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棄貓

(村上春樹創作的隨筆)

鎖定
《棄貓》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創作的隨筆,於2019年5月發表在文學刊物《文藝春秋》上。
《棄貓》冷靜地表現了村上春樹父親村上千秋的整個人生。村上春樹把自己與父親漫長的隔閡、決裂與和解轉換為看得見的文字,毫不避諱地展示出來。書中也有真實的歷史,思考個體與集體間的對立,找尋單個人生與世界歷史間的關聯。同時,這本書也講述了村上春樹生命中與貓相關的重要回憶 [3] 
作品名稱
棄貓
外文名
貓を棄てる 父親について語るとき
作品別名
當我談起父親時
作    者
村上春樹
創作年代
2019
作品出處
文藝春秋
文學體裁
隨筆
正文字數
1.8 萬字

棄貓內容簡介

村上春樹的父親村上千秋是侵華老兵。對於父親這段侵略歷史,村上春樹心裏一直存有芥蒂,甚至在長達20年的時間與父親不見面,如同絕交一般。直到最終,在村上千秋最後的日子裏,父子倆之間的關係才稍稍緩和。父親去世10週年後,村上春樹有一次想到小時候和父親一起去海邊扔貓的事情,就沿着這件小事,自然而順暢地把心裏的這些東西寫了出來,簡單介紹了父親的童年、繼而順利引出父親從軍的中年。作品筆墨着重的部分也是戰爭或者説是父親的從軍經歷 [4] 

棄貓創作背景

《棄貓》的篇幅較為簡短,村上春樹考慮很久該讓它以何種形式出版。最後決定為它配上插畫,單獨出成一冊。
村上春樹的父親村上千秋曾參加過日本侵華戰爭。父親的這段參戰往事以及之後父親帶來的教育壓力,給成長中的村上春樹帶來心理創傷,他逐漸與父親產生隔膜,最終父子難以和解,斷絕聯繫二十餘年。及至父親因病去世後,村上春樹開始回憶這些往事,鼓起勇氣去調查父親的參戰細節。父親去世十餘年後,村上春樹開始直面父親波瀾而又沉靜的生命,袒露了父子之間巨大沉默背後的緣由,創作了《棄貓》。書名叫“棄貓”,指的既是父親的成長經歷,也是村上春樹自己的童年記憶。村上春樹認為創作《棄貓》是他作為一個寫作之人的職責 [1] 
日本政府和右翼分子一直在否認日本侵華戰爭,甚至篡改歷史。村上春樹決定重現歷史,警示後人。村上春樹創作《棄貓》的時候已經是古稀之年。他想的是,不趁現在把這部作品寫出來就很不妙了。他實際上不是很想寫他家裏人的事情,但《棄貓》屬於不得不寫的東西,所以他拼了命把它寫了出來 [2] 
《棄貓》刊登於日本文學刊物《文藝春秋》上 《棄貓》刊登於日本文學刊物《文藝春秋》上

