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樊敏碑

鎖定
《樊敏碑》是刊刻於東漢建安十年(205年)三月上旬的一方碑刻,全稱為“漢故領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由劉盛書丹並鐫刻(有爭議),屬隸書書法作品,現保存於四川蘆山縣東漢石刻館 [1-3] 
《樊敏碑》高293釐米,寬120釐米,厚28釐米,碑身下豐上削,嵌峙於巨石龜背上。碑陽上端圭首浮雕為雙螭交曲環拱形,額篆“漢故領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十二字,碑文22行,記敍了樊敏的家族世系源流、東漢時代動亂情況和四川地方史事等。碑陰圭首仍刻雙螭,與碑陽同式,但拱下額部無字,刻一朱雀,鐫刻兩段文字,上段為北宋丘常記敍其發現和扶植《樊敏碑》經過的跋文,下段為南宋程勤記敍其發現和扶植樊敏碑經過的跋文。 [4] 
中文名
樊敏碑
創作年代
東漢建安十年(205年)三月上旬
全    稱
漢故領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
書丹者
劉盛(有爭議)
鐫刻者
劉盛
書法類型
隸書
規    格
高293釐米,寬120釐米,厚28釐米
碑所在地
四川蘆山縣東漢石刻館

樊敏碑碑刻內容

碑陽
樊敏碑(碑陽) 樊敏碑(碑陽)
(碑額)漢故領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
君諱敏,字升達。肇祖宓戲,遺苗后稷,為堯種樹,舍潛於岐,天顧亶甫,乃萌昌、┘發。周室衰微,霸伯匡弼。為韓、魏,魯分為楊。充曜封邑,厥圡河東。漢之際,┘或居於,或集於梁。君纘其緒,峯南西畺。濱近聖禹,飲汝菇汸。総角好學,治┘《春秋》嚴氏經。貫𥤯道度,無文不睹。於是國君備禮招請,濯冕題。傑立忠謇,┘有夷、史之直,卓、密之風,鄉黨見歸。察孝除郎,永昌長史,遷宕渠令。布化三載,┘遭離母憂。五五斷仁,大將軍闢。光和之末,京師擾穰。雄狐綏綏,冠履同囊。投┘核長驅,畢志㐀枕。國復重察,辭病不就。再奉朝娉,十闢外台。常為治中、諸部┘從事,舉直錯枉,譚思舊制。彈饕糾貪,務鉏民穢。患苦𢻱俗,喜怒作律,案罪殺┘人,不顧倡𠎮。告子屬孫,若此者,不入墓門。州里僉然,號曰吏師。季卋不祥,┘米巫𣧑瘧;續蠢青羌,奸狡竝起,陷附者眾。君執一心,賴無洿恥。復辟司徒,道┘隔不往。牧伯劉公,二卋欽重,表授巴郡,後漢中。秋老乞身,以助義都尉,養疾┘閭里。又行褒義校尉,君仕不為人,祿不為己。桓桓大度,軆蹈萁首。當窮台緄,┘松僑協軌。八十有四,歲在汁洽,紀驗斯臻,奄㫚臧形。凡百鹹痛,士女涕泠。臣┘子襃術,刊石勒銘。其辭曰:┘
於戲與考,經德炳朙。勞謙損益,耽古儉清。立朝正色,能無撓廎。威恩御下,持┘滿億盈。所歷見慕,遺歌景形。書載後艾,股肱幹楨。有物有則,模楷後生。宜參┘鼎鉉,稽建皇靈。王路阪險,鬼方不庭。恆戢莭足,親寵賤榮。故□天選,而捐陪┘臣。晏嬰𨚍殿,留侯距齊。非辭福也,乃闢兮。┘
亂曰:渾元垂像,嶽瀆□仁兮。金精火佐,𥦽生賢兮。□欲救民,德彌大兮。遭偶┘陽九,百六會兮。當□遐秊,今遂逝兮。嗚呼哀哉,魂神往兮。┘
建安十三秊,三月上旬造。石工劉盛,息懆書。┘ [5] 
碑陰
樊敏碑(碑陰) 樊敏碑(碑陰)
上列(丘常跋)
下列(程勤跋)
書雅州蘆山縣樊侯碑陰。┘世傳魏受禪碑為絕出,而┘此乃建安十年所立,又在┘黃初之前。雖暴露中野,而┘字法奇古,其文尚可讀。豈┘非所寓僻遠,而人無知者┘歟?然而千餘歲間,霖雨之┘所浸,威陽之所曝,有獸已┘倒,有闕已催,而此碑將僕,┘甚可憫也。餘因扶其既倒,┘植其將僕,又為屋以庇之,┘庶幾永其傳也。崇寧壬午┘三月既望,承議郎知縣事┘眉山丘常題。┘ [6] 
皇上勵精更化,以揚┘祖宗之大烈。屬當西京,父老流┘涕太息,思欲復見漢官威儀之┘時,而僕士於蘆山,天下最遠處。┘乃得建安十年巴郡太守樊君┘故碑於荒山榛莽間。亟作大屋┘覆其上,表而出之,目其顏曰復┘見。是為┘聖天子恢復中原之兆,觀者宜┘有取焉。嗚呼!碑陰所記崇寧壬┘午,距今五十八年,而令斯邑者,┘皆吾鄉人,扶倒植僕偶相似然,┘豈物之興廢固自有數耶?紹興┘已卯秋九月,眉山程勤懋傳書。┘ [6] 
(説明:加粗,表示碑作異體;□,表示缺一字;┘,表示分行。)

