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訥

(元末明初雜劇家)

鎖定
楊訥,生卒年不詳,善彈琵琶,好戲謔,原名暹(後改名訥),從姐夫姓楊,家居錢塘(今浙江杭州),楊訥的另一所好,即擅長猜謎索隱之樂府隱語,為元代文人一代風尚。楊訥與賈仲明相交五十年,作有雜劇18種,今存《劉行首》《西遊記》兩種。明永樂初,楊訥與賈仲明、湯式同受寵遇,約在永樂年間卒於金陵,曲作有特色。
景賢、景言
汝齋
所處時代
元代
民族族羣
蒙古族
出生地
錢塘(今浙江杭州)
本    名
楊訥
職    業
雜劇作家

楊訥人物生平

楊訥,原名暹,先世為蒙古族人,從其姐夫姓,生卒年不詳。《錄鬼簿》記他“善琵琶,好戲謔,樂府出人頭地”。永樂初,與湯舜民一起受到明成祖朱棣的寵遇。家居錢塘(今杭州),逝於金陵(今南京)。
楊訥作雜劇18種,今存《劉行首》《西遊記》2種。《西遊記》共計5本24出。寫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自玄奘出世,一直寫到取經東歸、功成行滿。其中包括唐僧收孫行者、沙和尚、豬八戒為徒,降服鬼子母、逃離女兒國、火焰山除害,其間穿插孫行者因偷仙桃、仙衣被壓在花果山,豬八戒騙娶裴海棠等情節。全劇人物眾多,文臣武將、閨秀村姑、神佛妖魔,一應俱現。主要人物孫悟空的性格雖然不如後來小説所寫那樣鮮明、完整,但對他的疾惡如仇、抱打不平以及詼諧風趣的性格特點,已有比較着力的描寫。第5出寫唐朝文武官員為玄奘餞行。第6出接寫"村姑演説",從一個村姑的觀察角度,描寫百官餞送的盛大場面,不僅饒有風趣,也見出作者佈局的匠心。《西遊記》以多本連演一個故事和分本分出的體制,都顯示了雜劇向傳奇戲曲過渡的痕跡。
楊訥自幼隨姐夫楊氏長大,遂以楊姓稱之。他的上輩已移居浙江錢塘。永樂初,與湯舜民(即湯式)一起受到明成祖朱棣的寵遇,後以擅長猜謎索隱而被明成祖召入宮內,並由此而得寵。死於金陵(今南京)。
明初賈仲明《錄鬼簿續編》雲“與餘交五十年”,永樂初尚得寵於朱明,可知楊氏乃元末明初戲曲家。楊氏本為蒙古人,上輩已移居浙江錢塘,故朱有燉《煙花夢引》言及京都樂妓蔣蘭英時雲之:“錢塘楊訥為作傳奇而深許之”。《錄鬼簿續編》言楊氏“善琵琶,好戲謔,樂府出人頭地。錦陣花營,悠悠樂志。與餘交五十年。永樂初,與舜民一般遇寵”。

楊訥人物軼事

楊訥雜劇作品 楊訥雜劇作品
一、出人頭地
指楊訥的創作。朱權的《太和正音譜》雲之“詞如雨中之花”。楊氏其他雜劇皆佚,就傳世作品看,都是神仙釋道劇。《西遊記》寫唐僧取經故事,已具後來吳承恩同名小説故事雛形。但故事多有相異而不為同途。此劇共六本二十四出,結構龐大而較為完整,突破了元雜劇四折一楔的體例,為元雜劇中最巨之作。
二、悠悠樂志
楊訥如同大多元曲家一樣,多流連青樓、同情青樓女子命運,不惜為樂妓蔣蘭英作傳奇,深許蔣氏“志行貞烈,捐軀於感激談笑之頃”。(見《煙花夢引》)
三、永樂遇寵
楊訥善隱語,首見明李開先《閒居集·詩禪後序》:“詩禪取容於東方朔,而朔實濫觴。鮑照、張可久,及我朝楊景言,皆千枝一本,千流一源者也”。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亦云:“永樂初,錢塘楊景言以善謎名。成祖時重語禁,召景言入直,以備顧問。”一個戲曲家由此成為朝廷御前文臣而為其利用。

