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桃李滿天下

(漢語俗語)

鎖定
桃李滿天下(拼音:táolǐ mǎn tiānxià)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韓詩外傳》。 [1] 
“桃李滿天下”比喻推薦的人才或培養的學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比喻培養的人才或學生)。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定語;含褒義。也説“桃李遍天下”。 [2-3] 
中文名
桃李滿天下
拼    音
táolǐ mǎn tiānxià
近義詞
桃李滿園、高足遍天下等
反義詞
臭名昭著
成語出處
《韓詩外傳》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

桃李滿天下成語出處

“桃李”一詞,最早見於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採其葉,秋得其刺焉。”由此,後世遂有“桃李滿天下”這一俗語。“桃李滿天下”一詞最早見於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詩:“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1] 

桃李滿天下成語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子質是個非常有學問的人,經他指教的學生中,有好多人都在朝廷中得到了提拔。後來因為子質得罪了魏文侯,所以他不得不逃離魏國去了北方。
在路經山東時,子質巧遇了一位叫子簡的學者,有着滿腹委屈的子質向子簡發起了牢騷,埋怨那些他教過的人忘恩負義。
成語漫畫《桃李滿天下》 成語漫畫《桃李滿天下》
子簡聽後,就很率直地跟子質説:“春天種下的桃樹和李樹,夏天可以到樹下休息,秋天還可以吃到果實。可是你在春天種的是蒺藜,非但沒有樹葉可以乘涼,更沒有果實可以吃,而且還有可能刺傷你呢。所以君子培養人才,首先要觀察學子的人品,選擇品德高尚的人來培養。”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樑。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4] 
資治通鑑》中也記載了一個“桃李滿天下”的故事:
唐代武則天在位時,有一個宰相叫狄仁傑,此人德高望重,敢於直言相諫,善於推斷各種疑難案件,辦案公正合理,深得武則天賞識。
狄仁傑為官清正,執法嚴明,不畏權貴,愛護百姓,在朝野有很高的聲望。他又是李唐舊臣,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武周政權,對他特別器重。有一回,武則天要狄仁傑推薦一位賢才,狄仁傑問她想任用何職,武則天説是要擔當將相的。狄仁傑就向她舉薦張柬之,説:“現任荊州長史張柬之有非凡的才能,可以擔任宰相。”
武則天就提拔張柬之為洛州司馬。過幾天,她又要狄仁傑舉賢,狄仁傑還是提張柬之。武則天説張柬之我已經提升了。
狄仁傑説:“我舉薦他是要他擔任宰相而不是擔任司馬。”
武則天果然任用張柬之為宰相。夏官侍郎姚元崇,監察御史桓彥範,太州刺史敬暉等人都是狄仁傑舉薦的。他先後推舉數十人擔任重要官職,這些人都成為名臣良吏。
有人稱讚狄仁傑説:“當今朝廷內外的官員,大多是你培養和推薦的,這就像遍天下的桃李都是你所栽種的。”
狄仁傑説:“我這是為國舉薦賢才,並非為了一已之私。” [5] 

桃李滿天下成語寓意

治理國家離不開賢明的君主,更離不開各類人才。而賢能之人所結交的朋友一般也是賢能之人,通過互相引薦,就可把眾多賢能之人聚集到一起為大事出力效勞。有能力的人,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這得依靠教育。中國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更離不開人才。要實行適當的教育政策培養更多的人才,還要把優秀人才留住為自己國家效力。 [5] 

桃李滿天下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桃李滿天下”比喻推薦的人才或培養的學生很多。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定語;含褒義。也説“桃李遍天下”。 [2]  [3] 
  • 運用示例
明·焦竑《玉堂叢語‧薦舉》:“楊一清於時政最稱為幹練……愛樂賢士大夫,朝有所知,夕即登薦,以是桃李遍天下。”
現代·賈平凹《臘月·正月》:“因為他的學生‘桃李滿天下’,有當縣委書記的,也有任地委部長的。” [2] 
現代·何為《第二次考試》:“蘇林教授一生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間不少是有國際聲譽的。” [6] 
參考資料
  • 1.    黃新宇著.俗語鈎沉[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6.03:185-186
  • 2.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01:680
  • 3.    周宏溟編著.九用學生成語大詞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08:908-909
  • 4.    賢才文化編著.實用諺語故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08:181-182
  • 5.    陳營編著.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321-322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4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