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伶鼬

鎖定
伶鼬是食肉目鼬科鼬屬哺乳動物,別稱銀鼠、白鼠、矮伶鼬。 [5]  軀體細長且四肢短;耳亦小;尾長遠短於體長之半;足具五趾。夏季背、腹間毛色的分界線明顯而整齊;背面自上唇向後經體側至端以及四肢外側為褐色或咖啡色,腹面從喉、頸側到腹部為白色;冬季被毛全白色,少數個體尾端混生褐色毛;尾呈一色;足背雜生白毛。 [6] 
伶鼬主要分佈在北美、歐洲和亞洲的北部、中部和東部一帶,在中國見於東北、西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等地。 [6]  棲息在北方苔原、歐亞草原、半沙漠地區、空曠的森林,甚至農田和草地中。獨居生活,白天和晚上都外出覓食。 [7]  很少自己掘洞,常侵佔小型齧齒動物巢穴。主要以小型齧齒動物為食,也捕食青蛙、昆蟲等。 [8]  伶鼬全年均可繁殖,從春季到夏末有一個繁殖高峯。妊娠期34-7天,每胎產仔1-19只,多為4-10只。3-4月齡達到性成熟。
伶鼬分佈廣泛,對棲息地適應能力強。在北美的天然密度稀少,在英國等部分地區的種羣下降。易受施用殺鼠劑的影響,在一些地區作為鳥類獵物的害獸被大量消滅。 [9] 
中文名
伶鼬
拉丁學名
Mustela nivalis
別    名
銀鼠
白鼠
倭伶鼬
外文名
Least Wease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食肉目
鼬科
鼬屬
伶鼬
亞    種
7個
分佈區域
歐洲、亞洲、北美洲、非洲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6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伶鼬形態特徵

伶鼬身體細長,四肢短,耳朵亦小。被毛短而緻密,蹠行性。足掌被短毛,趾、掌墊隱於毛中。足具五趾,爪稍曲且纖細,很尖鋭。前肢腕部着生數根白長毛。雌獸乳頭腋下2對,鼠鼷部3對。 [2] 
伶鼬冬、夏毛異色。夏季,背面自上唇向後經體側、直至尾端及四肢外側為褐色或咖啡色。腹面從喉、頸側到腹部呈白色。背、腹間分界線明顯而整齊。足背雜生白毛。體軀的褐色毛或白色毛從基部至尖端顏色相同。冬季被毛白色。少數個體尾端混生褐色毛。 [2] 
伶鼬頭骨外形與白鼬很相似,但比後者小。型狹長。吻部甚短,眶前孔後緣至吻端的距離小於兩眶前孔間之最小寬度。鼻骨三角形,末端止於額骨前緣。眶後突明顯,三角形。弓細弱。顴寬略大於後頭寬。矢狀嵴和人字嵴顯明。眶前孔稍大,上犬齒的縱向直徑略小於孔的斜向直徑。門齒孔小,卵圓形。聽泡較大,為扁長圓形,其前端與顳骨後關節突的後端構成一平面。乳突不突出。下頜微曲,角突很小,冠狀突形似三角。 [2] 
伶鼬上門齒橫列齊整,第三枚略粗。犬齒長而微側扁,略向內曲。裂齒薄如刀狀。前緣內葉大於外葉1/2。臼齒橫置,中央凹陷成溝,外葉高於內葉,內葉中央具明顯小尖。下門齒排列不平齊,第二枚門齒內移。下犬齒短於上犬齒。第一枚前臼齒較小。第二枚前臼齒齒冠斜形,前高後低。第一枚臼齒由三葉組成,前兩葉似刀狀,後葉很低略突出齒冠。臼齒很小,約為第一前臼齒的1/3。 [2] 

伶鼬近種區別


伶鼬
特徵
體細長,四肢短,耳朵亦小。被毛短而緻密,蹠行性。足掌被短毛,趾、掌墊隱於毛中
體形似黃鼬,身體細長,四肢短小。白鼬毛色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夏季身體背面和腹面顏色不同,背面為棕灰色,腹面為白色,冬季全身為純白色,只有尾端為黑色
圖片
伶鼬覓食 伶鼬覓食
白鼬 白鼬