楊訥個人作品

散曲劇照 散曲劇照
楊訥的雜劇作品之一,是當時乃至整個元代雜劇最巨之作,取材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民間傳説,寫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自玄奘出世,一直寫到取經東歸、功成行滿。其中包括唐僧孫行者沙和尚豬八戒為徒,降服鬼子母、逃離女兒國、火焰山除害,其間穿插孫行者因偷仙桃、仙衣被壓在花果山,豬八戒騙娶裴海棠等情節。全劇人物眾多,文臣武將、閨秀村姑、神佛妖魔,一應俱現。主要人物孫悟空的性格雖然不如後來小説所寫那樣鮮明、完整,但對他的疾惡如仇、抱打不平以及詼諧風趣的性格特點,已有比較着力的描寫。第5出寫唐朝文武官員為玄奘餞行。第6出接寫“村姑演説”,從一個村姑的觀察角度,描寫百官餞送的盛大場面,不僅饒有風趣,也見出作者佈局的匠心。楊訥的創作主要是雜劇和散曲。散曲僅存數首,見於《詞林摘豔》《樂府羣珠》。雜劇據《錄鬼簿續編》所載,計有18種:《天台夢》、《生死夫妻》、《玩江樓》、《偃時救駕》、《西湖怨》、《為富不仁》、《待子瞻》、《三田分樹》、《西遊記》、《紅白蜘蛛》、《巫娥女》、《保韓莊》、《劉行首》、《盜紅綃》、《鴛鴦宴》、《東嶽殿》、《海棠亭》、《兩團圓》。只有《西遊記》和《劉行首》傳世。《玩江樓》和《天台夢》僅存殘曲。

楊訥評價

作品
《西遊記》 《西遊記》
馬丹陽度脱劉行首》寫仙人馬丹陽度脱妓女劉倩嬌的故事,表現了消極的出世思想。《西遊記》以多本連演一個故事和分本分出的體制,都顯示了雜劇向傳奇戲曲過渡的痕跡。這部雜劇共6本24出,結構雖然龐大但較為完整,突破了元雜劇四折一楔子的體制。
劉行首》和《西遊記》都是釋道神仙劇,但其中對世情的描寫生動真切,表現出戲謔幽默的藝術風格
人物
跳蚤,又作虼(ge)蚤。楊訥,寫了一曲《詠虼蚤》。[中呂·朱履曲]詠虼蚤:小則小偏能走跳,咬一口一似針挑。領兒上走到褲兒腰。眼睜睜拿不住,身材怎生撈,翻個筋斗不見了。怎生,怎麼。這是一首幽默戲謔的明曲,細膩地描寫了跳蚤的輕巧靈脱。此曲寫虼蚤,其用意已難考定,但給讀者以想象餘地,亦非毫無意義之作。形象逼真,特徵鮮明,傳神畢肖。淺近通俗,諧謔幽默,情趣橫生。這顯然是借題發揮,意在象外。我們讀《詠虼蚤》十分輕鬆,不禁啞然失笑,和《詠蠅》《蚊》深刻的批判效果截然不同,原因就在於這首曲的作者楊訥,是個多才多藝,愛説笑的散曲作家,他的雜劇代表作就是《西遊記》,也就是後來由吳承恩總結完成的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西遊記》成書是有着漫長的歷史過程,楊訥所作的《西遊記》結合了當時民間各種唐僧取經的故事,藝術價值很高,是當時頗受民間歡迎的《西遊記》文本,楊訥為吳承恩最終完成《西遊記》的取經故事,提供了非常好的藝術借鑑。所以,寫《西遊記》的楊訥,能為小小的跳蚤專門譜了一首曲,還能寫得如此生動,足見這位散曲作家驚人的藝術創造力了。

楊訥楊訥和宮廷派

明成祖 明成祖
楊訥和賈仲明都是元末明初著名的雜劇作家,都當過明成祖的御前侍從。明初帝王比較重視戲曲,並特別提倡倫理教化的戲曲。於是,雜劇創作走向宮廷化、貴族化的道路,倫理教化、宗教迷信和歌功頌德成為明初雜劇的主要思想傾向。除雜劇方面的藝術成就外,賈還善作宴會即景之作,楊擅長猜謎索隱,故雙雙受到皇帝的欣賞和寵愛。賈仲明的創作傾向與朱有敦近似,文采華麗,南北曲還可以同折對唱。楊訥《西遊記》共6本24齣戲,根據《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民間傳説改編而成。故事從陳光蕊赴任遇盜開始,到玄奘取經歸來結束。孫悟空愛打抱不平的性格特徵已經充分表露出來,但還缺乏神力,擒妖伏怪多要觀音如來相助。這齣戲的多數情節與百回本《西遊記》並不一致。明初雜劇從作家構成上看,大多與朝廷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其作品缺乏元雜劇直面現實的基本抗爭精神,而將元雜劇後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説教、神仙道化乃至風花雪月等種種傾向加以張揚,在一定意義上具有粉飾太平的濃厚色彩。從語言風格上看,明初雜劇與元雜劇的質樸本色相較,有着漸趨華麗雅緻的追求。從藝術體制上看,明初雜劇突破了元雜劇一人主唱的僵化格局,朱有敦在劇中安排了靈活有趣的輪唱合唱,賈仲明將南北曲融入一折,楊訥的《西遊記》更是超越了元雜劇四折一楔子的通常規範,這都為明中葉後雜劇的南曲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