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背䶄

鎖定
紅背䶄(學名:Myodes rutilus),為倉鼠科、䶄屬的動物。紅背䶄體形在䶄屬中屬中等,耳較小,前後肢短小,尾毛密,背毛為鮮豔的赭褐色或棕紅色,腹毛灰白色,有的個體略顯黃色的色澤。
紅背䶄夜間活動頻繁,不冬眠,冬季常在雪被下活動,以植物為食,食性季節變化較大,每年產仔2-3窩,每胎4-9只,棲息於雲杉林、混交林、沿河林、台地森林、坡地林緣及森林草原中,分佈於加拿大、中國、芬蘭、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挪威、俄羅斯、瑞典、美國。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紅背䶄
拉丁學名
Myodes rutil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齧齒目
倉鼠科
亞    科
田鼠亞科
䶄屬
紅背䶄
亞    種
16個
分佈區域
亞種、歐洲、北美洲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1779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外文名
Northern Red-backed Vole
同義學名
Clethrionomys rutilus

紅背䶄形態特徵

紅背䶄
紅背䶄(5張)
紅背䶄體形在䶄屬中屬中等。體長平均為97(72-123)mm。尾長平均33mm,佔體長34%,尾毛密,尾端筆毛長,超過10mm。耳小,但露出毛被外。後足長18(14-19)mm,腳掌無毛,蹠墊6個。 [2] 
紅背䶄背毛為鮮豔的赭褐色或棕紅色,由頭頂至臀部毛色一致。由脊背向體側毛色逐漸變淺,中間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腹毛灰白色,有的個體略顯黃色的色澤。耳殼內緣生短毛,黃褐色。尾二色明顯,尾上面黃褐色或灰褐色,底面淡黃。腳背灰白色。 [2] 
紅背䶄頭骨小而單薄,顴弓細。鼻骨短,前端寬,後端窄。從眶間開始,顱頂平。眶間較寬,眶間寬平均4mm,接近顴寬1/3。成體眶間兩側稍隆起,但並沒有形成明顯的眶上嵴;眶間中部微陷,形成一條縱溝。顱室平扁而光滑,眶後嵴極不發達,僅留殘跡。顴弓細,中間軛骨(或稱顴骨)明顯較窄。頂間骨長度不大,但相當寬,長小於寬近兩倍。頂間骨前緣中央有一個前突角。門齒孔中等長度。齶骨後緣無骨橋,聽泡中等大小,很平。 [2] 
紅背䶄上門齒的齒根延伸,但距第1上臼齒齒根還有一段距離。臼齒有齒根。第1上臼齒咀嚼面前端有一個倒置的三角形齒環,下面有4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外側和內側各形成3個突角。第2上臼齒咀嚼面前端也有一個倒置的三角形齒環。下面有3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外側有兩個,內側有一個。此牙外側形成3個突角,內側形成兩個突角。第3上臼齒咀嚼面前端仍有一個倒置的三角形齒環,下面有3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外側有兩個,內側有一個。最下面有一個C字形齒環,其兩端在內側形成上下兩個突角。此牙在外側形成3個突角,位置較高,均在上半部;內側形成4個突角,從上到下依次排開。下頜第1臼齒在最下端有一個橫置的三角形。上面有兩個交錯排列的三角形齒環,但不封閉,二者彼此聯通。再上面,內側有一個封閉三角形齒環。最上面頂端,有一個跳棋子狀的齒環。其頂部為一個略呈圓形,外側下方有個突角,從輪廓上看,頗似有遮沿的夏季涼帽。其下面有個向兩側突伸的橫齒環,最上面與頂部聯通。這個頂環個體變異較大,有的個體底座外側突伸部分封閉,形成一個獨立的封閉三角形。然而,不管其封閉與否,此牙外側均形成4個突角,內側形成5個突角。下頜第2臼齒和第3臼齒均是三個摞放在一起的橫置側長的封閉三角形,內外側各形成3個突角。 [2] 

紅背䶄棲息環境

紅背䶄為典型林棲鼠種,棲息於雲杉林、混交林、沿河林、台地森林、坡地林緣及森林草原中,在楊樺林與闊葉疏林的跡地上也有棲息,甚至榛叢、柳叢及農田中也可見到它們。 [3] 

