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澤東思想

鎖定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由毛澤東倡導並在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大範圍實踐的一種政治軍事、發展理論,一般認為其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中國共產黨認可毛澤東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理論。 [1]  [14] 
中文名
毛澤東思想
形成時期
20世紀20年代
地位確立
中共七大

毛澤東思想發展背景

20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以及“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階級條件;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和傳播,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準備了思想理論條件;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實踐基礎。 [10] 

毛澤東思想地位確立

毛主席
毛主席(2張)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勝利召開,這是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歷史性會議。黨的七大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第一次明確地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並莊嚴地寫入黨章。 [2] 
七大通過的新黨章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闡明瞭中國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國的理論,也建立了中國社會歷史的理論,是一個科學的思想體系,是我們黨的正確的指導思想。
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偏向。 [3] 
劉少奇在七大《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深入論述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毛澤東思想作了較為全面、系統和科學的概括,揭示了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內涵和本質特徵,使全黨對毛澤東思想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 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概念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過程。 [4] 
1941年3月,黨的理論工作者張如心在《論布爾什維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的提法。 [5] 
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19張)
同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野戰政治部指示:要宣傳“我黨領袖毛澤東同志發展馬列主義的關於中國革命的各項學説和主張”。同年9月,中央政治局召開的擴大會議進一步肯定了毛澤東關於中國革命的理論。 [6] 
1942年7月1日,朱德發表在《解放日報》上的《紀念黨的二十一週年》的文章中指出:“今天我們黨已經積累下了豐富的鬥爭經驗,正確的掌握了馬列主義的理論,並且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創造了指導中國革命的中國化的馬列主義的理論。”陳毅在同日發表的文章中比較全面地論述了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新創造,指出毛澤東在革命實踐中創立了“正確的思想體系”。 [13]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先使用了“毛澤東思想”這個概念,明確提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概念提出後,很快被全黨同志所接受。在此前後,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陳毅、鄧小平等同志紛紛發表文章或演説,論述毛澤東同志的思想。
1945年4月,黨的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了毛澤東的理論貢獻,指出:“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產生以來,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毛澤東同志關於中國革命的理論和實踐便是此種結合的代表。” [12] 

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

毛澤東思想包含着豐富的內容。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毛澤東思想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7] 
毛澤東 毛澤東
第一,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從近代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狀況出發,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中國革命的規律,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思想,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這方面代表性的主要著作有:《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 其基本點:一是正確認識中國社會各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他指出,中國的資產階級包括兩個部分:即依附於帝國主義的大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無產階級領導的統一戰線要爭取民族資產階級參加,並且在特殊條件下也包括一部分大資產階級在內,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敵人。二是正確認識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他指出,由於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藉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鬥爭,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通過建立農村根據地,進行長期的革命鬥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加上黨本身的建設,就成為中國革命的三個主要法寶。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為全民族的領導核心,並且創造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毛澤東思想達到成熟的主要標誌。 [7] 
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
第二,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所創造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採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實行逐步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具體政策,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佔世界人口近1/4的、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中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艱難任務。毛澤東提出的對人民內部的民主和對反動派的專政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説。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毛澤東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正確思想和方針。包括:關於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必須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關於人民內部要在政治上實行“團結-批評-團結”,在黨與民主黨派的關係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經濟工作中實行“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等一系列正確方針;關於不要機械搬用外國的經驗,而要從中國是一個大農業國這種情況出發,以農業為基礎,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輕工業的關係,充分重視農業和輕工業,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關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戰略思想;等等。這些正確的思想、方針和主張,對後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7] 
第三,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毛澤東系統地解決了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如何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羣眾保持親密聯繫的新型軍隊的問題。他規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規定了是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的原則,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強調實行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實行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和瓦解敵軍的原則,提出和總結了一套軍隊政治工作的方針和方法。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等軍事著作中,毛澤東總結了中國長期革命戰爭的經驗,系統地提出了建設人民軍隊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軍隊為骨幹,依靠廣大人民羣眾,建立農村根據地,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他為革命軍隊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並在解放戰爭中總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這些是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的極為傑出的貢獻。建國以後,他提出必須加強國防,建設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包括海軍空軍以及其他技術兵種)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包括用於自衞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導思想。 [7] 
第四,關於政策和策略。毛澤東精闢地論證了革命鬥爭中政策和策略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是革命政黨一切實際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必須根據政治形勢、階級關係和實際情況及其變化制定黨的政策,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在對敵鬥爭和統一戰線工作等方面,他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毛澤東的這些政策和策略思想,表現在他的許多著作中,特別是集中表現在《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論政策》《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是不是真老虎的問題》等著作中。 [8] 
第五,關於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澤東根據“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這個基本觀點,提出了許多具有長遠意義的重要思想。如:關於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要實行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又紅又專的方針;關於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關於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識分子要同工農相結合,通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社會和工作實踐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的思想,等等。毛澤東關於思想政治文化的許多著名的著作,如《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等,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8] 
第六,關於黨的建設。在無產階級人數很少而戰鬥力很強,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建設一個具有廣大羣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是極其艱鉅的任務。毛澤東的建黨學説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毛澤東特別注重從思想上建黨,提出黨員不但要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在思想上入黨,經常注意以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他指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羣眾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針對歷史上黨內鬥爭中存在過的“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左”的錯誤,他提出“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正確方針,還創造了在全黨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建國前夕和建國以後,鑑於我們黨成為領導全國政權的黨,毛澤東多次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鬥的作風,警惕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反對脱離羣眾的官僚主義。這些重要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為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指明瞭正確方向。 [8]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於上述各個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羣眾路線、獨立自主。毛澤東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於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工作,在中國革命的長期艱苦鬥爭中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這些立場、觀點和方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它們不僅表現在毛澤東的全部科學著作中,也表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活動中。 [8] 

毛澤東思想歷史地位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歷盡艱辛獲得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七大概括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對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予以充分肯定。1981年,在鄧小平主持下,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作出了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評價。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大發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認真考察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開闢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道路,把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引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毛澤東思想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簡單運用,而是在許多領域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數十年的革命實踐證明,有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正如劉少奇所説:毛澤東思想“是客觀的真理,是唯一正確的救中國的理論與政策”。“當着革命是在毛澤東同志及其思想指導之下,革命就勝利,就發展;而當着革命是脱離了毛澤東同志及其思想的指導時,革命就失敗,就後退”。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找到了一條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找到了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道路,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提出了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國防、外交等方面的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觀點。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人民不僅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而且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毛澤東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是鴉片戰爭以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進步潮流同十月革命以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進步潮流相交匯中應運而生的。它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更是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這一鮮明特點。毛澤東思想,一方面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另一方面又完全是中國的,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毛澤東思想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而“把我國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從來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它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支柱,將長期激勵和指導我們前進。 [9] 

毛澤東思想人物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的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36年-1976年任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43年-1945年任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1976年任中央委員會主席,1949年-1954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1959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