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橋陵石刻

鎖定
橋陵石刻是唐代雕刻,在今陝西蒲城西北15公里的金熾山上 [1] 
中文名
橋陵石刻
年    代
唐代
位    置
陝西蒲城西北15公里的金熾山上
評    價
有“橋陵石刻甲天下”之美譽

橋陵石刻雕刻簡介

橋陵石刻
橋陵石刻(3張)
《唐書·玄宗本紀》載開元四年十月“庚午葬睿宗大聖貞皇帝於橋陵”,陵園包括整個金熾山,地面石刻共五十件,計:東西南北四門各石獅一對,均高2.83米。南門石獅以南,由南往北計:華表一對,高8.3米;獨角獸一對,高3.5米,長2.9米;鸞鳥一對,高2.2米,寬2米;石馬五對,高2.1米,長3.4米;石人十對,高4.2-4.5米。另在石人之北有一對小型的殘石人,在唐陵中少見。 鸞鳥為半浮雕,餘皆圓雕,非常寫實。 [1] 
橋陵石刻
橋陵石刻(3張)
華表。又名“望柱”,屬儀衞性石刻,象徵“王者納諫”、“識衡路”。橋陵華表原為一對,現存西邊完整者一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座為方形,上雕覆蓮12瓣;柱身為八稜形,線雕纏枝卷葉紋及各種祥禽、瑞獸圖案;柱頂為仰蓮承桃;基座有神獸、花草線刻。東邊的一座已倒塌殘缺,現僅存柱頂、柱座。 [2]  獬豸。俗稱“獨角獸”,是古代傳説中能辨曲直的異獸,屬陵前瑞獸。橋陵東西各有一尊獬豸,身高約3米,體形碩壯,怒目露齒,身有雙翼,保存完好,如此雄偉壯麗的巨大石雕獬豸,在古代陵墓石刻中是罕見的。 [1]  鴕鳥。鴕鳥浮雕主要出現在盛唐以後的陵墓石刻中,橋陵有鴕鳥浮雕東西各一座,系刻雕於高、寬各約2米的石屏上的高肉浮雕。鴕鳥矯健的雙腿,立於假山之上,回首貼翼,羽毛豐滿,生動自然,刻法細膩,遠非乾陵、建陵、景陵、崇陵等陵的鴕鳥石雕可比,實為石刻藝術中的一件珍品,現保存完好。 [2]  石馬。在唐陵中象徵儀仗,按規格應為5對。橋陵神道石馬為5對,身高1.7米-2米,身長2.3米-2.6米,均立於石台之上,形態不一,栩栩如生,鞍韉等裝飾品也各具特色,現多數石馬頭部損壞。另外在玄武門外,按規制佈列的3對石馬已殘破。 [2]  翁仲。俗稱“石人”。唐制,乾陵以後,神道兩側列侍臣(石人)10對作為儀仗,以折射宗法秩序觀念。橋陵石人,高大雄偉(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為諸唐陵之冠,且多數保存完好,石人均為直閣將軍裝束,頭戴鵑冠,中飾飛鷹,褒衣博帶,足蹬高頭履,雙手柱劍,面部表情,莊嚴肅穆,有的凝視遠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態各異,不失為藝術珍品。 [2]  石獅。在陵前,石獅具有守護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權不可觸犯的象徵,它主要是向人們誇式雄烈,儀衞亡靈,予人以震懾,是人化了的“獸”的形象。按程式,唐陵四門均有石獅一對,橋陵朱雀門外一對石獅,呈蹲踞狀,雌雄分明,張目露齒,挺胸昂首,形態各異,鐫刻細膩,肌膚豐滿,造型雄偉,保存完好,體態碩大,高達2.8米,堪稱石刻藝術的珍品;青龍門外石獅蹲座回首(稱“回頭望”),亦為唐陵石刻所罕見,其他各門石獅也均保存完整。 [2]  橋陵建成於唐開元年間,因之其石刻藝術的雄大氣勢不僅表現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偉,更表現於其內在氣度的充實大氣。這種氣度不是有意的裝扮訁誇示,而是一種自然流露。許多優秀作品達到了極端博達深沉的精神內涵與極端簡捷單純的在外在形式的統一。無論從人物的雍容大度,雄獅的威猛獰厲,還是從壯碩的塊體上沸湧起伏的動感,流動線形中的氣韻節律,都充分顯露出充實、富麗、博大、雄渾的盛唐景象 [1]  。橋陵東南方向,分佈有大量的陪葬墓羣,其中包括:肅明劉後、昭成竇後、賢妃王芳媚墓、申王(惠莊太子)李扌為墓(墓址在三合鄉邢家村)、岐王李範墓(惠文太子、墓址在橋陵鎮梁家巷)、薛王(惠宣太子)李業墓(墓址在三合鄉王堯學校東北)、代國公主李華墓(墓址在三合鄉雙廟村西南)、涼國公主李苑墓(墓址在三合鄉井家村北)、息阝國公主墓(墓址在三合鄉東賈村東)、金仙公主墓(墓址在今安王鄉武家村東)、雲麾將軍李思訓墓(墓址在三合鄉後泉劉家村東北)、寧王(讓皇帝)李憲惠陵,鄭王李筠、嗣寧王李琳墓和蔡國公主墓等。經查新舊唐書,睿宗諸子女,除李隆基外,岐王李範曾參與平太平公主之亂,其餘雖名位顯赫,卻恭謹一生,唐史贊曰:“睿宗有聖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贈太子,天與之報福,流無窮盛矣!”。 [2] 

