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桐城八景

鎖定
“八景”之説源於宋代,據沈括(《夢溪筆談》十七書畫)載:度支員外郎宋迪是高手,最善畫平遠山水畫,其得意的山水畫作品有八幅,謂之“八景”。此後,騷人墨客紛紛仿效宋迪的八景風風雅。首開“八景”之風的是京都御用文人們,如京都最負勝名之地列為八景。此後,全國各地亦紛紛仿效,除地名不同之外,其內容基本上是大同小異。老桐城(含樅陽)當時也將本地風景優勝之地列成八景,位於安徽省桐城市樅陽縣境內。關於“八景之説”有:桐梓晴嵐,練潭秋月、投子曉鍾、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樅江夜雨、竹湖落雁、荻埠歸帆。
中文名
桐城八景
位    置
安徽省桐城市樅陽縣境內 [1] 
類    型
山間風景
投用時間
明朝弘治三年

桐城八景發展歷史

桐城八景 桐城八景
始見於明朝弘治三年(1490),由當時桐城知縣陳勉主修、儒學訓導許浩篡修的桐城縣首部《桐城縣誌》。主要是:桐梓晴嵐、練潭秋月、投子曉鍾、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樅江夜雨、竹湖落雁、荻埠歸帆等。解放初,桐城、樅陽分治,正是人間公道,秋色平分,所在桐城境內為桐梓晴嵐、練潭秋月、投子曉鍾、孔城暮雪等景;所在樅陽境內為荻埠歸帆、浮山夕照、樅江夜雨、竹湖落雁等景。由是地以景傳,引人入勝,觀光欣賞,遊客題留,風流千古。現特選存明清文人先後為“桐城八景”進行分景命題——題詠,因之景物愈顯優美,自然更富形象,意境益賦温馨,山水越發鍾靈。並見各呈風采,相互媲美,繪聲繪色,頻添神韻,充分賦予妙境的詩情畫意,讓後之遊者玩味無窮,領悟其自然風貌和幽雅。

桐城八景主要景點

桐城八景
【桐梓晴嵐】【練潭秋月】【投子曉鍾】【孔城暮雪】
【浮山夕照】 【樅江夜雨】 【竹湖落雁】 【荻埠歸帆】

桐城八景桐梓晴嵐

桐城八景
桐城八景(5張)
桐梓山位於孔城鎮東部,山多桐樹和梓樹,喬木蔭濃,山滋樹潤,鬱鬱葱葱,蒼巖碧澗,流水鳴禽。每當雨過天晴,青碧浮升,雲蒸霞蔚,景象萬千。因名“桐梓晴嵐”。
桐梓晴嵐
明·許浩
喬林碧澗景惟嘉,山氣溟濛若翠華。
簾卷香風久徹處,誰知清興在詩家?
清·張驊
誰將雙樹作山名?最愛山光日日晴。
爽氣初升林際碧,夕陽猶在望中清。
樵歌遠間田歌出,潭影常澄嵐影明。
自笑風塵無好景,奚囊收拾足浮生。

桐城八景練潭秋月

練潭位於菜子湖西畔,河灣有一巨石,奇偉崢嶸,形如卧龍昂首,名龍頭石,因突入河心,由是河水回漩激盪,形成深潭,澄淨如練。每當秋月在天,夜空如洗,水光月色,銀海浮華。因名“練潭秋月”。
練潭秋月
明·許浩
冰輪秋浸碧潭寒,水府人間好共看。
練潭秋月 練潭秋月
猶似驪珠見波底,料應驚起老龍蟠。
清·張驊
一輪無際不堪賞,況是平湖露白時。
易得清光涵野墅,難移幽興到皋比。
砧聲斷續風來靜,帆影參差客睡遲。
莫道武昌秋色好,疏狂還與此中宜。

桐城八景投子曉鍾

投子山位於桐城北郊三里許,三國吳將魯肅於硤石(今桐城小關)一帶率兵抗曹失敗後,遂將其子投送山寺為僧以避禍,後乃寺因人傳而名投子寺,山因寺傳而名投子山。林木參天,佛殿崔嵬,香煙繚繞,曉鍾悠揚。因名“投子曉鍾”。
投子曉鍾
明·許浩
上方樓閣勢岧嶢,頻把金鐘雲外敲。
投子曉鍾 投子曉鍾
隱隱數聲天地晚,月明風細鶴歸巢。
清·張驊
欲覺何曾聞曉鍾,當年盛事愧難重。
可憐鹿苑封荒草,不見蜂台傍老松。
訪古久無鳧氏跡,搜奇惟有趙州蹤。
清齋露盡蛩吟寂,惆悵花宮第一峯。

