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世綏

鎖定
楊世綏(1791.5.2—1868),字超然,號有儀,誥封通奉大夫。出生於四川蓬溪縣姬家壩(今潼南縣新林鄉),祖籍陝西華陰。開明地主,商人,楊尚昆的曾祖父。 [3] 
楊世綏在清嘉慶年間從涪江東岸的姬家壩遷出,來到西岸的雙江鎮經商,數年後成為雙江首富。於是楊氏便分居姬家壩和雙江。楊世綏生傳文、傳魁、 傳德、傳緒、傳經、傳習、傳鼎七個兒子,被稱為楊尚昆家族的“少七房”。
中文名
楊世綏
出生日期
1791年5月2日
逝世日期
1868年
職    業
商人
出生地
四川蓬溪縣姬家壩
性    別
超然
有儀

楊世綏個人介紹

楊世綏是楊光基的四世孫。他在清嘉慶年間從涪江東岸的姬家壩遷出,來到涪江西岸的雙江鎮棄農經商,數年後就成為當地首富。 [2] 
楊世綏為人精明,在姬家壩,別人搶種熟地,他卻僱人大量開墾荒地,憑藉涪江水利和兩岸適宜農耕的自然條件,變磽瘠為沃壤,若干年後,居然擁有土地5000多畝。他又結交官府,包攬遠銷官鹽專利權,成了遠近聞名的“楊三泰”大鹽號的主人,從此顯赫起來。不久,楊世綏遷出姬家壩,在沿江右岸的雙江鎮大興土木,營造宅。

楊世綏個人經歷

楊世綏發跡後,一方面大量購買田地,另一方面大力進行“智力投資”。他不惜重金送子女讀書,7個兒子幾乎都聘有家塾教師。同時,他又肆與文人學士、達官顯貴聯姻,讓長孫楊宣熙與安嶽禮部侍郎王炳瀛之女聯姻。這不僅對楊氏家族進一步致富發跡和提高社會地位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也把外面的新文化和新思想引進了當時較閉塞的雙江鎮。由此,在雙江的楊氏家族中,也逐漸分化出兩種思想和勢力:一種繼承了舊式家庭的衣缽,死守舊的傳統道德,在內部互相傾軋,勾心鬥角,爭財奪利,沉醉於腐朽糜爛的寄生生活;另一種,則受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響,透過自己舊式家庭,更加認清了舊社會的沒落本質,他們要求“進新學、增知識、廣見聞”,強烈追求光明的新生活。
1868年(同治六年),楊世綏去世,大家庭解體,除了留作祭祀用的良田2000畝和銜房7通外,其餘家產都分給各房。分家之後,各房紛紛建造宅院。 [1] 

楊世綏人物家庭

楊世綏育有七子,號稱楊家“少七房”,都很重視吸納先進文化。一個辦法是“請進來”,各房都請飽學之士來家裏作私塾老師,教子女讀書習文;再一個辦法是“走出去”,各房都將很多子女送到省外、甚至國外求學深造,即使耗金如水,也在所不惜。
據《雙江楊氏探微》介紹,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的30年中,在雙江這個偏僻小鎮的楊氏家族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族人子女被送往成渝、上海、北京等地讀書,還有30多人次遠涉重洋,前往英、法、德、美、日、蘇等國求學深造。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