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樓上村

(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國榮鄉下轄行政村)

鎖定
樓上村,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國榮鄉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石阡縣南部,距縣城15千米,村域面積4.2平方千米。 [1-2] 
樓上村所處地以岩溶地貌和侵蝕地貌為主,北高南低,有山地,有溝谷盆地、丘陵等,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三面青山環抱,以“北斗七星”樹為中心,居住區的道路結構為一“壽”字形,著名景點有小屯寺遺址、梓潼宮、古墓羣等,流傳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仡佬毛龍節等。 [1]  [3-4] 
2008年12月,樓上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5]  2012年12月,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 
中文名
樓上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國榮鄉
村域面積
4.2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明代
主要產業
種植業、旅遊業
主要景點
古建築羣、梓潼宮、小屯寺遺址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樓上村村落歷史

明弘治六年(1494年),樓上村周氏始祖周伯泉及其弟周伯為避難圖存,貿易入黔。行至思南府蠻夷司屬地山革澤時,周伯卉在此擇業落户。周伯泉繼續前行,行至思南府蠻夷屬地寨紀(今名樓上),花一百七十兩白銀購買高攀田土一莊,包括亞秧寨、代家山、黃泥田等地。支世居塘頭文昌閣右邊。
樓上村古建築羣,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集梓潼宮(戲樓、正殿、南北兩廂及院落、後殿、觀音閣)、天福古井、明清古民居於一體。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部分毀於苗民反亂;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正殿及兩廂;清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後殿。
民國五年(1916年),建戲樓;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村民集資建天福井。民居中大都為清晚期建築。 [1]  [6] 
樓上村 樓上村 [1]

樓上村地理環境

樓上村位置境域

樓上村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南部,地理座標約為東經108°08′29″、北緯27°26′56″,海拔724米,距縣城15千米,村域面積4.2平方千米。 [1] 

樓上村地形地貌

樓上村所處地以岩溶地貌和侵蝕地貌為主,間雜多種地貌類型,北高南低,有山地,也有溝谷盆地、丘陵等。 [4] 

樓上村氣候

樓上村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16℃,年平均降水量為1095毫米,全年無霜期280—295天左右,全年日照較多,整體氣候特徵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温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 [4] 

樓上村水文

樓上村主要為烏江水系,發源於佛頂羣山,地表河流發育完整,域內主要河流有廖賢河,村內還有0.3米—0.4米寬的一條水溝。 [4] 
區位關係圖 區位關係圖 [7]

樓上村土壤

樓上村所在地土壤有地帶性黃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山地黃棕壤。 [4] 

樓上村村落格局

樓上村選址理念

樓上村位於廖賢河邊,依地勢而建,逐漸上升,依照村寨選址特點,方便村民生產特點和生活習性。
村寨的選址也與風水龍脈有關,在貴州山區的村寨,特別是在決定住宅、墓地、村子安排和方位時,風水仍然發揮着重要作用。龍脈對於村子的選址非常關鍵,高出的大山,在侗族人眼裏就是龍脈的象徵。在樓上村的風水選址上,整個樓上村依靠山勢而建,俯卧在上體上,周圍山體成“太師椅”狀,將樓上村懷抱入內,“背山”的格局顯而易見,同時在村南面的廖賢河流水綿延數十千米,剛好呼應了“面水”這一風水格局,也就是説整個村子成“背山面水”的良好風水格局,寨坐東北朝西南,前俯廖賢河、背靠青龍山、右攜大本印、左伴千年龜,整體村落偏南向,保證了大部分正房南向佈局,對生活衞生需要非常滿足,靠北部的山體又阻擋了寒風的侵略,使得這裏成為了一塊風水寶地。
樓上古村是坐落在山嶺與河谷之間,但是它卻位於河流北側,這其中有着周氏族人從中原帶來的漢族文化傳統在選址裏的因素。 [4] 
村落選址 村落選址 [4]

