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頭鈎嘴鶥

鎖定
棕頭鈎嘴鶥(學名: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為畫眉科,鈎嘴鶥屬中型鳥類,體長22~25釐米。嘴長而向下彎曲、橙紅色,頭頂輝棕色,具白色眉紋和黑色貫眼紋,黑白相襯,極為醒目。背赭褐色,下體白色。特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特別是通過它長而彎曲,且呈橙紅色的嘴和純白色的下體,很容易和其他鈎嘴鶥相區別。
相似種棕頸鈎嘴鶥體型較小,嘴不為橙紅色,胸具縱紋;紅嘴鈎嘴鶥嘴較短而粗厚,且不為橙紅色而為紅色,胸、腹不為白色。區別均甚明顯,野外容易鑑別。
棲於海拔1220~2400米的竹林。成對或結小羣活動。有時加人混合鳥羣。叫聲深沉似流水般的單音或雙音tu-lip及帶回聲的的雙音節唿聲hoop-hoop。告警時發出似責罵的金屬嘟音,較灰頭鈎嘴鶥聲音粗啞。
中文名
棕頭鈎嘴鶥
拉丁學名
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畫眉科
鈎嘴鶥屬
棕頭鈎嘴鶥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4亞種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1] 
命名人及年代
Walden,1873
英語名
Red-billed Scimitar Babbler

棕頭鈎嘴鶥形態特徵

棕頭鈎嘴鶥
棕頭鈎嘴鶥(5張)
上體赭褐或橄欖褐色,兩翅覆羽與背相同,飛羽暗褐色,外翈羽緣棕褐色,尾暗褐色末端微具褐色橫斑;額、頭頂至後頸輝棕色或棕黃色,眉紋白色,其下有一寬闊的黑色貫眼紋,自鼻孔後緣、眼先、貫眼向後直伸至頸側。頦、喉、胸、腹等下體純白色,兩脅雜有淡棕色,尾下覆羽橄欖棕色。
虹膜赭紅色至粉黃色,嘴生活時橙紅色,標本為橙黃色,腳橄欖褐色至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33~44克,♀33~40克;體長♂220~253毫米,♀201~226毫米;嘴峯♂33~37毫米,♀32~34毫米;翅♂78~92毫米,♀84.5~92毫米;尾♂105~118毫米,♀102~110毫米;跗蹠♂29~32毫米。(注:♂雄性;♀雌性) [2] 

棕頭鈎嘴鶥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和林緣疏林灌叢中。 [2] 

棕頭鈎嘴鶥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數時間都在林下灌叢和地上活動,不時發出“霍、霍”的叫聲,頻繁地在落葉層中或草叢中覓食。
遷徙:留鳥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2] 

棕頭鈎嘴鶥分佈範圍

原生種分佈地:孟加拉、中國、印度、緬甸、老撾、泰國、越南。 [1] 
在中國主要分佈於雲南西部盈江、潞西、滄源、永德、西盟和南部西雙版納。 [2] 
不常見鳥種。指名亞種(P.o.ochraceiceps)在雲南西雙版納為留鳥;印緬亞種(P.o.stenorhynchus)見於雲南西部的潞西、永德及西藏東南部。 [3] 

棕頭鈎嘴鶥繁殖方式

繁殖期3~7月。在雲南西部高黎貢山,4月10日即採得隨成鳥一起活動的剛出飛的幼鳥,顯然早在3月份即已開始繁殖,或許1年繁殖2~3窩。通常營巢於地上或灌叢中,隱蔽甚好。巢呈球形,主要由枯草莖、葉和竹葉構成。每窩產卵3~4枚。卵的大小據4枚卵測量平均為27.8毫米×19.3毫米。 [2] 

棕頭鈎嘴鶥亞種分化

棕頭鈎嘴鶥(4亞種)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棕頭鈎嘴鶥泰國亞種
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 alius
Riley,1940
02
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 austeni
Hume,1881
03
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 ochraceiceps
Walden,1873
04
棕頭鈎嘴鶥印緬亞種
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 stenorhynchus
Godwin-Austen,1877
注:表格內容來源參考;棕頭鈎嘴鶥滇南亞種又稱棕頭鈎嘴鶥指名亞種。 [3-4] 

棕頭鈎嘴鶥保護現狀

棕頭鈎嘴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1]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棕頭鈎嘴鶥種羣現狀

全球種羣未量化,但被描述為稀有物種,僅局部地區較常見(del Hoyo et al. 2007)。棕頭鈎嘴鶥在中國不僅分佈區域狹窄,種羣數量亦很稀少,屬稀有鳥類,應注意保護。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