棄貓人物介紹

日本侵華老兵。生於1917年,是一家寺院主持的次子。日本寺院有點像家族的事業,而村上千秋是其父六個兒子中看起來性格最適合的繼承人。自記事起,村上春樹每天都能看到父親在早飯前專注為死在戰爭中的人們誦經,做早課 [5]  小的時候,曾經被送到外地的某座寺院裏當小和尚,也有送給人家當養子的意思,雖然後來又被父母接了回來,但是這種曾經被“拋棄”的經歷,在村上千秋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傷痕。與其村上千秋父親的豪爽奔放相比,村上千秋有些過於敏感,年輕時是個温文爾雅、秉持着佛教信仰的普通日本青年,一生都對俳句情有獨鍾 [3] 
長大後在京都大學求學,對俳句頗有造詣。後來因日本國情原因參加侵華戰爭,戰爭期間曾處死一箇中國俘虜 [4]  。亂世之中,村上千秋依靠俳句找尋精神寄託,這也許是他當時唯一的避難所,在戰爭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他依然堅持吟詠俳句 [5] 退伍後成為日語教師 [2]  他喜愛學問,把學習當成生存的意義,所以對於村上春樹不甚勤勉的學習態度,甚為不滿,覺得兒子辜負了自己的期待 [3]  因侵華往事使得他與兒子村上春樹產生隔膜,最終難以和解,斷絕聯繫二十餘年 [2] 
  • 我(村上春樹)
日本作家。幼年時應試教育壓力在他心中留下很大陰影,會夢到考試不及格。他無法滿足父親的期待,一直覺得壓抑,也讓他不斷地苛求自己,無法坦然地接納自己 [3] 
因父親參加侵華戰爭使得父子間斷絕聯繫二十餘年。害怕把殺戮的基因傳遞到下一代,所以他和妻子決定不生育子女 [4]  在父親生前,他不願直接向父親問從軍的事情,父親也不願向他提起,兩個人就這樣相互沉默着,直到父親撒手人寰。足有五年時間,他還是很牴觸去調查父親年輕時的經歷。因為他擔心自己父親是否參加南京大屠殺,所以一直不敢去調查當時的記錄。但最終他還是下定決心去調查之後,確認父親入伍沒有參加南京大屠殺,懸着的心才放下來 [4] 
  • 貓(作品開端的那隻貓)
母狸花貓。由於村上夫婦擔心日後照顧不了其肚中的孩子,於是決定將其丟棄(在那個年代,丟棄一隻貓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會被人指指點點)。而就當村上父子丟棄母貓後回到家中時,卻發現剛剛丟掉的貓正在門口親切地迎接二人。父子二人很是驚訝與疑惑,卻還是帶着感嘆與無奈接受了這隻母貓,並一直養了下去。村上春樹養過很多隻貓,在時間的維度上,這隻母貓只是他生命中的匆匆過客,但正因其與戰爭和父親的微妙聯繫,使其給村上春樹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3] 

棄貓作品鑑賞

棄貓主題思想

《棄貓》是一部村上春樹回憶家族往事和個人成長經歷的散文。説這本書與中國讀者的距離近,近在其寫及這場令中國大地生靈塗炭的戰爭上;説本書和中國讀者的距離遠,遠在村上春樹是以一個日本人的角度,闡述了集體記憶對一個家庭、一個個體記憶的影響上 [1]  。閲讀《棄貓》,可以從兩個維度或者説兩種“衝突”入手理解:其一是村上千秋身份的衝突,作為一個本應繼承父業成為寺廟住持的準僧侶,他三次應徵入伍——僧侶與士兵,如此反差甚至是對立的角色在一個人身上反覆調適。第二是父子間的衝突,村上春樹成年後一度與父親疏離冷淡,其中有代際差異的原因但又不僅如此。在《棄貓》中,這兩個維度交相呼應,並不彼此獨立。村上千秋所受到的戰爭創傷,除了作為人的個體層面的複雜感受之外,僧侶教育的學習或許也讓他的內在的複雜性又加深了一層。僧侶和士兵兩個身份的巨大反差,他在當時是如何調適的,或許無人知曉,但俳句多少給了他一些安慰。
作品中許多關於父親的想法,村上春樹都是以猜測的心態去書寫的。如他在書中所説,在三十歲以小説家出道時,他與父親的關係已很冷淡。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他依然覺得自己一直都是讓父親失望的,是辜負了他的期待的。隨着年齡漸長,父子二人的摩擦也逐漸升級。村上春樹並沒有列舉具體的事例,只是説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讓他們的關係變得更加扭曲。他將原因歸為二人個性中相當倔強的部分,幾乎不能直截了當地講明自己的想法。最後,父子二人近乎決裂,有二十多年沒有見面。
故事有個看似不錯的結尾——父親去世前,他們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和解。在病房裏,他們進行了一場極為短暫的對話。村上春樹沒有寫出對話的內容。但是,裂痕持續二十幾年,即便在父親臨終前各自釋懷,肯定還是有缺憾的。那些本可以肩並肩、面對面共度的時光,就這樣溜走了,而父親這位至親在那些年的生命圖譜中卻幾近空白。村上春樹不是一個會輕易表露情感和情緒的人,他依舊只是在書中淡淡地説,自己和父親成長的年代和環境都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對世界的看法也不同。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講出這些過往,對村上春樹來説並非易事。
《棄貓》的開篇與結尾處,有兩個村上春樹與父親共同經歷過的和貓有關的故事。書中以孩童時代的村上與父親騎車去海邊丟棄一隻母貓的故事為開篇,神奇的是,當這對父子回到家中,母貓已經提前找回家並跑來迎接他們了。這讓父子倆都鬆了口氣,也就順理成章地繼續撫養它。在書的結尾處,是關於另一隻小貓短暫的故事。小貓上了樹,卻沒有辦法下來。求救聲發出後,年幼的村上春樹叫來了父親,但父親也無計可施。第二日已經不再能聽見小貓的呼救聲,不知道它是後來自己找到了辦法,還是耗盡力氣衰弱而亡。在這裏,村上春樹依舊是用揣測的方式,覺得那隻被遺棄又迴歸的母貓讓父親想到了兒時自己被短暫送養的經歷,而這樣的經歷會成為看不見的傷痕,糾纏人一輩子 [5] 
從一起去海邊丟棄一隻貓開始,村上春樹談起了他的父親。對父親生平娓娓道來的文字,與其説是他對童年的回憶和對父親的紀念,不如説是他對自己潛意識根源的追溯和袒露。這個過程,就像親手對自己進行緩慢、冷靜、細緻的解剖,而在精神上對自己進行解剖,是無法麻醉的,其中的殘酷和痛苦,可想而知。用村上春樹自己的話來説,他是“拼了命”的。此外,村上春樹還要承受日本右翼勢力的打擊,其直面戰爭之惡的勇氣,和他以傳承歷史真相為己任的信念,令人欽佩。而他作為一個普通人,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兒子,與自己父親的衝突與和解,這個過程,更能引起一個普通讀者的共鳴
村上千秋與被丟棄的貓有着相同的命運。其幼時家庭貧困,為了少一張吃飯的嘴,便將村上千秋送入奈良的某座寺院中,雖然沒過多久就因不適應新環境而回到了家中,但這件事卻在其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傷疤。當他看到那隻被丟棄的貓安然無恙地出現在家中時,不知道其是不是回想起了這段記憶,才會感到如釋重負。多年後,年過七旬的村上,或許是在想到了那隻棄貓的時候,才會選擇與心中的父親和解的。“棄貓”,放棄的不一定只是一隻貓。這隻“貓”代表着那些當初我們無法承受、被迫捨棄的事物。它會在我們心中留下痕跡,終將成為塑造“我之為我”的一部分 [3] 
《棄貓》一書有很強的留白意味。一方面村上春樹很多兒時記憶本就模糊,另一方面來自父親的直接表述也很有限,更重要的是,作家本人並無意點破一切的隱喻,這種引申和思考或許也是讀者閲讀時的一種美好體驗。關於貓的隱喻,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除了上述兩種“衝突”外,還有一點“衝突”更大也更核心,就是如何看待時代洪流中的集體與個體的關係。我們每個人都被歷史包裹着前進,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卻也在這樣的身不由己中,產生出自己的歷史與故事。和集體敍事相比,個體並非微不足道,雖然大多數個體記憶可能隨着時間推移被遺忘,但也正是這一個個個體,才造就了時代記憶 [5] 