樓上村空間佈局

空間肌理圖
空間肌理圖(3張)
樓上村三面青山環抱,以“北斗七星”樹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天樞至搖光交天權與天璣形成四個象限,劃分為不同的四個分區,其東南象限為生產區,西南象限為居住區,西北象限為娛樂區,東北象限為墓葬區,功能分區明確。
樓上村居住區的道路結構為一“壽”字,“壽”字的起點為一三合院(馬桑老木宅),結束點為村寨的水源(天福井),且起點位於北斗七星中天權一天現星的連線上。水井位於“壽”字形盡端,是全寨的另一處水源。 [4] 

樓上村建村智慧

樓上村建立在廖賢河邊,村內有一水溝,古時為防火。巷道也是樓上村的防火帶,一旦發生火災,人們只需藉助巷道兩邊的石牆便可直上屋頂,把瓦掀開,就能使火苗上躥,從而截斷火路,阻止火勢蔓延,樓上村的庭院兩邊,各修有一口用石條砌成的消防池。牢固的防火設施,使得500多年來樓上村都沒有出現過大的火災,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四合院古民居均設有龍門,用於防盜。 [4] 
村落概覽 村落概覽 [4]

樓上村經濟社會

樓上村人口

據2020年5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樓上村以侗族為主,有户籍150户,常住人口547人。 [1] 

樓上村經濟

樓上村以旅遊業、種植業為主,種植主要以水稻、玉米種植為主,全年種植玉米354畝,水稻368畝,糧食總產量78噸,人均產量65.1千克,種植有核桃200畝,軟籽石榴種植500畝。 [1]  [8] 
據2020年5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樓上村村集體年收入8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300元。 [1] 

樓上村主要景點

樓上村綜述

樓上村景點有梓潼宮、古建築羣、樓上戲樓、屯上古遺址、樓上村山門、文林郎墓等。 [4]  2006年6月,樓上村古建築羣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2013年5月,樓上古建築羣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樓上村景點 樓上村景點 [4]

樓上村北斗七星樹

北斗七星風水樹位於村寨中,7棵,古寨是以“北斗七星”樹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天樞、搖光、天權、天璣形成四個系象限。 [4] 

樓上村楠桂石橋

楠桂橋碑記 楠桂橋碑記
楠桂古石橋為周國禎修建,始建於明末崇禎二年(1629年),橋身由一整塊青石板組成,長約3米,厚約0.3米,重約20噸。因前面有一棵楠樹和桂花樹,因而取名“楠桂橋”。橋東側立清道光二十一年庚子臘月(1854年)重建。2003年7月,維修。 [4] 

樓上村梓潼宮

梓潼宮
梓潼宮(2張)
梓潼宮古建築羣位於樓上村頭龜山的頂部,佔地約3000平方米,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明永曆八年(1654年)又建閣一座,聖像四尊,清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清嘉慶六年(1801年)修建左右配殿,聖像五尊。清同治二年(1863年),梓潼宮被燒盡,同治六年(1867年),一位住持禪師邀集民眾又重修。 [11] 

樓上村歷史文化

樓上村歷史人物

樓上村古代人物有周國照、周伯泉、周國幀;近代人物有周永慶、周正典。 [6] 

樓上村節慶活動

樓上村在民間藝術方面自成一體,在民間廣為流傳和表演的有花燈歌舞、茶燈戲、溜秧歌、毛龍燈等羣體歌技,在重要節慶時候便自發組織表演。 [3] 
花燈 花燈 [3]
説春
“説春”是樓上侗族人民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綜合性民俗活動,主要活躍於“立春”時節前後,“説春”之人被稱為“春官”。
樓上説春起源唐朝,當時封氏兄弟封福興、封福憲立下戰功,於是天子封他倆為“春官”,每年向封地內百姓講一講農事季節、教大家不違農時,後兄弟倆到了黔地。
説春是有講究的,既不能四平八穩地坐着説唱,又不能原地站着説唱,只能是腳踏碎步來回走動,邊走唱。主家除要備香、紙迎接春官,還要備麻線或五色線用於春官為主家帶“五瘟”(即五方瘟神),打發一定錢財和米粑給春官表示謝意。踩千家門見萬家人,春官的活動場所隨時都在變換,幫助主家象徵性的牽牛耕地,可以贏得主家的尊重和換取一些回贈。 [3] 

