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建臣

(上海書法家協會理事)

鎖定
楊建臣,祖籍浙江慈溪人。別署醉竹齋、新篁軒。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市盧灣區書法家協會副會長、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海墨中國畫工作委員會副會長、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等。上海現代水墨書畫院顧問。
中文名
楊建臣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62年
職    業
書法家

楊建臣人物簡介

上海書法家楊建臣書法
上海書法家楊建臣書法(3張)
楊建臣,祖籍浙江慈溪人。傳略輯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鑑》、《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海派書畫家名典》、《上海書畫家名典》等 [1] 

楊建臣社會評説

轉益多師 熔鑄個性——楊建臣的書法藝術之路
沈飛德
楊建臣在海上書壇出道甚早,在同輩中當屬佼佼者。建臣學書苦苦求索,將“轉益多師是汝師”認定為終身遵循的信條,故能博學精取、獨闢蹊徑。
建臣自幼喜愛書法,十八歲起師從費聲騫先生,着力基本功的練習,得入傳統的門徑。他堅信唯有勤於學習、勤于思考、勤於實踐,才能打下紮實的基礎並練就深厚的筆墨功力,方可言對書法藝術進行繼承和創新。所以,建臣學書二十幾年來,堅持一個“勤”字。字不宗一體,書也不拘一家,對古人書法廣泛涉獵,並能取其精華,兼收幷蓄,融會貫通,熔鑄自己的藝術個性,楷、隸、行、草書諸體各呈風貌。特別是楷、草兩體以深厚的筆墨功力和獨特的個性風格在海上書壇聲譽日隆。
上世紀九十年代始,建臣調入書畫名家薈萃、素有“當代翰林院”之譽的文史研究館工作。其間又師從翁闓運徐伯清徐孝穆等多位館員老藝術家。因工作關係還拜訪過啓功、王己千、程十發、朱屺瞻錢君陶吳青霞邵洛羊等名家。前輩們不僅給予認真指導、中肯評點,還熱情地取出家藏的珍品供他觀摩,使他有機會鑑賞歷代碑帖和書畫真跡,從各家藝術中受到薰陶,目睹精墨妙筆,耳聞藝術哲理,遂使他視野大為開闊,藝術境界也隨之提高。
建臣是在習楷、行、隸各體紮實的功底上專攻草書的。習行書先承沈尹默,習草書又服膺林散之。特別是林散之“能師造化即為師”的詩句,吟來總使他有茅塞頓開、天地無限的感悟,成為他追求書法巔峯妙境的目標。多年來他在各類書法大展中均以草書作品參展。書家認為建臣對草書深入探討,尤其對孫過庭、張旭、王鐸着意分析、融會、博習、精取。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他將北碑質樸的風骨化入草書,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質樸峻拔的鮮明個性,瀟灑之中更增添了一股峻拔奇崛的氣概。他的草書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下筆濃重不失靈性,饒有金石韻味;運筆以方帶圓,圓中見方,流暢自如中見抑揚頓挫;力藏點畫之中,剛中有柔、柔中藏巧,純樸天籟中又寓朴茂遒麗;得氣酣墨暢、淋漓盡致之妙。
在當今上海書壇,剛過不惑之年的楊建臣是一位成績斐然的書法旗幟。他的作品,尤其是草書作品,表現出來的形態美、韻律美、意境美,屢屢為同道所稱羨。這應驗了啓功先生當年的預言:"若再假以歲月,這位年輕人必成大器。" 作為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最年輕的理事和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楊建臣在藝術道路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在市文史研究館從事與書畫有關的工作。文史研究館名家薈萃,素來被稱為"當代翰林院"。翁闓運、錢伯清、徐孝穆……楊建臣在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之間,如魚得水,盡情地吸取養料。老藝術家們也對這位虛心好學的學生關懷備至,不但認真地指導,中肯地評點,還熱情地拿出書家中藏品供其觀摩。優越的客觀條件,再加上本人三十餘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他終於在人才雲集的上海書壇脱穎而出。楊建臣涉足書法、繪畫、篆刻、竹刻等多種領域,篆隸草行楷五體俱精。不過,最擅長的還要算楷書和草書。他崇尚古雅,又能在古雅中透出新意;善於運用豐富的墨色,使作品意趣橫生;從線條的運動變化中展示出一種難以名狀的感覺形式。

楊建臣三本書法集面世

第一本書法集,是2000年冬由香港開益出版社,作為中國當代實力派書畫家叢書之一出版的。當時程十發先生為他題寫了封面;時年92歲的錢君先生為扉頁題了字,那時的楊建臣,不過38歲。書中收錄了楊建臣的草書、正楷、隸書、篆書,書法形制,既有條幅,又有對聯、手卷和尺牘、扇面,甚至還有竹刻和印製。確實顯示了年輕的楊建臣作為一個嶄露頭角的書法家之多才多藝,印象頗深。
第二本書法集是2006年出版的。由他的老師徐伯清老先生題寫封面。《楊建臣草書唐詩一百首》一式的全是草書。時隔六年,這本書中的草書和他前一本集子中的草書作品相比較,可以感覺到楊建臣在藝術之路上執着和不斷的追求,也能看出他的進步和筆勢中的變化。楊建臣草書中的線條,時而凝重着力,時而沉靜枯澀,婉約處似春蠶吐絲,疾飛時猶如迅雷,展現出草書藝術古樸而奔放的美。
第三本書法集《楊建臣小楷扇面集》和前兩本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在形制上。除了八幅點綴性的書作,這一本書法集採用的全是扇面書法。包括了大量的摺扇書法和少量的團扇書法。
扇子,本是人們生活中最為普通和實用的東西。古已有之。生活中實用的扇子,大多數人還是即用即棄,沒把它當一回事的。可自從扇面結合了書畫藝術以後,扇子的價值就非同一般了。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母親説過,古時的紹興城裏,一個賣扇子的老太太,碰到了一個大書法家(那時我還不知道王羲之的大名),要求他買幾把扇子。恰好書法家身上沒揣錢,就在她的幾把扇子上寫了幾行字。老太太見這人非但不買她的扇子,還在她的扇面上亂塗亂寫,便有些不高興。書法家對她説,你只要對人説這是姓王的右軍寫的字,準能賣錢。老太太將信將疑地照他説的一講,果然人們紛紛前來爭購她的扇子。這大約是我的兒童時代接受的最早關於扇面藝術的啓蒙了。
由此可見,早在晉朝王羲之時代,扇面書法就為人們所看重、所珍視了。扇面書法已經成為人們喜愛和把玩的藝術品。
楊建臣的書法,以他擅長的多種書體,濃縮在扇面這一相對較小的天地之中,既充滿了精緻典雅的藝術美感,又顯示出小中見大的特點。一一讀來,覺得楊建臣在小小的扇面上,寫得疏密有致,處理得輕重得當,特別是在摺扇半環的弧形之中,寫得拙中有巧,婉麗遒逸,玲瓏精巧。習書之人都曉得,要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
在扇面的書體中,也能看出楊建臣的書法在求變求新中力求進步和突破。那便是他在放棄多年中鋒用筆的傳統之法,而以側鋒創作行草書。其實中鋒、側鋒之爭,古已有之。明末大家陳洪綬、陳老蓮早在其《寶綸堂集》中鮮明地指出:“學書者競言鍾、王,顧古人何師?當擷諸家法意,自成一體。”
我贊成這一論斷,我等師古人,可古人師的又是誰呢?看來,真正有追求、有膽識的書法家,必須在師承古人的基礎上,創新求變,形成自己獨到的風格特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