棄貓藝術特色

村上春樹的作品以往的作品清秀綺麗的感覺,文字中帶有亞洲人特有的靦腆,將文字簡潔到極致,卻用甚至可以説略帶“絮叨”的、很“日本”的敍述方式描繪着天馬行空的故事。然而《棄貓》和他以往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一樣——簡短、真誠、引人深思,更像是村上春樹寫給自己的日記。整篇文字充滿了日式的“淡泊”的描述,作品簡短卻有着非同一般的厚重,字裏行間透露出的真誠與樸實讓人看過之後久久不能忘懷。
《棄貓》用村上春樹慣用的簡潔文字描述了許多記憶中畫面的碎片構成的小故事。結合了對父親所在生活年代的現實考證,以及自己成熟後對年幼時所經歷的反思,勾勒出了在那個特定的戰爭時期倖存下來的普通人所擁有的沉重的人生軌跡 [3] 拋開隱喻,也不以虛構的方式賦予登場人物或好或壞的結局,他只是坦白地書寫父親的罪責和自我的傷痛 [2] 

棄貓作者簡介

村上春樹,1949年生於日本京都。憑處女作《且聽風吟》獲得羣像新人文學獎,由此出道。後續著作不斷,涵蓋長篇小説、短篇小説、紀實文學、隨筆等多個類型。代表作有長篇愛情小説《挪威的森林》、深度紀實的《地下》、被譽為“新千年日本文學的里程碑”的《1Q84》、談及戰爭反思的《刺殺騎士團長》等。
村上春樹的作品以簡明的文風與豐富的可解讀性為特徵,曾獲得谷崎潤一郎獎、每日出版文化獎、卡夫卡獎耶路撒冷文學獎等世界範圍內的諸多獎項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