橋陵石刻文化價值

橋陵石刻
橋陵石刻(3張)
橋陵地表上現保存的石刻共約50尊,其中的38尊排列在寬達110米、長625米的神道兩旁。寬闊的神道兩側,有石人十對,個個頭戴鵲冠,足登高頭履,雙手拄劍,全部直閣將軍裝束,體現出盛唐的風格。另有五對石馬,其中左邊第三隻石馬更有玄妙,用小石頭輕輕敲擊馬頭或馬尾,都可以貼在馬臉上聽到金屬撞擊的當當聲,清脆悦耳,明明是石雕,卻彷彿還保留了金戈鐵馬的記憶,令人稱奇,這些石馬,大部分沒有嘴,傳説是百馬成精,偷吃米麪,被當地老百姓把嘴打掉了。橋陵神道旁,還有一對石鴕鳥,中國本不出產鴕鳥,漢代才從波斯傳入。中亞各國曾多次贈送鴕鳥給我國,因為物以稀為貴,它被視為吉祥的象徵,也稱朱雀或鸞鳥。橋陵的石鴕鳥是高肉浮雕,刻於高寬各兩米的石屏上,雕刻洗練,栩栩如生,用手去摸鴕鳥的頸下,竟然有陰濕滑冷的感覺,細細看去,頸部的石雕竟是淡黃色的,雕刻有微小的鱗片,如同真鴕鳥一般,據説在下午的陽光直射時,鴕鳥的眼睛仿似閃動發亮。橋陵的獬豸石刻重達10噸左右,是用一整塊青石雕成,這種大型圓雕,在十八座唐陵中也是獨樹一幟,絕無僅有。 [2]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橋陵石獅。橋陵的陵園地形,仿照當時的京師長安,東、西、南、北四門,各有一對高為2.8米的巨型石獅把守。南門石獅胸肌突起,前肢直撐,雌雄分明、雌獅張口怒吼,雄獅抿嘴露齒。通過結構變化,體魄顯得格外有力。加之巨頭捲毛,隆鼻突目,充分刻化出獸國之王威嚴無比的形象。如果説南門石獅給人以兇猛震懾的力量。那麼,其他三門的石獅給人的印象又是那麼的灑脱、活潑。顯示出一種自然美與人工美的奇妙結合。 [2]  橋陵石雕體積之巨大,雕刻之精美,內涵之豐富,結構之嚴謹,早已為中外專家學者讚賞。1982年,國家文物總局顧問單士元教授在視察橋陵後讚譽 “橋陵石刻甲天下”。 [1] 
參考資料
  • 1.    蒲城縣人民政府網站
  • 2.    蒲城縣文物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