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查魯·馬宗達

鎖定
查魯·馬宗達(孟加拉語:চারু মজুমদার,英文:Charu Majumdar,1918年-1972年),印度共產主義革命家,印度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他曾記述了1968年納薩爾派起義,其作品成為該派運動意識形態的來源。
中文名
查魯·馬宗達
外文名
চারু মজুমদার
國    籍
印度
出生日期
1918年
逝世日期
1972年7月28日 [1] 

查魯·馬宗達人物生平

查魯·馬宗達於1918年出生於西里古裏的進步地主家庭,18歲時就讀於巴布納(Pabna,現屬孟加拉國)的愛德華學院(Edward College),從此開始走上職業政治活動家的道路。他積極地在孟加拉北部的貧困農村地區開展工作,獲得大量關於農民運動的第一手經驗知識。正是在這些實踐活動中,馬宗達逐漸厭惡、遠離甘地式社會改良和“非暴力”哲學,而深受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革命思想吸引。1938年,在當地共產黨領袖薩欽·達斯古普塔(Sachin Dasgupta)的介紹下,馬宗達正式加入印度共產黨。之後,馬宗達成為賈爾派古裏縣(Jalpaiguri)農民陣線的組織者,並在孟加拉的城市地區組織工會活動,同時他還深入鑽研印度歷史上的農民運動。
1951年,阿喬伊·高希(Ajoy Ghosh)當選為印度共產黨總書記之後,傾向於執行由莫斯科主張的“和平過渡路線”,並於1952年正式宣佈參與印度的大選。當時,馬宗達被提名為西孟加拉邦立法議會的候選人,但以較大的劣勢敗北。1963年,馬宗達還參與過西里古裏縣的遞補選舉,最終也同樣未能如願以償。在選舉政治上的失敗使馬宗達相信無法通過憲政主義奪取資本主義的國家政權,這使他與印度共產黨內部的激進派聯繫更加緊密。
1964年印度共產黨分裂之後,印共(馬)黨內的激進分子控制了大吉嶺縣地區的黨組織,馬宗達成為印共(馬)在北孟加拉地區的實際負責人。1965年至1966年間,卡努·桑亞爾(Kanu Sanyal)、霍坎·馬宗達(Khokan Mazumdar)和卡馬克夏·班納吉(Kamakshya Banerjee)等人在馬宗達的指導下開始宣傳和推行激進革命的政治路線。1966年8月,馬宗達號召大吉嶺縣特萊(Terai)地區的農民在6個月內發動戰爭。1967年春天,在印共(馬)黨內激進分子的動員和組織下,納薩爾巴里地區爆發大規模的農民武裝起義,這一標誌性的事件成為印度納薩爾運動的開端。後,印共(馬)黨內迅速地清洗了堅持“冒險主義”路線的納薩爾領袖,並宣佈解散大吉嶺縣和西里古裏鄉委員會,馬宗達、索仁·博斯(Souren Bose)以及巴拉德旺尼(P.K.Bharadwany)等人被開除黨籍。
馬宗達天生體質虛弱,加上長期為了躲避警方的追捕而東躲西藏,高度緊張的革命活動導致他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1972年7月16日,由於叛徒的泄密,馬宗達在位於加爾各答東部恩塔利(Entally)的藏身處被警察逮捕。1972年7月28日清晨4點50分,被監禁的馬宗達死於心肌梗塞。 [1] 

查魯·馬宗達思想觀點

在納薩爾巴里起義之前,馬宗達已經開始廣泛地傳播他的革命思想。1965年至1967年間,馬宗達先後撰寫八份歷史性文件,詳細闡釋了自身的革命意識形態,這些文件在當時的印共(馬)黨內廣為流傳。馬宗達堅信中國革命路線的正確性,他認為,不僅印度的國情與中國相似,而且印度的革命形勢也與當年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情形相似,因此,印度的人民民主革命必須走中國革命的道路,採取農民武裝鬥爭的形式。同時,他堅決拒斥蘇聯的革命路線和切·格瓦拉式的拉美革命模式。馬宗達設法在印度創造性地運用毛澤東思想,期望最終以農村的紅色革命根據地包圍城市。在他領導的革命時期,納薩爾主義(Naxalism)不僅要求印度農民立即進行武裝鬥爭,而且它還包含着殲滅戰理論,這種革命意識形態拒絕聯合陣線、大眾組織和羣眾運動等。馬宗達等印共(馬)黨的高層認為,在游擊戰的初始階段,公開的羣眾運動和大眾組織是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的障礙,因而摒棄了羣眾路線和大眾組織,認為它們並不是游擊戰所必須的。馬宗達將殲滅戰(Khatam)視為更高的階級鬥爭形式和游擊戰的出發點,“階級仇恨”甚至成為馬宗達時期核心的革命體驗。 [1] 
參考資料
  • 1.    王晴鋒.論查魯·馬宗達、印共(馬列)與納薩爾革命[J].社會科學動態,2020,{4}(03):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