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海軍

(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

鎖定
楊海軍,男,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1] 
1993年本科畢業於雲南大學氣象學專業,2000年獲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學博士學位。2000年—2003年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從事博士後工作。2003年—2020年任職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與海洋科學系,任副教授、教授。2020年3月起受聘為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 [1] 
研究興趣為全球氣候變化及全球變暖,大尺度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大洋風生環流與熱鹽環流動力學和數值模擬,區域海洋學與南海環流。 [1] 
中文名
楊海軍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雲南大學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 [1] 
主要成就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1] 
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 
外文名
Haijun Yang
職    稱
教授

楊海軍人物經歷

1993年,雲南大學,氣象學,學士;
楊海軍 楊海軍
1996年,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氣象學,碩士;
2000年,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物理海洋學,博士;
1999年1月 —2000年6月,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研究助理;
2000年8月 —2003年7月,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博士後;
2003年8月 —2009年7月,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與海洋科學系,副教授;
2007年9月 —2008年6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氣象系,訪問學者;
2009年8月 —2020年2月,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與海洋科學系,教授;
2020年3月 起,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 [1] 

楊海軍所獲榮譽

2005年,第十一屆“涂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二等獎。獲獎項目:用海盆模的觀點理解太平洋年代際振盪。
2005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獲獎項目:南海上層海洋環流、熱結構的季節和季節內變化特徵及形成機制。第二完成人。
2018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主持項目:海氣相互作用與全球氣候變化。 [1] 

楊海軍承擔課題

2018年1月 —2022年12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海氣相互作用與全球氣候變化”
2018年1月 —2021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探究青藏高原在全球海洋經圈環流形成中的角色”
2014年1月 —2017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大氣-海洋經向熱量輸送機制及結構研究”
楊海軍 楊海軍
2014年1月 —2016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青藏高原對熱帶輻合帶影響的耦合模式研究”
2012年1月 —2016年12月,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東亞季風區年際-年代際氣候變率機理與預測研究”
2012年1月 —2015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氣候系統響應時間尺度及可逆性研究”
2010年1月 —2012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估計變動氣候中大氣和海洋經向熱量輸送”
2007年9月 —2011年8月,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北太平洋副熱帶內區環流變異及調整機理”,中國,參加
2006年1月 —2008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熱帶外海温異常對熱帶氣候平均態及ENSO的影響”
2004年1月 —2006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熱帶太平洋温躍層年代際變化模式研究
1997年1月 —2000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南海海洋環流時-空結構及其形成機制的研究

楊海軍論文

1.Wen, Q., K. Doos, Z. Lu, Z. Han, and *H. Yang, 2020: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ENSO variability. J. Climate, 33, doi: 10.1175/JCLI-D-19-0422
2.Wen, Q., and *H. Yang, 2020: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formation of Pacif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J. Climate, 33, doi: 10.1175/JCLI-D-19-0206.1.
3.*Yang, H., and Q. Wen, 2020: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formation of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J. Climate, 33, doi: 10.1175/JCLI-D-19-0205.1.
4.*Yang, H., X. Shen, J. Yao and Q. Wen, 2020: Portraying the impac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n global climate. J. Climate, 33, doi: 10.1175/JCLI-D-18-0734.1.
5.Wen, Q., J. Yao, K. Doos, and *H, Yang,2018: Decoding the hosing and heat effects on global temperature and meridional circulations in a warming climate. J. Climate, 31(23), 9605-9623, doi: 10.1075/JCLI-D- 18-0297.1.
6.Yang, Q., Y. Zhao, Q. Wen, J. Yao, and *H. Yang,2018: Understanding Bjerknes compensation in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s and the role of freshwater in a warming climate. J. Climate, 31(12), 4791- 4806, doi: 10.1175/JCLI-D-17-0587.1.
7.*Yang, H.,Q. Wen, J. Yao, and Y. Wang, 2017: Bjerknes compensation in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under freshwater forcing and the role of climate feedback. J. Climate, 30(14), 5167-5185, doi: 10.1175/JCLI-D-16-0824.1.
8.Dai, H.,*H. Yang,and J. Yin, 2017: Role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regional climate feedback in Bjerknes compensation: a coupled modeling study. Climate Dynamics, 49, 1513-1529, doi: 10.1007/s00382-016-3386-y.
9.Zhao, Y., *H. Yang,and Z. Liu, 2016: Assessing Bjerknes compensation for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its timescale dependence. J. Climate, 29(15), 5501-5512.10.*Yang, H.,Y. Zhao, and Z. Liu, 2016a: Understanding Bjerknes compensation in atmosphere and ocean heat transports using a coupled box model. J. Climate, 29(6), 2145-2160, doi: 10.1175/JCLI-D-15- 0281.1. [1] 

