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牧

(中國台灣詩人、散文家)

鎖定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王靖獻,筆名葉珊、楊牧,出生於台灣省花蓮縣,中國當代詩人、散文家。 [1] 
1955年,以“葉珊”為筆名發表詩作。 [11]  1959年,入讀東海大學歷史系,後轉讀外文系。1960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水之湄》。1964年,入讀美國愛荷華大學詩創作班。1966年2月,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同年10月入讀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1969年,出版詩集《非渡集》。1970年,任教於麻省大學。1971年,獲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年底任教於華盛頓大學。1972年,發表《年輪》,改筆名為“楊牧”。1975年,出版詩集《瓶中稿》、散文集《楊牧自選集》。1977年,出版散文集《柏克萊精神》。 [2]  1978年,出版詩集《北斗行》。1980年,出版詩集《禁忌的遊戲》《海岸七疊》。1982年,出版散文集《搜索者》。1985年,出版散文集《交流道》。1987年,出版散文集《飛過火山》《山風海雨》。1989年,出版散文集《一首詩的完成》。 [9]  1996年,返回故鄉花蓮,任台灣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 [10]  1997年,出版詩集《時光命題》、散文集《昔我往矣》。2001年,出版詩集《涉事》。2003年,出版散文集《奇萊前書》。2009年,出版散文集《奇萊後書》。 [9]  2012年,將詩歌授權給《中國新詩百年大典》,向大陸出版社正式授權,後出版《奇來前書》《奇來後書》《楊牧詩選》。2020年3月13日,在台北去世,享年80歲。 [1] 
中文名
王靖獻
別    名
楊牧(筆名)
葉珊(筆名)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台灣省花蓮縣
出生日期
1940年9月6日
逝世日期
2020年3月13日
畢業院校
東海大學
職    業
詩人、散文家

楊牧人物經歷

1940年9月6日,出生於台灣省花蓮縣。小時候入讀花蓮縣花蓮市明義國民小學,學習國語。小學畢業後,入讀台灣省花蓮中學初中部。1955年,初中畢業後,入讀花蓮中學高中部,期間廣泛涉獵通俗小説及翻譯小説,協助陳錦標編輯花蓮《東台日報》的詩週刊。1958年,高中畢業,參加聯考落選後赴台北。1959年,《創世紀》改版,被選為該刊編輯委員;9月,入讀東海大學歷史系,後轉讀外文系。1960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水之湄》。1962年,與同學組織《原人學會》,學習中國哲學、古典文學。 [2] 
1963年,從東海大學畢業,赴金門服役。1964年,退伍返台灣;9月,入讀美國愛荷華大學詩創作班,學習古英文、中國藝術史、比較文學。1965年,列名《現代文學》雜誌編委。1966年2月,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10月,入讀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1969年,出版詩集《非渡集》。1970年,任教於麻省大學。1971年,獲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年底任教於華盛頓大學 [2] 
1972年,發表《年輪》於《純文學》第62期,改筆名為“楊牧”,主編《現代文學》現代詩回顧專號出版。1974年,與余光中合編《中外文學》詩專號 [2]  ;同年,出版評論集《傳統的與現代的》,內收《驚識杜秋娘》《鄭愁予傳奇》等15篇文章 [12] 
1975年,出版詩集《瓶中稿》、散文集《楊牧自選集》。1976年,與瘂弦合編《洪範叢書》。1977年,出版散文集《柏克萊精神》 [2]  。1978年,出版詩集《北斗行》,收詩47首 [15]  。1980年,出版詩集《禁忌的遊戲》,收詩36首,分“南陵”“全錄”“諸宮調”“九辯”等四輯 [13]  ;出版詩集《海岸七疊》,收詩44首,分“會話”“草木疏”“出發”“子午協奏曲”等四輯 [14] 
1982年,出版散文集《搜索者》。1985年,出版散文集《交流道》。1987年,出版散文集《飛過火山》《山風海雨》。1989年,出版散文集《一首詩的完成》。1991年,出版詩集《完整的寓言》、散文集《方向歸零》。 [9] 
1995年,從華盛頓大學退休,回到台灣擔任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1996年,返回故鄉花蓮,任教於台灣東華大學,協助成立人文社會科學院,擔任首任院長。 [10]  1997年,出版詩集《時光命題》、散文集《昔我往矣》。 [9] 
2001年,出版詩集《涉事》。2003年,出版散文集《奇萊前書》。2006年,出版詩集《介殼蟲》。2009年,出版散文集《奇萊後書》。 [9]  2012年,將詩歌授權給《中國新詩百年大典》,向大陸出版社正式授權,此後出版《奇來前書》《奇來後書》《楊牧詩選》。 [1] 
2020年3月13日,在台北去世,享年80歲。 [1] 

楊牧個人生活

楊牧的祖父曾在台灣桃園種菜,後遷到花蓮。他父親在花蓮開了一間印刷廠,家中有六個兄妹。 [2] 

楊牧主要作品

名稱
首版時間
作品類型
《水之湄》
1960年
詩集
《花季》
1963年
詩集
《燈船》
1966年
詩集
1966年
散文集
1966年
譯著
《非渡集》
1969年
詩集
《傳説》
1971年
詩集
《中國現代詩英譯選集》
1973年
譯著
《傳統的與現代的》
1974年
評論集
《毛詩成語創考》
1974年
英文著作
《瓶中稿》
1975年
詩集
《楊牧自選集》
1975年
散文集
《年輪》
1976年
散文集
《柏克萊精神》
1977年
散文集
《北斗行》
1978年
詩集
《禁忌的遊戲》
1980年
詩集
《海岸七疊》
1980年
詩集
《搜索者》
1982年
散文集
《交流道》
1985年
散文集
《有人》
1986年
詩集
《飛過火山》
1987年
散文集
1987年
散文集
1989年
散文集
《方向歸零》
1991年
散文集
《完整的寓言》
1991年
詩集
疑神
1993年
散文集
《星圖》
1995年
散文集
1996年
散文集
《下一次假如你去舊金山》
1996年
散文集
《昔我往矣》
1997年
散文集
《時光命題》
1997年
詩集
《涉事》
2001年
詩集
《奇萊前書》
2003年
散文集
《介殼蟲》
2006年
詩集
《奇萊後書》
2009年
散文集
參考資料 [2]  [9] 

