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印度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

鎖定
1969年4月22日,激進派組建的印度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告成立,查魯•馬宗達任書記。這支由印共(馬)內部激進派組成的共產黨成為印度政治舞台上第三支共產黨力量。印共、印共(馬)和印共(馬列)分別為印度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右翼、中左翼和極左翼代表。印共(馬列)則堅決走上了武裝鬥爭的道路。儘管印共(馬列)後來仍處於分裂之中,但印度共產主義運動的力量格局和意識形態格局已基本奠定。印共(馬列)在納薩爾巴里起義失敗後轉為零散小股鬥爭,後由2004年從其中分裂出來的實力最強的兩個分支合併成立的印共(毛)所代替。 [1] 
中文名
印度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
別    名
印共(馬列)
成立時間
1969年4月22日

印度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立背景

1967年11月,一些邦的激進分子在加爾各答成立了“革命派全印協調委員會”,其目的是協調全國革命派的活動並籌備建立一個自己的政黨組織 。印共(馬)政治局派出P.孫達拉雅和M.巴薩瓦潘奈亞去安得拉邦,爭取黨員羣眾回到黨的正式路線上來,但這次努力失敗了。接下來,印共(馬)中央試圖通過清洗黨內安得拉、喀拉拉、西孟加拉等邦的激進分子,穩固路線方向。這種做法將黨推向了進一步分裂。 [1] 

印度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黨的路線

1969年4月22日,印共(馬列)成立了,查魯•馬宗達任該黨書記。該黨拒絕接受徹頭徹尾的“議會制度的騙局”,贊成“通過人民革命戰爭……立即革命”。黨的基本任務是“通過武裝的土地革命,解放農村地區,以農村包圍城市,並最後解放城市,從而在全國完成革命”。據估計,印共(馬列)在全國有2-3萬名黨員,並在大學生和城市中等階級中吸收了活動分子 。印共(馬列)一成立,就被中國承認為印度唯一真正的革命力量。查魯•馬宗達在1970年1月的《解放》月刊上撰文指出,中國革命的道路,也是印度革命的道路,“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不僅完全適用於印度,而且是印度人民獲得解放的必由之路” 。 [1] 

印度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分裂

納薩爾巴里農民起義以印共(馬列)領袖查魯•馬宗達被捕病死獄中為轉折點走向低潮。印共(馬列)對印度農村武裝鬥爭的局面沒有維持多久,就又陷入新的分裂。整個20世紀70年代印度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印共(馬列)分散在各處的武裝要麼停止鬥爭,要麼縮小鬥爭範圍轉入地下,整個組織處於渙散狀態。儘管納薩爾巴里運動失敗了,但農村的武裝反抗鬥爭並未停止,小規模武裝衝突綿延不斷,納薩爾巴里之火在比哈爾邦和安得拉邦繼續燃燒。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印度農民武裝鬥爭漸成回潮之勢。比哈爾邦的毛主義共產黨中心(MCC)、印度共產黨(馬列解放派),以及安得拉邦的人民戰爭集團(PWG)是諸多武裝鬥爭派別中影響力最大的三支,這三支均是印共(馬列)分裂後留下的武裝力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