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家大峪村

鎖定
楊家大峪村隸屬鋼城區黃莊鎮,位於黃莊鎮政府駐地東7公里處,屬山嶺地帶,村東南有兩座大山名雙山,雙山是汶河的發源地。山下是飲馬槽,村北一公里處是鷹子山。楊家大峪村是由大峪、葛八峪、飲馬槽三個自然村組成的。現有人口440人,耕地面積456畝。
中文名
楊家大峪村
隸    屬
隸屬鋼城區黃莊鎮
現有人口
440人
耕地面積
456畝
自然景觀
鷹子山、飲馬槽

楊家大峪村歷史沿革

據村碑記載,楊家大峪,清乾隆年間(1736年)楊氏遷此建村,因在寬而長的山峪中,以姓氏、地貌取名。
楊家大峪1945年劃歸沂源縣,為第六區;後幾經沿革,1984年屬黃莊區王家莊鄉;1985年為黃莊鎮所轄;1991年劃歸萊蕪市後,為鋼城區黃莊鎮所轄至今。
楊家大峪村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中,本村村民在地下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積極抗日,參軍參戰,打土豪,分田地。在解放戰爭中,積極參軍支前,1948年楊文法、楊文成兩兄弟就犧牲在淮海戰場上。
解放後,村民響應黨的號召,聯合起來辦起互助組、合作社、高級社,1958年跨入人民公社
楊家大峪原屬北通香峪村民委員會管轄。1962年與北通香峪分村,建立楊家大峪村民委員會。分村後是一窮二白,村委連一間房子都沒有,村民們剛經受了三年自然災害,窮得連飯都吃不上。當時,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楊文治、副書記兼大隊會計楊守深,大隊長徐貞宜帶領村民,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辦學校,先借村民兩間教室辦起村小學。當時的老師找來村民一間又低又小的草房子,既當辦公室,又當宿舍、伙房。有了這座小學,山村的孩子80%以上都入了學。1964年又蓋起了4間教室、1間辦公室。1984年雙基達標時,學校遷到村下邊,又蓋起了5間又寬敞又明亮的教室和辦公室,改善了辦學條件。由於學生來源少,1994年春,楊家大峪小學和通香峪合校,辦起現在的通香峪聯小。由於重視教育,學校培養出一大批人才,他們分別工作在各個崗位上。
1971年“農業學大寨”運動影響到楊家大峪村,村民除了參加黃莊的“戰山河”任務外,還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重點是在村下邊的前後坡整大寨田。經過全村村民一個冬春的奮戰,整地百餘畝,使原來的坑坑窪窪、偏偏坡坡的土地,改良成既能灌溉、又能機耕的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雙季田。
1972年開始興修水利,在老支書楊文治的帶領下,發動全村勞動力,搬運幾萬個土石方,在村西邊的山溝建修起了兩座小型水庫,能灌溉200多畝地,使原來的旱田變成了水澆地,60%的土地澆上了水。後來,楊士禮、亓永漢任書記期間,修了十幾華里的鄉村路,從北通香峪漫水橋經葛八峪至楊家大峪。在原書記楊士武、楊士成的帶領下劈開了兩座山丘,與沂源縣的張左兩旁峪通了路,使原來的羊腸小道變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楊家大峪村過去全靠點油燈照明,到了晚上全村一片黑。1980年冬架上了電纜,從此改變了沒電的局面;多數人家買了電視機、錄音機、磨漿機等家用電器;村裏的電灌、磨麪坊、油坊等相繼配套使用。
楊家大峪村自改革開放、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後,村內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農民承包了土地,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但是,村民們並不滿足現狀,從1986年開始,全村村民又自發開始產業結構調整,改變了過去單一的種植模式。
1999年至2000年冬,在村西建起了一座富民壩,蓄水2000立方米。2002年由於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連水庫、河壩都幹了,旱情十分嚴重,村黨支部書記楊士成帶領村民挖了一個大口井,埋地下主管道1000多米,在村東的高山上修起了兩座大水池,並全部配套,水從山頂流下來,在百年不遇的大早年裏,使楊家大峪村不旱,桃子、蘋果獲得大豐收。
楊家大峪村幹羣團結,民風高尚,經濟收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越來越好。現在家家户户買上了摩托車、彩電、電冰箱、洗衣機、三輪車、抽水機,還有的户買上了大汽車搞運輸,大部分農民蓋起了新瓦房,過上了小康生活。
楊家大峪村委會自建村以來就重視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辦起了成人科技學校,掃除了青壯年文盲。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楊家大峪村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5人,亓玉忠和段崇平是其中的佼佼者。
楊家大峪村委會自建村以來,被鋼城區命名為先進黨支部,書記楊士成被評為市級先進黨支部書記、優秀共產黨員

楊家大峪村人文自然

①飲馬槽:在村委東一華里處山溝裏,有一長方形石槽,槽中之水清澈見底。據傳,東漢劉秀走南陽時,在此槽飲過戰馬,所以,取名飲馬槽現石槽依舊,清水滿槽。
②鷹子山:在楊家大峪北一公里,傳説此山原名米山子。在很久以前,揚家大峪村北邊有一片窪地,有一姓紀的,在山下居住,此人越過越富,堆米如山,真是人財兩旺。有一年,一個南蠻子路過此地,看透緣由,給此山改名為鷹子山。從此紀家窮困潦倒,一年不如一年,他便帶着家人搬家而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