楊牧創作特點

楊牧主題思想

反思探索
在楊牧的散文中,“反思”和“探索”為其核心主題,“反思”是撇開“意識積澱”,對歷史沿革、思想傳統、社會現象、體制規範進行自己獨立的判斷;“探索”是對外在的宇宙世界和內在的自我存在進行終極追問。他對“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原則的堅守和秉持,使其散文在總體上不以感性見長而以知性見重。 [3] 
人文關懷
楊牧散文關懷鄉土,關懷社會,關懷人羣、自然和生命,勇於揭露矛盾、提出理想,具有深廣的人文精神。他的隨筆小品善於以知性提升感性,常以哲學的感悟為主線,串連起敍事、寫景、抒情與説理,輻射出種種畫面,並將它們融合為一個藝術整體。 [5] 

楊牧藝術手法

象徵
楊牧散文富有象徵性,他深受17世紀玄學詩人的影響,“靜坐窗前,時興幹歲之憂”。他常採用內心獨白的方式表現對人生乃至整個生命意義的思考。如《作別》在心靈深處回首自己的流浪生涯。回首過往,他向過往告別;總結羈旅,他向羈旅作別;在整理異國詩章時,他向異國作別。楊牧以高度的象徵手法否定以往,告別在異國的羈旅,把握現在,紮根於故國的實際。 [4] 
推陳出新
楊牧嘗試在歷史和傳統題材的再創作中,賦予傳統新鮮的生命,使作品具有典型的中國情調。楊牧在作品中努力開掘傳統人文精神,將歷史人物故事按現代情緒重新處理。從《延陵季子掛劍》《秋祭杜甫》到《林沖夜奔》《吳鳳》,可以清晰地看出他融通傳統與現代精神的軌跡。 [6] 
自由句式
楊牧散文具有追求音樂性的特點,楊牧通常不採用駢偶排比的句式,而是依據情感的自然流瀉和語言的自由運作安排節奏,追求不駢偶不排比的音樂境界,因此他的散文自由活潑,揮灑自如。 [4] 
語言精煉
楊牧散文的文風清麗飄逸,無論抒情、敍事、議論,他都運用詩化的語言,呈現出超然的風度。楊牧極為注重語言的加工提煉,善於將文言、現代人的口語和歐化語熔為一爐,精心鑄造,巧妙地加以剪裁銜接,另創新意,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但也有部分篇章因刻意求工,在語言上有些生硬晦澀。 [4] 

楊牧獲獎記錄

文學類
  • 1971    詩宗獎[8]     (獲獎)    
  • 1979    時報文學獎[8]     (獲獎)    
  • 1987    時報文學獎[8]     (獲獎)    
  • 1990    吳三連文藝獎[8]     (獲獎)    
  • 2000    台灣文藝獎[8]     (獲獎)    
  • 2007    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8]     (獲獎)    
  • 2013    紐曼華語文學獎[7]     (獲獎)    

楊牧人物評價

“僅從文學創作的藝術性成績來講,我想楊牧老師可能可以稱作台灣第一人。這裏的判斷依據是,他在不同階段創作中的質與量,還有他創作的變化幅度,包括他對一代一代創作者的刺激和啓發。”(詩人陳黎評) [1] 
“楊牧教授是台灣文學巨擘,他的過世象徵着台灣文學天空彗星殞落。”(台灣東華大學校長趙涵捷評) [10] 
“他不僅是一個詩人,還是一個學者,除此之外,他還是很重要的編輯、出版人、譯者、教育家。”(台灣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批評家楊宗翰評) [11] 
參考資料
  • 1.    詩人楊牧去世:他的語言,始終讓人感到新鮮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0-03-17]
  • 2.    王晉民 鄺白曼編著. 台灣與海外華人作家小傳[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09:267-269
  • 3.    董健 丁帆. 王彬彬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M].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03:187-188
  • 4.    劉錫慶主編. 中國散文通史 當代卷 下[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3.01:30-31
  • 5.    張炯主編. 中國當代文學史 下M]. 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8.06:139
  • 6.    方忠著. 20世紀台灣文學史論M].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04.10:97
  • 7.    楊牧:“文學沒辦法讓你為所欲為”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1-04-23]
  • 8.    翟月琴 楊牧. “文字是我們的信仰”:訪談詩人楊牧[J]. 揚子江評論, 2013(01):25
  • 9.    王耿瑜著. 他們在島嶼寫作[M].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4.09:229
  • 10.    台灣東華大學悼念詩人楊牧:東華因有大師而成為大學  .澎湃新聞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04-24]
  • 11.    紀念|成為楊牧  .澎湃新聞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04-24]
  • 12.    黃邦君 鄒建軍編著. 中國新詩大辭典[M]. 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 1988.04:422
  • 13.    古繼堂主編. 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新詩大辭典[M]. 瀋陽:瀋陽出版社, 1994.05:426
  • 14.    古繼堂主編. 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新詩大辭典[M]. 瀋陽:瀋陽出版社, 1994.05:386
  • 15.    古繼堂主編. 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新詩大辭典[M]. 瀋陽:瀋陽出版社, 1994.05:29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