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背䶄

鎖定
棕背䶄(學名:Myodes rufocanus ),為倉鼠科、䶄屬的動物。棕背䶄的體型較粗胖,耳較大,四肢短小,背部紅棕色,體側灰黃色,腹毛污白色。
棕背䶄夜間活動頻繁,不冬眠,雜食性,且食性存在着明顯的季節變化,年產2-4胎,每胎4-13只,棲息於針闊混交林、闊葉疏林、楊樺林、落葉松林、櫟林、沿河林、台地森林及坡地林緣等生境中,分佈於中國、芬蘭、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挪威、俄羅斯、瑞典。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棕背䶄
拉丁學名
Myodes rufocanus
別    名
紅毛耗子
外文名
Gray Red-backed Vole
同義學名
Clethrionomys rufocan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齧齒目
倉鼠科
䶄屬
棕背䶄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種
15個
分佈區域
亞歐大陸
命名者及年代
Sundevall,184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棕背䶄形態特徵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5張)
棕背䶄的體型較粗胖,體長約100mm。耳較大,且大部分隱於毛中。四肢短小,毛長而蓬鬆。後足長18-20mm,蹠下被毛,足墊6個。尾約為體長的1/3,尾毛較短,與紅背䶄的粗尾相比明顯地較為纖細。 [2] 
棕背䶄額、頸、背至臀部均為紅棕色,毛基灰黑色,毛尖紅棕色。體側灰黃色。背及體側均雜有少數黑毛。吻端至眼前為灰褐色。腹毛污白色。和四肢內側毛色較灰,腹部中央略微發黃。尾的上面與背色相同,下面灰白色。冬毛和夏毛的顏色相似,但有的個體變異呈褐棕色。幼鼠毛色普遍較深。 [2] 
棕背䶄頭骨較粗短,顱全長一般超過25mm。鼻骨短,後端很窄。眶尖中央有一下陷縱溝可與紅背䶄相區別。眶後突也比紅背䶄明顯。頂間骨狹長,中間部向前突出。齶骨後緣中央無下伸的2條小骨。顴弓中央部分明顯增寬,與紅背䶄迥然不同。 [2] 
棕背䶄臼齒比紅背䶄略大,第1、第2上臼齒各有5個封閉的三角形;第3上臼齒有4個,但最後1個齒葉常與前方的三角形相通,並向後稍微突出,故內、外側各構成3個突出角,此點可與紅背䶄相區別。棕背䶄的臼齒在幼年無齒根。 [2] 

棕背䶄棲息環境

棕背䶄是典型的森林鼠類之一,棲息於針闊混交林、闊葉疏林、楊樺林、落葉松林、櫟林、沿河林、台地森林及坡地林緣等生境中。 [2] 

棕背䶄生活習性

棕背䶄夜間活動頻繁,白天也偶有所見,不冬眠,居住在林內的枯枝落葉層中,在樹根處或倒木旁經常能發現其洞口,有時還利用腐爛的樹幹洞作巢。冬季在雪層下進行活動,在雪面上有洞口,雪層中有縱橫交錯的洞道。 [2] 
棕背䶄屬雜食性,除植物外還採食小型動物和昆蟲,其食性存在着明顯的季節變化。春夏兩季,棕背䶄最喜食植物的綠色鮮嫩部位,此外,對纖維成分較高的植物,如胡枝子北懸鈎子的莖葉也都喜食;特別是在早春季節,棕背䶄還喜歡採食一些小型動物,如蛙類和鞘翅目的某些昆蟲。入秋以後,棕背䶄所喜食的植物綠色部分大多枯萎或枯黃.纖維化程度加大。因此,它們除採食一些殘餘的綠色部分外,多改變為採食營養成分較高的植物種子。冬季及早春除了吃種子以外,往往啃食樹皮。採食時常攀登小枝啃食樹皮和植物的綠色部分,有時還把種子等食物拖入洞中。 [3] 
棕背䶄的天敵有香鼬白鼬伶鼬長耳鴞短耳鴞烏林鴞猛鴞等。 [2] 

棕背䶄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黑龍江、新疆)、芬蘭、日本(北海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挪威、俄羅斯、瑞典。 [1] 
棕背䶄分佈圖 棕背䶄分佈圖

棕背䶄繁殖方式

棕背䶄一般4-5月份開始繁殖,5-7月份為繁殖高峯期。年產2-4胎,每胎4-13只,平均6-8只。在中國東北柴河地區,3月開始交配,4-6月份約有80%-90%的雌鼠妊娠。到4月下旬約有一大半進入第2次繁殖,一小半進入第3次繁殖,到6月份就出現進入第4次繁殖期的個體。在一般情況下,4月份開始繁殖,5-6月份繁殖力最高,到8月份繁殖基本停止,9月份僅能發現極少數的孕鼠,春季出生的幼鼠能在當年參加繁殖。因此,在棕背䶄的種羣中,5月份以前以隔年鼠為主體,7月份則以當年鼠為主體,9、10月份幾乎全是當年鼠。 [3] 

棕背䶄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棕背䶄大黑亞種
Myodes rufocanus akkeshii
Imaizumi, 1949
2
棕背䶄烏蘇里亞種
Myodes rufocanus arsenjevi
Dukelski, 1928
3
棕背䶄貝加爾亞種
Myodes rufocanus bargusinensis
Turov, 1924
4
棕背䶄北海道亞種
Myodes rufocanus bedfordiae
Thomas, 1905
5
棕背䶄薩哈林亞種
Myodes rufocanus bromleyi
Kostenko, 1984
6
棕背䶄長白山亞種
Myodes rufocanus changbaishanensis
Jang, Ma and Luo, 1993
7
棕背䶄伊爾庫特亞種
Myodes rufocanus irkutensis
Ognev, 1917
8
棕背䶄堪察加亞種
Myodes rufocanus kamtschaticus
Lataste & Poliakoff, 1884
9
棕背䶄雅庫特亞種
Myodes rufocanus kolymensis
Ognev, 1922
10
棕背䶄千島亞種
Myodes rufocanus kurilensis
Tokuda, 1932
11
棕背䶄馬加丹亞種
Myodes rufocanus latastei
Allen, 1903
12
棕背䶄日高亞種
Myodes rufocanus montanus
Imaizumi, 1972
13
棕背䶄指名亞種
Myodes rufocanus rufocanus
Sundevall, 1846
14
Myodes rufocanus siberica
Poljakov, 1881
15
棕背䶄白令亞種
Myodes rufocanus wosnessenskii
Poljakov, 1881
(資料來源: [4] 

棕背䶄保護現狀

棕背䶄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1] 

棕背䶄種羣現狀

種羣分佈不零散。該種在芬諾斯堪迪亞地區北部和俄羅斯北部很常見,但1985年左右以來,其數量一直在下降,而且整體種羣數量也呈下降趨勢。 [1] 
在中國,棕背䶄全年數量季節消長為單峯型,8月數量最高,數量年度變化明顯,同地塊不同年份相同日期調查數量差距可達4倍。 [5] 
參考資料
  • 1.    Myodes rufocanus   .The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16-04-15]
  • 2.    《中國呼倫貝爾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編委會(編),中國呼倫貝爾草原有害生物防治,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12月,第76-77頁
  • 3.    韓崇選 李金鋼 楊學軍 張宏利 王利春 楊清娥等著,中國農林齧齒動物與科學管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年06月第1版,第246-247頁
  • 4.    Gray Red-backed Vole  .planet-mammiferes[引用日期2016-04-15]
  • 5.    國家林業局森林病蟲害防治總站編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歷 一,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05,第3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