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瓊

(元代工匠)

鎖定
楊瓊(約公元1213-1278年)元代曲陽西羊平村人。自幼“雕刻超羣,人莫能及”。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弘農君伯侯”。擔任元大都皇家宮殿浩大工程總設計師,北京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也出自楊瓊之手。他敬業精神極強,最終累死在工地上,這種為國為民的高尚品德為後世學習的楷模。
本    名
楊瓊
所處時代
元代
出生日期
1213年
逝世日期
1278年
楊瓊從小學習石雕工藝,技藝超羣,他的石雕“每自出新意,天巧層出,人莫能及焉”。元世祖忽必烈建上都和大都(今北京市),詔他去京雕刻,他取二石雕刻了一獅和一鼎,忽必烈一見大喜,稱讚説:“此絕藝也!”於是命他管領燕南各路石匠。從中統二年至至元年間,他率領5000餘名石工,加入營建大都的工程,許多宮殿的石雕均出自他之手。在營造大都城過程中,楊瓊三遷其官,做到領大都等路山場石局總管。後來,楊瓊因功脱離匠籍,超登仕流,被任為大都採石提舉。
一二七六年,修建元皇城崇天門前的周橋,很多人“繪以圖進,多不可”,而楊瓊的設計方案忽必烈十分中意,“因命督之”。楊瓊在雕造此橋時,運用了圓雕、塗雕、高浮雕等多種刀法,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堪稱元代石雕藝術的精品。《故宮遺錄》中記載,這周橋“皆琢龍鳳祥雲,明瑩如玉。周橋下有四白石龍,擎戴(一作載)水中;甚壯”,為皇城生色不少。
楊瓊“性畏慎寡,服食儉樸;寬厚仁慈,心軟如羊”,人稱“楊佛子”。他敬業精神極強,到黃山選石料,三過家門而不入,臨死時累死在工地上,成為歷代人們傳頌的佳話。
楊瓊死後,1288年,元代文學家姚燧曾為他撰作《楊公神道碑銘》,歷述其生平經歷。另據《元史》記載,大都採石提舉司原為正五品,楊瓊去世後的第二年,改為採石局,降為從七品。從機構和官秩變化上,也可以看出楊瓊在當時受到重視的程度。
明清時期,因城垣改建和河渠改道而形成內外金水河。以楊瓊建造的周橋為藍本,在內外金水河上分別修築了內外金水橋,為皇城添姿增色至今為眾口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