桐城八景孔城暮雪

孔城河匯合諸山之水注入白兔湖和菜子湖,岸闊潮平,流沙沉積,形成灘頭湧起,如鋪如疊,光澤透明。每當暮色蒼茫,夕陽返照,晶晶反射,潔白如雪。因名“孔城暮雪”。
孔城暮雪
明·許浩
朔風吹雪遍天涯,凍壓江梅幾樹花。
孔城暮雪 孔城暮雪
野老預歡豐稔兆,更添冰水煮新茶。
清·張驊
一望空濛遠近連,家家墐户亂吹煙。
長堤柳落寒鴉集,古寺梅香老衲眠。
凍合溪流迷野渡,風清客舍冷孤氈。
村醪盡醉難為夜,高卧袁安許獨賢。

桐城八景浮山夕照

浮山張公巖,宋朝進士任江西路轉運判官張同之,和州人,因遊浮山,愛不忍去,遂棄官學道於辟穀巖,相傳闢欲仙去,因稱張公巖。張公依巖築樓名夕陽樓,樓後有井,容水六擔,久旱不涸,汲之旋滿。每當夕陽西下,經摺射入井,泉水浮動,紅光搖曳,出現日照光環奇觀。因名“浮山夕照”。
浮山夕照
明·許浩
浮山景跡寫難窮,翠壁丹崖幾萬重。
浮山夕照 浮山夕照
惟有夕陽留返照,喬林掩映彩霞紅。
清·張驊
煙生石上煙凝碧,日落峯頭日影黃。
返照入林山倒沒,餘輝映水塔生光。
人驅古道牛羊下,風送歸巢鳥雀忙。
共識夕陽無限好,揮戈爭得駐西崗。

桐城八景樅江夜雨

現名“樅川夜雨”:樅陽鎮歷為商賈雲集之地,揚帆繫纜,車馬往來。沿岸荻影投灘,蘆花飛雪。每當夏秋之夜,蘆葉紛披,隨風送響,或瑟瑟如小雨淅瀝,或蕭蕭如大雨驟至,若倚篷窗靜聽,尤覺微妙。因名“樅川夜雨”。
樅川夜雨
明·許浩
樅江夜雨勢如傾,拂柳滋花盡有情。
樅江夜雨 樅江夜雨
幾個漁翁趁新水,江頭無數棹歌聲。
清·張驊
風起湖波催暮景,雲來山谷暗人家。
飄零幾度蛟台屐,寂歷今宵夜雨槎。
蘆葉有聲和漏水,松枝堪愛惜陰嘉。
慚餘獨酌官如客,落日瀟瀟水一涯。

桐城八景竹湖落雁

竹子湖位於拔茅山之東北,蘆荻掩映,湖草豐盈,每當秋末涼風,羣雁南飛,悠然而下,棲息於此。一日湖灘亂石疊起,形如立錐,秋水落淺,有似羣雁紛紛落地之狀。因名“竹湖落雁”。山上建有觀雁亭,為晉朝樅陽縣令陶侃來此觀雁之所。
竹湖落饜
明·許浩
大地西風振荻蘆,雁銜秋色下平湖。
竹湖落雁 竹湖落雁
眼前盡是瀟湘景,誰為揮毫入畫圖?
清·張驊
悵望湖天旅雁過,蒲荒秋水意如何?
聲從向晚添寒淚,影帶斜陽動碧波。
月色有情沙更白,蘆花無恙夜常和。
只疑落後書偏少,不似凌空字尚多。

桐城八景荻埠歸帆

老洲頭往日洲頭突出大江,後因洲土隨江水流失形成半島,沿岸蘆葦密集,擋風避雨,天然屏障,為來往歸舟良港。每當晚霞燦爛,由對江南岸大通溯江而上的歸帆,先後接踵,近如錦帆片片,遠似素影翩翩,目不暇接,蔚然壯觀。因名“荻埠歸帆”。
荻埠歸帆
明·許浩
肅肅金風漾碧流,錦帆片片白雲秋。
荻埠歸帆 荻埠歸帆
晚來繫纜知何處?只在蘆花淺埠頭。
清·張驊
溪雲暗淡夕陽收,細草寒江奈石尤。
滾滾浪花隨返棹,蕭蕭蘆葉響孤舟。
浮鷗不動汀煙冷,漁火相將樹影留。
望到水鄉思更切,不堪薄宦又經秋。

桐城八景總結

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基於呵護、弘揚和傳播。“桐城八景”相傳已久。明弘治間,曾任縣儒學訓導許浩,浙江餘姚人。篡修縣誌乃一方之志,務實求全,記其始末。秉承“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和“厚德載物”的精誠,記載了“桐城八景”,並一一詠以七絕厚重之,鄉土文化彌足珍貴。倏忽數百年,其間必有名世者。清代文人張驊關注於此,進而以七律一一題詠,相得益彰。於是志者呼於前,識者應於後,為不忍其淡化而泯滅,並昭示於後人。遂使自然和諧,風物和諧,天從人願,天與人歸,盡情享受和諧社會的幸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