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橫帶刺尾魚

鎖定
橫帶刺尾魚(學名:Acanthurus triostegus(Linnaeus,1758),刺尾魚科刺尾魚屬的一種魚類。俗名條紋刺尾魚。魚吻及下頜周圍有淡色環。體被細小櫛鱗。體色較淺、有白色、白中帶綠甚至灰色或黃色等不同色彩、體側具5條縱向黑色條紋,其中一條經過魚眼。體側非常扁平,鰓耙背鰭和臀鰭不明顯。尾柄兩側各有一向前棘。平均長度17釐米,最長27釐米;體長為體高的2.3倍。此魚大洋底棲性,為暖水珊瑚礁魚類
外文名
Convict Tang
別    名
條紋刺尾魚五間吊斑馬吊
中文學名
橫帶刺尾魚
拉丁學名
Acanthurus triostegus(Linnaeus,1758)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亞    綱
新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刺尾魚亞目
刺尾魚科
刺尾魚屬

橫帶刺尾魚地理分佈

橫帶刺尾魚分佈區域 橫帶刺尾魚分佈區域 [1]
分佈於印度——泛太平洋海域,西起東非,東至巴拿馬,北起日本南,南至羅得豪島、帕拉島及杜夕島(包含密克羅尼西亞)。 [2] 
主要分佈國家和地區:孟加拉國、英屬印度洋領地、聖誕島、可可島、科摩羅、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肯尼亞、馬達加斯加、馬爾代夫、毛里求斯、馬約特島、莫桑比克、緬甸、阿曼、留尼汪、塞舌爾、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坦桑尼亞、泰國、也門。 [3] 

橫帶刺尾魚棲息環境

棲息水深:0-90米,棲所温度:24-26℃。 [4] 
主要生活在潟湖和麪海珊瑚礁水域;蓄潮池及其他近岸棲息地,如低淺海灘侵蝕帶也有發現。 [4] 

橫帶刺尾魚形態特徵

橫帶刺尾魚
橫帶刺尾魚(43張)
背鰭硬棘數:9枚;背鰭軟條數:22-26枚;臀鰭硬棘數:3枚;臀鰭軟條數:19-22枚。 [4]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眼前稍凸。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鋭,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略內凹或近截形。體一致為具光澤之灰綠色至黃綠色,腹面白色,體側與腹面顏色相交處另具1條波狀黑色縱紋,隨着成長而明顯;頭部及體側共約有5條黑色橫色,第一條橫帶貫穿眼部而成1條眼帶,最後一條則位於尾柄前方;尾鰭前方之尾柄背側另具1條黑色鞍狀斑,腹側則有1個黑點;頭背側由眼間隔至吻端的正中央另具1條黑色窄帶;各鰭淡色至黃綠色。 [2] 
注:橫帶刺尾魚圖片來源。 [5] 

橫帶刺尾魚生存習性

單獨或結羣出遊,活動區域較小於其它刺尾魚。遭遇突然情況時,會出現強直靜止行為。草食性,習慣啃食珊瑚和岩礁上的海藻,也會成羣覓食絲狀藻。 [6] 

橫帶刺尾魚繁育狀況

橫帶刺尾魚繁殖期成羣聚集,羣中個體數以萬計,其中每10-20只個體形成子羣。結對產卵也有過發現。
赤道附近的種羣可在全年任何時間產卵,其它地區的種羣季節性繁殖,比如夏威夷附近海域的橫帶刺尾魚,只在2-3月的滿月期產卵,產卵前遷徙2公里到達向海一側的礁石繁殖地或連接潟湖和海洋的水道。從孵化的柳葉狀稚魚到幼魚階段,體長增加3.2釐米。雙親對後代不提供親代撫育 [7] 

橫帶刺尾魚使用價值

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鋭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因食物鰱之關係,可能具熱帶海魚毒。 [2] 

橫帶刺尾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物種(LC)。 [3] 

橫帶刺尾魚相關知識

橫帶刺尾魚學名:Acanthurus triostegus,由瑞典自然學者-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於1758年命名。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