樊敏碑創作背景

《樊敏碑》刊刻於東漢建安十年(205年)三月上旬。 [7]  據碑文記載,樊敏從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童年時即研讀《春秋嚴氏經》(可能是《春秋穀梁傳》),學識十分淵博,以至於皇帝都要準備禮品招請他為國出力。在朝廷,樊敏的忠心和正直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回蘆山後,當地官員認為樊敏孝悌清廉而向皇帝舉薦,後來樊敏成為皇帝的郎官(即侍從)。之後,樊敏被正式任命為永昌郡(今雲南保山地區)長史(掌兵馬),後來又做了宕渠(今四川渠縣)縣令。在宕渠,樊敏施行教化,有政績,三年後,因母親去世而回家守孝。此時,朝廷正值宦官當權,鬥爭激烈,國家動盪,樊敏寫檄文進行批判,得到朝廷重視,準備再讓樊敏當官,但樊敏卻以生病推辭而不上任。皇帝再次徵聘他才做了官,擔任外台(相當於檔案館的官員)。樊敏曾做過治中諸部從事(州刺史的助理)。在任上,樊敏起用正直人士,不用奸邪之人,按照故有制度辦事,彈劾糾察貪污腐敗的官員,為民除害。有人犯了法,一律按法處決。經過嚴法懲治,州里和諧,人民稱樊敏為“吏師”(官吏應當效仿的對象)。同時,樊敏積極傳播漢族文化,少用武力,多用教化,贏得雅安境內民少數民族的崇敬和信任。東漢建安八年(203年),樊敏去世,享年八十四歲。樊敏死後,人們立碑建闕紀念,頌揚其功德,所立碑即《樊敏碑》。 [8] 
對於碑的書丹者,碑文末稱:“石工劉盛息懆書”。很明顯,《樊敏碑》的書丹者為石工劉盛,其字息懆。但是前人多將“息”作“子息”解,認為書丹者是劉盛的兒子劉懆。如《隸續》:“劉盛刻其石而厥子(懆)落筆也”。此後,《金石錄補》《廣藝舟雙楫》和《碑帖鑑定淺説》等皆視《樊敏碑》為劉懆書、劉盛刻。《碑帖鑑定淺説》稱:“《樊敏碑》為劉盛刻,息子懆書”,誤增“刻”和“子”二字;又稱:“劉盛刻、息懆書”,誤增一“刻”字,又妄為斷句,似是而非。上説不妥者有三。《集韻》釋“懆”作“貪”,讀為zào;《説文解字》作“愁、不安心”,讀為cǎo。而“漢人好用吉語,結習成俗,服御器物,獨處見之。”(《沙孟海論書叢稿》)以“懆”字作大名實在不佳,古人不能有,今人不敢有,“劉盛息懆”者“強盛”須“止貪”也,則正合“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顏氏家訓·風操》)之旨,故劉盛是石工之名,息懆是其表字,此其一也。其二,《武斑碑》書者□紀伯允,刻者嚴祺字伯魯;《孟孝琚碑》書者書佐黃羊字仲興;《郙閣頌》書者故吏仇紼字子長,刻者石師□□字威明……與此例正同,與《西狹頌》仇靖撰書(撰文、書丹合二事為一人所為)同式。其三,如果句中同題父子二人,既書石工名,又署書者名,不合漢碑文式,無它例可以援引。綜上所述,此碑當為劉盛書丹並刻。 [2] 

