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文通

(北京傳統弓箭製作師)

鎖定
楊文通,1930年出生,北京人。15歲隨父親學習家傳手藝,製作中國傳統弓箭。2006年5月13日,具有300年曆史的製作傳統弓箭的“聚元號”第九代傳人楊文通因病去世
中文名
楊文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性    別

目錄

楊文通簡介

楊文通,1930年出生,北京人。15歲隨父親學習家傳手藝,製作中國傳統弓箭。現經營“聚元號”弓箭鋪。“聚元號”弓箭鋪是清朝末年北京東四大街“弓箭大院”裏十七家弓箭鋪之一,是目前所知北京完整保存傳統制作工藝的弓箭鋪。“聚元號”弓箭是以豬皮熬製的膠把水牛角、竹子、牛筋等材料粘製成一體的傳統反曲弓,其形制屬於清代滿族弓,具有弓梢較大的特徵。由於歷史原因,在弓箭製作中斷四十年後,於1998年恢復製作,使這一傳統工藝傳承至今。2003年,作品在香港展出,2005年作品被北京民俗博物館收藏,同年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聘為“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 [1] 
2006年5月13日,具有300年曆史的製作傳統弓箭的“聚元號”第九代傳人楊文通因病去世。

楊文通歷史背景

在新中國成立前,“聚元號”的弓箭已經遠銷國外。1947年前後,幾個英國人買回一批弓箭卻無法使用,一氣之下把“聚元號”告到天津海事法院
一接到法院的傳票,從沒遭遇過這樣陣勢的“聚元號”既擔心又害怕,但當時未滿20歲的楊文通獨自拿着上弦的工具到法院應訴。
面對英國人的指控,楊文通耐心地用工具逐一給那批弓上弦,又挨個在法庭上拉弓演示,一下子把原告鎮住了。原來是英國人買回去後不會上弦,誤以為是弓出了質量問題,鬧了個大誤會。
1958年前後,楊文通因為各種原因被迫放下祖傳的手藝,改行當了木工,這一放就是40年,其間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修復了祖傳的兩個100多年曆史的老弓。
楊文通中年時,正好趕上公私合營後不久。一天,廠領導找到楊文通説:“上級領導想要一張弓,做得細緻一些。”
楊文通精心挑選牛角,花了40多天的時間製作了一張弓。七八個月後,廠領導找到他説:“毛主席已經看了你做的弓,非常喜歡,要按價給你付錢。”
1998年,40歲的楊福喜辭掉了工作,決心和父親學藝。等他真正拿起這門手藝之後,才相信父親説的:“咱家聚元號是獨門手藝,沒什麼人會了。”但是四年後,老人被查出患上膀胱癌,經過治療,身體情況一度好轉。2006年3月18日老人突然發病,經診斷是癌細胞擴散至腦部。
楊老先生在晚年時一直在考慮,如何將弓箭製作事業發揚光大,並將手藝傳承下去。在楊老先生彌留之際,他不僅掛心着弓箭製作技藝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還一遍又一遍地叮囑兒子楊福喜要把弓箭鋪經營好。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