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桃源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留格莊鎮下轄村)

鎖定
桃源村,山東省煙台市海陽留格莊鎮下轄村,2002年,全村有485户,1382人。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隋姓從方里村遷來建村。因建村處多桃林,環境幽靜,景色如同“桃花源”,故命名桃源村。後有于姓等自外地遷到本村西南山溝定居。
中文名
桃源村
隸    屬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留格莊鎮
面    積
6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1382人

桃源村地理位置

桃源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26′,北緯36°46′,東與乳山口相鄰,西與環岱庵村相交,北依橫山,南臨黃海。原隸屬大辛家鎮,2000年12月隨大辛家鎮與留格莊鎮合併,改隸留格莊鎮。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1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地瓜小麥玉米、花生等。村民收入主要來自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有隋、於、高、姜、王、張、薛等7姓,均為漢族。其中隋姓人口較多,佔總人口的97%以上。

桃源村歷史沿革

村莊建設於建國前,村民住的是破爛不堪的小草房。1983年以來,村統一規劃新房區,住房建設整齊化,街道建設規範化,村民的小草房變成了新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着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投資10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1年,投資12萬元,建大口井,家家户户吃上自來水。1991年,投資6萬元,安裝上閉路電視。2000年,一次安裝上程控電話290部,成為全鎮電話普及村。

桃源村社會事業

1942年,成立桃源小學,在校學生30餘人。1970-1977年,大隊投資5萬餘元,新建校舍37間,師生搬進了新校舍,多時有7個班,在校學生達270餘人。教學設施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到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5人。村民中有16人獲技術員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半年糠菜半年糧,有不少村民背井離鄉,討荒要飯。
建國後,村民生活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95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48公斤。2000年,人均存款2500元。2002年,全村有汽車4部,手扶拖拉機94輛,三輪車4輛,摩拖車186輛,電話362部,彩電354台,洗衣機341台。2017年考上研究生985高校的達五人至多,本科達20多人,大專達20多人。

桃源村組織建設

1942年3月6日,隋永灼經沈太興、隋成德介紹,在桃源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月,建立了黨小組,隋永灼任組長。5月,成立了黨支部,隋永灼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領導村民進行了減租減息、反特、反惡霸鬥爭,發動村民參軍參戰,成立互助組等。1949年11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6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72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隋永灼、隋良萱、隋永火旦、隋漢清、隋京城、隋根昌、隋宣清、隋桂範。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複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隋洪清、隋永火旦、隋同昌、隋根昌、隋永高、隋玉湖、隋宣清。1999年4月8日,隋宣清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