樊敏碑藝術鑑賞

技法
《樊敏碑》方整古樸,朴茂大方,莊嚴精整。用筆多圓,有篆書遺意。筆畫厚重圓渾,外圓內遒,肉中含筋。橫畫平直,凝重而有力度,結字平正安穩,字形與其他漢碑有所不同,方中見長,又能因字立形,端莊樸實,寬博疏朗。章法茂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安排緊密,又能做到密而不促,緊而不擠。 [9]  碑的風貌近似《郙閣頌》和《衡方碑》。但就結體的平正雍容,點畫的拙重華滋,較之《衡方碑》則謹嚴險峻不足而敦腴婉麗過之;就其體勢的出規入矩、波磔分明,比於《郙閣頌》則古拙天然不及而端凝俊逸過之。 [10]  碑的石質較粗,加之年代久遠,鋒芒多殺,很難完全體現最初的書寫軌跡,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為碑注入了新的內容,鋒芒雖殺卻增添了幾分圓渾,斑駁石花又增添了幾分滄桑。稜角的磨滅更顯出幾分純樸老辣,歷經風雨而古穆之氣猶存。 [9] 
(圖冊來源:北京故宮博物院 [11] 

樊敏碑作品評價

明末清初收藏家孫承澤:書法遒勁古逸,尤為可寶。(《庚子銷夏記·卷五·巴郡太守樊敏碑》) [12]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①華豔則有《尹宙》《樊敏》《範式》。 [13]  ②《武班碑》為紀伯允書,《郙閣頌》為仇子長書,《衡方碑》為朱登書,《樊敏碑》為劉懆書,雖非知名人,然已工絕如此。 [14]  ③惟《樊敏碑》在熹平時,體格甚高,有《郙閣》意。 [15]  (《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楊震方:石質粗而鋒芒多殺,無從定其筆法之高下,而一種古穆之氣終不可磨滅。(《碑帖敍錄·樊敏碑》) [16] 

樊敏碑歷史傳承

《樊敏碑》立於四川蘆山縣,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眉山人丘常扶植將倒的《樊敏碑》並建屋保護。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眉山人程勤對《樊敏碑》建大屋加以保護。到清代,孫星衍寰宇訪碑錄》稱《樊敏碑》已佚,方若校碑隨筆》則稱:“碑估謂此碑重出土,仍在四川蘆山。”歐陽輔《集古求真》又稱:“原石已佚,今在四川雅州蘆山者重刻也。”但康熙年間顧藹吉“樊敏碑考”稱:“《大明一統志》雲弘治己未(1499年)偶至碑下,束條帚拂之,字隱隱可見,洗、拓墨本。”且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樊敏碑》的明代拓本,可知《樊敏碑》在明代並未遺失。《樊敏碑》的嘉道間拓本和凊末拓本則表明《樊敏碑》在清代也一直保存當地,既未佚,也非入土後重出或重刻。而據1957年蘆山縣的調査報告,《樊敏碑》碑石尚好。 [17-18] 
參考資料
  • 1.    陳紅彥 主編.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7年01月第1版:131-134
  • 2.    中國書法家協會 編.全國第四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34-35
  • 3.    東漢石刻館  .蘆山縣人民政府.2016-11-01[引用日期2020-07-14]
  • 4.    李炳中 主編.漢藝精萃:雅安漢代石刻精品.成都:巴蜀書社,2017年07月第1版:18
  • 5.    曾曉梅,吳明冉 集釋.羌族石刻文獻集成(壹).成都:巴蜀書社,2017年02月第1版:98-105
  • 6.    李後強 主編.瓦屋山道教文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09月第1版:166-167
  • 7.    李後強 主編.瓦屋山道教文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09月第1版:136
  • 8.    耿俊傑,王傑 著.雅安史略.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06月第1版:67-68
  • 9.    李印華 著.書法創作方法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06月第1版:53-54
  • 10.    馬博 主編.書法大百科(第十一冊).北京:線裝書局,2016年01月第1版:43
  • 11.    清拓東漢樊敏碑冊頁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0-07-14]
  • 12.    (清)孫承澤,高士奇 著;餘彥焱 校點.庚子銷夏記·江村銷夏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08月第1版:98
  • 13.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83
  • 14.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84
  • 15.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86
  • 16.    楊震方 編著.碑帖敍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02月第1版:225
  • 17.    施安昌 著.善本碑帖論稿.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年01月第1版:329
  • 18.    耿俊傑,王傑 著.雅安史略.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06月第1版:10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