樓上村文物古蹟

  • 古墓羣
樓上古寨周圍分佈着大量的明清古墓,境內有四方碑古墓、九子十秀才古墓、文林郎古墓及和尚墓羣等。 [4] 
  • 小屯寺遺址
小屯寺位於樓上古寨境內青龍山,該寺具建於清初。原小屯寺,坐北向南,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 [4] 

樓上村非遺項目

  • 木偶戲
木偶戲是流傳於樓上村民間的傀儡戲劇種,至今已有八代傳人。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發展為鼎盛時期,擁有太平班、興隆班、揚木家班、泰洪班等,被譽為“中國木偶戲之鄉”。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12] 
木偶戲 木偶戲 [3]
  • 石阡儺戲
石阡儺戲在元代石阡就有儺戲文化記載,據《石阡府志》記載:“所屬梵尾,信鬼重巫,酷有湘,沅問風,秋盡冬秋,臘餘春前,比户春儺鼓角,鐃笳鈴鑼,歌唱之聲,響徹晝夜”。民國時期,儺戲文化較為繁榮,解放後,儺戲演出被作為搞“封建活動”而禁止。1979年後,儺戲文化引起中國國內外專家重視,儺戲班子在城鄉逐步恢復發展,如今儺戲被譽為戲文化中的“活化石”。儺戲班子的面具有梅香、開路將軍、太婆、土地、秦童、幹生、書生、靈官、金魁、和尚、判官、八郎。 [3] 
樓上儺戲 樓上儺戲 [3]
  • 長號嗩吶
樓上村長號嗩吶,已有數百年曆史,屬自然形成、自由組合的民間民族樂隊,全村有2個長號嗩吶隊,每逢婚喪嫁娶、喬遷進宅、拜壽之類必請長號嗩吶隊吹吹打打加以慶賀或代為致哀,是反映當地民眾喜怒哀樂的真實寫照。現可吹喜怒哀樂、生活情趣的曲子達80餘曲。 [3] 
樓上村長號嗩吶 樓上村長號嗩吶 [3]
  • 仡佬毛龍節
《石阡縣誌》記載:“(龍)燈從唐代起”,仡佬族民間亦流傳有“唐魏徵夢斬金骨縣長老龍之子”的故事,故可推測:“仡佬毛龍”可追隨到盛唐時期。根據民國《石阡縣誌》記載:清末至解放前夕,“仡佬毛龍”盛行於全縣各民族村寨之中。
龍神崇拜是“仡佬毛龍”的核心。其基本要素包括:“龍神”信仰:包括傳統故事、敬龍神儀式、敬龍神場合和用品、敬龍神誦詞;附屬圖騰、神靈信仰:包括“竹王”崇拜、盤瓠崇拜、民間佛、道崇拜、原始崇拜等;
扎藝:包括選材(竹篾、彩紙)、工藝等;玩技:包括“二龍搶寶”、“懶龍翻身”、“單龍戲珠”、“天鵝抱蛋”、“倒掛金鈎”、“犀牛望月”、“螺絲旋頂”等;唸誦:包括“開光”、“請水”、“燒龍”等儀式的唸誦以及“開財門”、“敬財神”等表演時的誦唱。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12] 

樓上村榮譽稱號

2008年12月,樓上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5] 
2012年12月,樓上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 

樓上村旅遊信息

  • 交通
入村可選擇飛機到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或者高鐵至貴陽北站,然後高速1小時到達石阡縣城,然後15分鐘車程到樓上古寨。
入村可選擇飛機到銅仁鳳凰機場或者高鐵至銅仁南站,然後高速1小時到達石阡縣城,然後15分鐘車程到樓上古寨。 [7] 
區位關係圖 區位關係圖 [7]
  • 村內導覽
樓上古寨,村內遊覽路線:寨門—梓潼宮古建築羣—通過古墓羣—北斗七星樹—壽字型村落巷道—天福古井—古繡房木雕房—觀景台觀全景夜景—古戲樓聽戲—夜宿古寨民居。 [7] 
村內導覽 村內導覽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