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思祖

鎖定
梅思祖(?—1382年),歸德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人,明朝開國功臣、汝南侯。
梅思祖起初為元朝義軍元帥,先後叛投劉福通、張士誠,於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投靠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隨軍北伐元朝,屢立戰功,此後隨傅友德征伐明夏,隨馮勝攻打甘肅。洪武十五年(1382年),隨傅友德征伐雲南,同年去世。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坐胡惟庸黨,全家被殺。
本    名
梅思祖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歸德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
逝世日期
1382年
主要成就
南平明夏、雲南
爵    位
汝南侯

梅思祖人物生平

梅思祖幾歸幾叛

梅思祖最初是元朝的義兵元帥,後來投靠了紅巾軍領袖劉福通,王保保將他的父親剁成肉醬。不久,梅思祖又背叛劉福通,歸附了張士誠,被委任為中書左丞,鎮守淮安。 [1]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徐達兵臨城下,梅思祖獻上泗州迎降,張士誠於是殺死了他的幾位兄弟。 [2]  梅思祖被押送到建康,朱元璋説:“你們現在來投靠我,一點都沒有對舊主(張士誠)的想法嗎?”梅思祖答道:“如今天下大亂,我等自當跟隨豪傑,主上(朱元璋)猶如出現在昏暗天空中的一輪明日,我們怎麼敢造反呢?”朱元璋説:“你確實瞭解我啊。“遂升梅思祖為大都督府副使。八月,隨大軍征伐張士誠,征討浙西。十月,攻克升山水寨,降服吳將呂珍。十一月,攻克湖州,包圍平江,皆立戰功。 [3-5] 

梅思祖從徵天下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攻克平江,平定張士誠政權,升任浙江行省右丞、階資善大夫。 [5]  [6]  十月,隨大將軍徐達北伐元朝,攻克山東、祁州等地。 [7]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先後隨軍攻克汴梁、洛陽、陝州、潼關。回師巡行河北,兵至衞輝,元朝守將平章龍二棄城逃向彰德,梅思祖派兵追殺,龍二又丟下彰德逃跑,於是攻佔彰德,並派兵鎮守。 [7]  接着平定了北平尚未攻下的州郡。 [8] 
洪武二年(1369年),隨軍平定山西、河北、陝西,隨軍攻克奉元、鳳翔、平涼、鞏昌四郡。八月,率領部隊攻克邠州,俘獲元朝參政毛貴等三十人,送與徐達,皆被斬。十二月,中原平定,被賜予白金十斤、文幣十五襲。 [8-9]  [10]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隨大軍在定西擊敗王保保,回師秦州,又隨軍攻破略陽,佔領沔州、興元。 [8]  十一月,隨大軍回師,朱元璋論功封為汝南侯、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食祿九百石,允世襲。 [11-12] 
洪武四年(1371年),隨傅友德南征明夏,梅思祖率兵到重慶,遂攻克。 [13-14] 
洪武五年(1372年),隨馮勝征討甘肅,奉命巡視山、陝、遼東城池。 [14] 
洪武七年(1374年),奉命前往北平處理事務、練兵,處理完後回南京。 [15] 
洪武十年(1377年),奉命前往濟南、青州檢閲兵馬。 [16] 
洪武十一年(1378年)九月,因為和陸仲亨受朱元璋徵召卻沒有按期到達被停一年俸祿。 [17] 
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水盡源、通塔平、散毛諸洞的首領造反,梅思祖奉命擔任徵南副將軍,隨江夏侯周德興領軍前往平定。 [14] 

梅思祖晚年善終

洪武十五年(1382年),隨傅友德平定雲南,設置貴州都司,梅思祖擔任都指揮使。二月,設置雲南布政使司,改任布政使司事,和平章潘元明鎮守雲南。 [18-19]  梅思祖善於安撫百姓,雲南百姓都安居樂業。同年十月去世,賜葬於鐘山之北。 [20] 

梅思祖人物成就

梅思祖投靠朱元璋以來,參與了平定張士誠,北伐元朝,南征明夏的戰役,為明王朝的建立和疆域的統一作出了貢獻。洪武十四年(1381年),率軍平定少數民族造反。洪武十五年(1382年),隨傅友德平定雲南後留守,安撫百姓有功,為明王朝初期邊疆的穩定作出了貢獻。 [21] 

梅思祖人物評價

明史》:諸將當草昧之際,上觀天命,委心明主,戰勝攻取,克建殊勳,皆一時之智勇也。及海內寧謐,乃名隸黨籍,或追論,或身坐,鮮有能自全者。圭裳之錫固足酬功,而礪帶之盟不克再世,亦可慨矣夫。 [21] 
明太祖實錄》:思祖善撫輯,民夷安之至。
朱睦㮮:馬援有言:匪獨君擇臣,臣亦擇君。當元季,四海鼎沸,豪傑並起,汝南乃能鑑機審勢,率眾來歸,非凡夫淺人所可窺測也。卒從諸將建封侯之業,安反側之夷,芳垂竹帛,慶延支庶。智矣哉,智矣哉!(《國朝獻徵錄》) [24] 