伶鼬棲息環境

伶鼬的棲息環境有些類似白鼬,但更喜好乾燥的地域。在林區棲息於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或乾旱山地針葉林,林緣灌叢,亦常見於草原地帶。 [2] 

伶鼬生活習性

伶鼬通常均單個活動。經常於白天出外覓食,獵食區域一般比較固定,除非食物極端貧乏,不然是不會離開其生活區的。常侵佔小型齧齒動物的巢為窩,也利用倒木、巖洞、草叢和土穴等作為隱蔽場所。行動迅速、敏捷。視覺、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 [2-3] 
伶鼬一年換毛兩次,春季換毛在4-8月間,秋季在10月末至11月初。伶鼬春季換毛,先從頭部開始,逐漸是背部中央及身體兩側,最後是脱換四肢部的毛。 [4] 
伶鼬的食物以小型齧齒類為主。伶鼬能進入個體最小的小鼠活動區接近獵物,這是白鼬所不及的。伶鼬在一年裏能食掉3500只小老鼠,同時亦兼食小鳥、蛙類及昆蟲等。 伶鼬的天敵有黃鼬、狐等食肉獸類和猛禽。 [2]  [4] 

伶鼬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共和國、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韓國、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耳他、摩爾多瓦、摩納哥、蒙古、黑山共和國、摩洛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聖馬力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敍利亞、阿拉伯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土耳其、烏克蘭、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 [1] 
中國分佈在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四川、新疆等地。 [3] 
伶鼬分佈 伶鼬分佈

伶鼬繁殖方式

伶鼬一般在早春發情交配 [3] 妊娠期約35天(盧卡什金認為,3月份開始交尾,懷孕期54天)。每胎產仔3-7只,最多達12只。一年妊娠一次或兩次。幼仔21-25天睜眼,哺乳期約50天。4月齡達到性成熟。一隻伶鼬大概能活十年。 [2-3] 

伶鼬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伶鼬朝鮮亞種
Mustela nivalis mosanensis
Mori, 1927
2
伶鼬日本亞種
Mustela nivalis namiyei
Kuroda, 1921
3
伶鼬指名亞種
Mustela nivalis nivalis
Linnaeus, 1766
4
伶鼬地中海亞種
Mustela nivalis numidica
Pucheran, 1855
5
Mustela nivalis pygmaea
J, A, Allen, 1903
6
伶鼬四川亞種
Mustela nivalis russelliana
Thomas, 1911
7
Mustela nivalis stoliczkana
Blanford, 1877
(資料來源: [2] 

伶鼬保護現狀

伶鼬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1]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0] 

伶鼬種羣現狀

種羣分佈不零散。該種種羣數量在歐洲部分地區有些許下降,如英國等。儘管伶鼬分佈廣泛,但其在北美比較罕見;在歐亞大陸比較常見的,也不是經常被發現,適宜的棲息地種羣密度可達每公頃0.2到1.0只,然而,在更廣闊的區域,種羣平均密度可能低至1-7 只/100公頃。該種種羣數量每年季節性和波動,但總體趨於穩定。 [1] 
參考資料
  • 1.    Mustela nivalis  .The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20-10-20]
  • 2.    高耀亭等編著.中國動物志 獸綱 第八卷 食肉目:科學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161-164頁
  • 3.    伶鼬(圖)  .北京科普之窗網[引用日期2013-10-26]
  • 4.    馬逸清等編著.黑龍江省獸類志: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01月第1版:第171頁
  • 5.    曲偉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黑龍江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09,第325頁
  • 6.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內蒙古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449頁
  • 7.    張景烘,塗小榕編著,硬幣上的動物世界,廣東科技出版社,2011.03,第185頁
  • 8.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吉林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299頁
  • 9.    (英)亨特著;(英)巴瑞特插圖;王海濱譯,世界陸生食肉動物大百科,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1,第302頁
  • 10.    (2023年)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告  .寧鄉市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