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頸鈎嘴鶥

鎖定
棕頸鈎嘴鶥(學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是畫眉科,鈎嘴鶥屬小型鳥類,體長16-19釐米。嘴細長而向下彎曲,具顯著的白色眉紋和黑色貫眼紋。上體橄欖褐色或棕褐色或慄棕色,後頸慄紅色。頦、喉白色,胸白色具栗色或黑色縱紋,也有的無縱紋和斑點,其餘下體橄欖褐色。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與種子。該鳥由於體態優美,鳴聲悦耳動聽,常被大量捕捉飼養,作為籠養鳥供觀賞。應注意保護,控制獵取。
中文名
棕頸鈎嘴鶥
拉丁學名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別    名
小鈎嘴嘈鶥
小鈎嘴嘈雜鳥
小鈎嘴鶥
小眉
小偃月嘴嘈雜鳥
外文名
Streak-breasted Scimitar-babbler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畫眉科
鈎嘴鶥屬
棕頸鈎嘴鶥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13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Hodgson, 1836 [4]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棕頸鈎嘴鶥形態特徵

棕頸鈎嘴鶥
棕頸鈎嘴鶥(9張)
本種各亞種羽色變化較大,長江亞種頭頂橄欖褐色,眉紋白色、長而顯著,從額基沿眼上向後延伸直達頸側;眼先、頰和耳羽黑色,形成一寬闊的黑色貫眼紋,與白色眉紋相襯極為醒目;後頸慄紅色,形成半領環狀。背棕橄欖褐色,向後較淡,兩翅表面與背相同;飛羽暗褐色,外翈羽緣較淡,呈污灰色或灰褐色;尾羽暗褐色微具黑色橫斑,尾羽基部邊緣微沾棕橄欖褐色。頦、喉白色,胸和胸側亦為白色具粗著的淡橄欖褐褐色縱紋,有時微帶赭色,胸以下為淡橄欖褐色,腹中部白色。 虹膜茶褐色或深棕色,上嘴黑色,先端和邊緣乳黃色,下嘴淡黃色,腳和趾鉛褐色或鉛灰色。 [2] 
大小量度:體重♂22-30克,♀23.5-28.5克;體長♂160-180毫米,♀158-180毫米;嘴峯♂16-20毫米,♀17-20毫米;翅♂71-78毫米,♀69-75毫米;尾♂75-87毫米,♀74-83毫米;跗蹠♂29-31毫米,♀27-29毫米。(注:♂雄性;♀雌性) [2] 

棕頸鈎嘴鶥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緣灌叢中,也出入於村寨附近的茶園、果園、路旁叢林和農田地灌木叢間,夏季在有些地方也上到海拔2300米左右的闊葉林和灌木叢中。 [2] 

棕頸鈎嘴鶥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分佈於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緬甸越南、老撾等地。 [2] 
中國分佈:在中國廣泛分佈於秦嶺以南的廣大地區,東至江蘇、浙江、福建、台灣,西至甘肅、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東南部,北至河南南部、陝西南部和甘肅東南部,南至廣東、香港、廣西和海南島。 [2] 
分佈圖 分佈圖 [3]

棕頸鈎嘴鶥生活習性

棕頸鈎嘴鶥食性

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與種子。所吃食物主要有竹節蟲、甲蟲以及雙翅目、鱗翅目、半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其他還吃少量樹木和灌木果實與種子,以及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2] 

棕頸鈎嘴鶥習性

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羣活動。性活潑,膽怯畏人,常在茂密的樹叢或灌叢間疾速穿梭或跳來跳去,一遇驚擾,立刻藏匿於叢林深處,或由一個樹叢飛向另一樹叢,每次飛行距離很短。有時也見與雀鶥等其他鳥類混羣活動。繁殖期間常躲藏在樹葉叢中鳴叫,單調、清脆而響亮,三聲一度,似‘tu-tu-tu’的哨聲,常常反覆鳴叫不息。 [2] 

棕頸鈎嘴鶥繁殖方式

棕頸鈎嘴鶥 棕頸鈎嘴鶥
繁殖期4-7月,最早在3月末即見有營巢產卵,通常營巢於灌木上,最晚在7月初還見在產卵或孵,在貴州赤水凱旋海拔650米的山塊上發現一巢築在馬桑樹上,距地高約1米,巢呈圓錐形,巢內徑9釐米,深8釐米。巢內已產2卵,白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為24-25毫米×17-18毫米,重4-4.5克。
1984年7月6日在四川甘洛縣海拔1600米處找得一巢,築於灌木上,距地高約2米,巢呈杯形,主要由草葉、蕨葉、樹皮、樹葉、八仙花枝葉等築成,內墊細草葉,巢的大小為外徑10.5釐米×12.0釐米,內徑5.5釐米×7.5釐米,深9.5釐米,高12.5釐米,巢內有卵4枚,純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25-26毫米×18-18.4毫米,平均重4.3克。 [2] 

棕頸鈎嘴鶥亞種分化

棕頸鈎嘴鶥傳統分類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musicus
Swinhoe,1870
2.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stridulus
Swinhoe,1859
3.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eidos
Bangs,1930
4.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godwini
Ludlow,1944
5.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similis
Rothschild,1926
6.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styani
Seebohm,1884
7.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hunanensis
Cheng,1974
8.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nigrostellatus
Swinhoe,1870
9.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albipectus
La Touche,1923
10.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reconditus
Bangs et Phillips,1914

棕頸鈎嘴鶥ITIS標準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albipectus
La Touche, 1923
2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bakeri
Harington, 1914
3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beaulieui
Delacour & Greenway, 1940
4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bhamoensis
Mayr, 1941
5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eidos
Bangs, 1930
6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godwini
Kinnear, 1944
7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hunanensis
Cheng, 1974
8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laurentei
La Touche, 1921
9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nigrostellatus
Swinhoe, 1870
10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reconditus
Bangs & J. C. Phillips, 1914
11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ruficollis
Hodgson, 1836
12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similis
Rothschild, 1926
13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stridulus
Swinhoe, 1861
[4] 

棕頸鈎嘴鶥保護現狀

棕頸鈎嘴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1]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棕頸鈎嘴鶥種羣現狀

棕頸鈎嘴鶥在中國分佈較廣,種羣數量較豐富。 [2]  該物種分佈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