楊海軍人物採訪

海洋是生命的源地和歸宿
編輯:7月11日是第二屆中國航海日,航海日的設立原因之一是“7月11日是鄭和首次下西洋的紀念日”,今年航海日的主題是“愛我藍色國土發展航海事業”,您個人怎麼看待航海日的設立呢?您覺得它能體現什麼精神和期望嗎?
楊海軍:在2005年第5期的《中國國家地理》上有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的文章,大家也許已經瞭解了。
航海日的設立當然是很有意義的,至少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海洋,雖然這裏強調的是航海,而不是關注海洋科學,不是關注海洋與人類生存環境的密切聯繫。我希望除了有航海日以外,更應該關注“世界海洋日”(7月18日),海洋是生命的源地,又將是生命的歸宿。
我個人希望航海日的設立不要帶有人類自身太多的功利目的,希望它能體現人類開發進取的精神,希望航海的目的不是為了征服海洋,不是為了人類貪婪的本性去向海洋索取無窮無盡的資源,而是通過探索海洋的奧秘,找到人與海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途徑,因為在我們這個藍色的星球上,正是海洋的存在才使它適宜生命的繁榮昌盛。
編輯:美國的航海節是每年的5月22日,意在紀念1819年5月22日美國蒸汽機船從佐治亞州的薩瓦納哈港起航,這和中國航海日紀念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本質上的異同嗎?您在7月11日會接待幾位美國朋友,會對他們介紹中國航海日,以及鄭和下西洋嗎?
楊海軍:有本質不同。我不太瞭解美國的航海日,但是我想作為海洋超級大國的美國,其最初可能就是起源於征服海洋征服鄰國吧。600年前的鄭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不是為了征服異國他鄉,而是為了宣揚王道,結交異好,本質是和平的。
可能是碰巧,7月11日會接待兩位美國朋友,我想可能不會特意向他們介紹中國航海日,至於鄭和下西洋,在美國只要是學過海洋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歷史,因為美國大學《海洋學》導論這一類的教科書上都有對鄭和下西洋的介紹,這是世界海洋科學發展史上不可迴避的一個壯舉,當時只有中國有如此先進的航海技術和海洋科學知識,而歐洲還處於文藝復興的前夜,僅僅只有一些海盜活躍在北大西洋非常有限的海域。
海洋天氣的分析
編輯:全球通新浪號無動力帆船將於7月份航行於加勒比海,有可能碰上颶風天氣嗎?如果碰上,會是什麼樣的情景?船員需要注意什麼?
楊海軍:7月的加勒比海正是颶風肆虐的季節,很可能遇見颶風天氣,如果遇見,只能禱告上帝了,根本無能為力。最好能避就避,靠岸航行,一旦有危險天氣,馬上上岸。
編輯:全球通新浪號無動力帆船將於8月初至9月中旬穿越太平洋,約兩個月的航行。這段時間,太平洋上主要會是什麼樣的氣候為主?船員又需要注意什麼?
楊海軍:赤道以北太平洋上會被一個巨大的高壓系統控制,太平洋東部天氣會更晴朗,穩定一些,熱帶西太平洋正好是颱風活躍的季節,天氣很不穩定。航行最好能保持在15-23°N之間的緯度,可以沿夏威夷羣島菲律賓北部的連線航行,這裏海面吹的是偏東信風,海流是向西的北赤道海流,而且遭遇颱風的可能性很小。
編輯:最後,請問您如何評價全球通新浪號無動力帆船環球航行?能對船員説一兩句話嗎?
楊海軍:這次航行具有開創意義,希望這次航行順利,安全。希望船員一帆風順,平安回家。
參考資料
  • 1.    楊海軍  .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系[引用日期20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