紅背䶄生活習性

紅背䶄夜間活動頻繁,偶有白晝活動的,但次數較少,不冬眠,常年活動。 [4]  [3] 
紅背䶄常居於枯枝落葉層中,洞穴常建在樹根下或倒木旁,以腐朽的樹根洞作為洞道,洞穴很簡單,僅有窩巢,其巢內墊有乾草、樹葉等。冬季,雪面上有洞口,雪層中有交織的洞道。由於雪被下的温度比空氣温度高10-20℃,因此冬季常在雪被下活動。 [4]  [3] 
紅背䶄以植物為食。食性季節變化較大,春末夏初主要食植物的綠色部分,亦食植物的花及漿果,秋季喜食各種植物的種子,如紅松、榛子和椴樹的種子。在冬春季主要以枯乾的植物葉和幼樹韌皮為食。紅背䶄不但啃食樹皮,而且常常見它抱着莖葉由一端向另一端啃吃,並有將種子等食物搬入洞中習慣。 [3]  [4] 
紅背䶄的天敵與棕背䶄相似,主要有白鼬伶鼬、雪鴞、長耳鴞烏林鴞猛鴞等。 [3] 

紅背䶄分佈範圍

分佈於加拿大、中國、芬蘭、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挪威、俄羅斯、瑞典、美國。 [1] 
在中國分佈於東北、內蒙古和新疆。 [4] 

紅背䶄繁殖方式

紅背䶄繁殖期有年際差異,通常在4-9月,有的年份8月中旬就不見孕鼠,繁殖高峯期6-7月,每年產仔2-3窩,每胎4-9只,平均5-6只。壽命約1年半左右。 [3]  [4] 

紅背䶄亞種分化

1
紅背䶄阿拉斯亞種
Myodes rutilus albiventer
Hall and Gilmore, 1932
2
Myodes rutilus amurensis
Schrenck, 1859
3
紅背䶄貝加爾亞種
Myodes rutilus baikalensis
Ognev, 1923
4
紅背䶄加拿大亞種
Myodes rutilus dawsoni
Merrian, 1888
5
紅背䶄冰川灣亞種
Myodes rutilus glacialis
Orr, 1945
6
紅背䶄霍金斯亞種
Myodes rutilus insularis
Heller, 1910
7
紅背䶄堪察加亞種
Myodes rutilus jochelsoni
J, Allen, 1903
8
紅背䶄哈薩克亞種
Myodes rutilus latigriseus
Argyropulo et Afanasiev, 1939
9
紅背䶄雅庫特亞種
Myodes rutilus lenaensis
Koljushev, 1936
10
紅背䶄奧爾卡亞種
Myodes rutilus orca
Merriam, 1900
11
紅背䶄蒙古亞種
Myodes rutilus russatus
Radde, 1862
12
Myodes rutilus rutilus
Pallas, 1779
13
紅背䶄烏拉爾亞種
Myodes rutilus uralensis
Vinogradov, 1933
14
紅背䶄哈坦加亞種
Myodes rutilus vinogradovi
Naumov, 1933
15
紅背䶄佩里亞種
Myodes rutilus washburni
Hanson, 1949
16
紅背䶄佛得角亞種
Myodes rutilus watsoni
Orr, 1945
(資料來源: [5] 

紅背䶄保護現狀

紅背䶄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1] 

紅背䶄種羣現狀

種羣分佈不零散。該種在歐洲北部地區範圍內,種羣數量每4-5年發生週期性波動,但長期是趨於穩定的。歐洲南部的一些地區(如芬蘭中部),該種數量可能呈下降趨勢。在北美,種羣密度大約穩定在60只/公頃。紅背䶄總體種羣數量發展趨勢未知。 [1] 
在中國,該鼠數量變動具有一定的週期性,每3-4年有一個數量高峯,高峯期的出現與紅松結實豐收週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食物豐欠的週期變化影響該鼠的數量。 [4] 
參考資料
  • 1.    Myodes rutilus  .The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16-04-16]
  • 2.    羅澤珣 陳衞 高武等編著.中國動物志 獸綱 第六卷 齧齒目 (下冊) 倉鼠科:科學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第336-340頁
  • 3.    《中國呼倫貝爾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編委會(編).中國呼倫貝爾草原有害生物防治: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12月:第77-78頁
  • 4.    汪誠信主編、劉起勇、姜志寬、袁光明副主編.有害生物治理: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305頁
  • 5.    Northern Red-backed Vole  .planet-mammiferes[引用日期2016-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