梅思祖親屬成員

  • :梅義,遼東都指揮使,坐胡惟庸案被殺全家。 [22] 
  • 從子梅殷,駙馬都尉。 [22] 

梅思祖人物軼事

明太祖大封功臣時,認為有七個人在天下形勢未明時沒有采取觀望態度而主動歸附,因此將七人都封為侯爵。這七個人是韓政、曹良臣、楊璟陸聚梅思祖黃彬胡美 [23] 

梅思祖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 [21] 
《國朝獻徵錄》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梅思祖,夏邑人。初為元義兵元帥,叛從劉福通。擴廓醢其父。尋棄福通,歸張士誠,為中書左丞,守淮安。
  • 2.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徐達兵至,迎降,並獻四州。士誠殺其兄弟數人。
  • 3.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太祖擢思祖大都督府副使。從大軍伐吳,克升山水寨。下湖州,圍平江,皆有功。
  • 4.    《明太祖實錄》:淮安降將梅思祖等至建康上諭之曰汝等多故趙均用部曲往往皆授重名繼歸張氏復食其祿今來歸我寧無舊主之思乎思祖等對曰草昧之際誠欲擇豪傑以自附今幸去彼而從主上猶出昏暗睹天日豈敢有反覆耶上曰汝豈真知我之可附哉思祖等曰臣觀 主上豁達大度英明果斷推赤心以任人輟衣食以賞士令行禁止真命世之主臣等誠得所歸上曰爾等既無貳心當戮力建功以保富貴思祖等頓首謝。
  • 5.    《國朝獻徵錄》:十月攻升山水寨克之降偽吳將呂珍得兵數萬十一月下湖州進圍蘇州吳元年九月城破士誠被執師還特降褒諭擢浙江行中書省右丞階資善大夫。
  • 6.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吳平,遷浙江行省右丞。
  • 7.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從大將軍伐中原,克山東,取汴、洛,破陝州,下潼關。旋師徇河北,至衞輝。元平章龍二棄城走彰德,師從之。龍二復出走,遂降其城,守之。
  • 8.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略定北平未下州郡。從大軍平晉、冀,復從平陝西。別將克邠州,獲元參政毛貴等三十人。從大將軍破擴廓於定西。還自秦州,破略陽,入沔州,取興元。
  • 9.    《明太祖實錄》:右丞梅思祖獲叛將故元參政毛貴等三十人於邠州送大將軍斬之。
  • 10.    《國朝獻徵錄》:二年晉冀悉平復從徵陝西取奉元鳳翔平涼鞏昌四郡八月於邠州獲故元參政毛貴等三十人送大將軍斬之十二月中原平賜思祖白金十斤文幣十五襲。
  • 11.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洪武三年,論功封汝南侯,食祿九百石,予世券。
  • 12.    《明太祖實錄》:行中書省右丞梅思祖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封汝南侯食祿九百石。
  • 13.    《明太祖實錄》:汝南侯梅思祖率兵至重慶而城已下以跋涉之勞賞彩叚五表裏。
  • 14.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四年伐蜀。五年徵甘肅。還命巡視山、陝、遼東城池。十四年,四川水盡源、通塔平、散毛諸洞長官作亂,命思祖為徵南副將雲南軍,與江夏侯周德興帥兵討平之。
  • 15.    《明太祖實錄》:上遣使齎敕諭大將軍徐達左副將軍李文忠右副將軍馮勝以所統將士分佈北平山西屯駐其六安侯王志南雄侯趙庸就留山西營陽侯楊璟汝南侯梅思祖往北平仍以各都督府官及指揮千百户令其統領應有軍務措置得宜然後大將軍與各公侯回京。
  • 16.    《明太祖實錄》:壬午命汝南侯梅思祖往濟南青州簡閲兵馬。
  • 17.    《明太祖實錄》:吉安侯陸仲亨汝南侯梅思祖赴召違期法司劾之上命收仲亨公田停思祖歲俸。
  • 18.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十五年復與傅友德平雲南,置貴州都司,以思祖署都指揮使。尋署雲南布政司事,與平章潘元明同守雲南。思祖善撫輯,遠人安之。
  • 19.    《明太祖實錄》:乙卯置雲南布政使司改中慶路為雲南府命汝南侯梅思祖平章潘原明署布政使司事。
  • 20.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思祖善撫輯,遠人安之。是年卒,賜葬鐘山之陰。
  • 21.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2-25]
  • 22.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子義,遼東都指揮使。二十三年追坐思祖胡惟庸黨,滅其家。思祖從子殷,為駙馬都尉,別有傳。
  • 23.    《明史·胡美傳》:太祖榜列勳臣,謂持兵兩雄間,可觀望而不觀望來歸者七人。七人者,韓政、曹良臣、楊璟、陸聚、梅思祖、黃彬及美,皆封侯。
  • 24.    焦太史編輯國朝獻徵錄卷之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4-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