮等地。橫水綠豆汁不翻兒製作傳承時間已經360多年 [9] 
  • 洛陽水席
美食
美食(4張)
所謂"水席"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熱菜吃完一道,撤後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全席共設24道菜,包括8個冷盤、4個大件、8箇中件、 4個壓桌菜,冷熱、葷素、甜鹹、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順序極為考究,先上8個冷盤作為下酒菜,每碟是葷素三拼,一共16樣;待客人酒過三巡再上熱菜:首先上4大件熱菜,每上一道跟上兩道中件(也叫陪襯菜或調味菜),美其名曰"帶子上朝";最後上4道壓桌菜,其中有一道 雞蛋湯,又稱送客湯,以示全席已經上滿。熱菜上桌必以湯水佐味,雞鴨魚肉、鮮貨、 菌類、 時蔬無不入饌,絲、片、條、塊、丁,煎炒烹炸燒,變化無窮 [10] 
  • 洛陽漿麪條
洛陽漿麪條,又稱漿飯,是河南洛陽民間的傳統麪食。漿麪條的主料是麪條,但配料是關鍵。因為煮漿麪條的不是常用的清水,而是一種特製的酸味豆漿(也稱酸漿)。漿麪條的主料是麪條,但配料是關鍵。因為煮漿麪條的水不是常用的清水,而是一種特製的麪漿,所以做漿尤其重要。漿水做得如何,決定漿麪條質量的好壞 [10] 
此外,洛陽漿麪條還有一個特點,放涼後重新加熱食用更有味道。因此民間有“漿飯熱三遍,拿肉也不換”、“漿飯熱三遍,金子也不換”、“漿飯熱三遍,給個縣官也不幹”等多種説法。在做的時候會聞到一股隱隱的酸味,但是在吃的時候它的酸味幾乎都化解在料上,吃不出太大的酸味 [10] 

橫水村所獲榮譽

2019年6月6日,橫水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