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樊樹志

鎖定
樊樹志,1937年出生於浙江湖州。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留校任教。代表作有《中國封建土地關係發展史《國史概要》《國史十六講》《晚明大變局》萬曆傳 》等。其中,《晚明史(1573-1644年)》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
中文名
樊樹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遼寧瀋陽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職    業
教師

樊樹志主要貢獻

樊樹志所編教材《國史概要》出版後得到好評,被國內包括香港多所大學採用為指定教材。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六十餘篇,其中,發表於日本三篇,韓國一篇。
著作
樊樹志 樊樹志
中國封建土地關係發展史》(1988),《明清江南市鎮探微》(1990),《萬曆傳》(1994),《崇禎傳》(1997),《國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1573—1644年)》(2003),《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2004),《江南市鎮:傳統與變革》(2005)、《國史十六講》(2006年)、《國史精講》(2007年)、《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2007年)、《明代文人的命運》(2013年) [1]  、《晚明大變局》(2015年)、《重寫晚明史:朝廷與黨爭》(2018)、《重寫晚明史:新政與盛世》(2018)、 [2] 重寫晚明史:內憂與外患》(2019) [3]  、《圖文中國史》(2020年) [4-5] 

樊樹志人物經歷

與大多數這一代學人類似,樊樹志的早年是在曲折與沉鬱中度過的。樊樹志出生於抗日戰爭的烽火,成長於內戰的擾攘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深廣的社會革命大潮中。1957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5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初試啼聲的畢業論文獲得了陳守實教授的高度賞識。相比於同齡人,留校任教也許是一種幸運,但接下來近二十年的時間裏,與同時代的學人一樣,樊樹志並沒有多少可以專心學術研究的空間。直到年逾不惑,他才等到了可以施展才華、潛心著述的時代,隨之便是四十年的厚積薄發、碩果累累。
1980年代以來,樊樹志的治學方向延續了他在“文革”之前形成的對於明清社會經濟史領域的關注,在土地關係史、賦役制度史等領域內相繼有重要論著發表。80年代中期,國內明清社會經濟史的研究發生了可稱之為“市場轉向”的研究視角的整體轉換,樊樹志以對江南市鎮的開拓性研究充當了這一研究轉向的先鋒。1990年出版的《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一書,甫一面世即獲得高度好評,至今已成為明清社會經濟史、城鎮史以及江南區域史研究的必讀書,在海外中國史學界也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和高引用率。
19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裏,樊樹志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兩部傳記的書寫之中,這就是分別面世於1993年和1997年的《萬曆傳》和《崇禎傳》。正是從這兩部書開始,樊樹志開啓了對於晚明史長達二十多年的鑽研與探索,同時在自覺反思數十年來歷史著作刻板、枯索文風的基礎上,發展了一種獨具特色的、以紮實的一手文獻記載為基礎、講求細節呈現和生動文采的敍事史風格。2003年的兩卷本《晚明史》,將這種敍事風格進一步發展成熟,同時吸收採納國外新興的整體史、全球史理論與方法,賦予了晚明政治史一種宏大的研究視野和敍述背景。
同一時期,在常年堅守本科中國通史課程教學工作的基礎上,樊樹志又承擔起了被一般人視作“吃力不討好”的教材撰寫工作。1998年出版的《國史概要》,可説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大陸第一部擺脱教條主義歷史分期,拒絕“以論代史”式的疏闊,突出強調基本史實的高等院校中國通史教材。一經問世,就以其革新化的編纂體例、詳簡有體的史事剪裁、樸實生動的文筆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好評,不僅在大學課堂上廣被採用,更成為業餘愛好者瞭解中國歷史及學術研究門徑的不二之選。該書至今已修訂四版,並有台灣、香港等多個海外版本,2006年,還曾推出過一個精簡版的《國史十六講》,十餘年來暢銷不衰,深受讀者歡迎和喜愛。 [6] 

樊樹志獲獎記錄

晚明史》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
國史十六講》(2006)成為暢銷歷史著作之一
《東林書院的實態分析—““東林黨”論質疑》獲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一等獎 [7] 
《晚明大變局》在2015年度上海書展面世後,先是被上海書展評為“十大最有影響力新書“,年底獲得《人民日報》2015年度好書 [8]  、2015年中華讀書報年度圖書之10佳 [9]  、2015年光明日報年度好書 [10] 中國出版集團2015年度好書 [11]  及第二屆全球華人國學獎 [12]  等等。 [13] 
《重寫晚明史:新政與盛世》獲《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年度好書獎 [14] 
中華讀書報2018年度學者 [6] 
《圖文中國史》獲中國出版集團“中版好書”2020年度榜 [15]  、2020年中華書局雙十佳圖書 [16]  、2020年11月中國好書榜單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