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柔毛水楊梅

(中藥名)

鎖定
柔毛水楊梅,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柔毛路邊青Geum japonicum Thunb. var. chinense F. Bolle的全草。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新疆等地。具有補腎平肝,活血消腫之功效。常用於頭暈目眩,小兒驚風,陽痿,遺精,虛勞咳嗽,風濕痹痛,月經不調,瘡瘍腫痛,跌打損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薔薇科
路邊青屬
柔毛路邊青
分佈區域
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新疆
中文學名
柔毛水楊梅
採收時間
夏、秋季
貯    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柔毛水楊梅別名

水楊梅、地椒、頭暈藥、藍布正、路邊香、卜地香、鳳凰窩、換骨丹、南布正、毛通經、虎掌葉、小益母、香雞歸、老蛇騷、路邊黃、烏骨雞、草水楊梅、中華水楊梅、五氣朝陽草、大仙鶴草、大路邊黃、頭暈草、大瘡藥、龍鬚草、瘦狗還陽、蘿蔔解、蝴蝶菜、水白菜、水兒驚風草、草本水楊梅、黃梅球、南水楊梅

柔毛水楊梅入藥部位

全草。

柔毛水楊梅性味

味苦、辛,性寒。

柔毛水楊梅歸經

歸肝、腎經。

柔毛水楊梅功效

補腎平肝,活血消腫。

柔毛水楊梅主治

用於頭暈目眩,小兒驚風,陽痿,遺精,虛勞咳嗽,風濕痹痛,月經不調,瘡瘍腫痛,跌打損傷。

柔毛水楊梅相關配伍

1、治頭暈疼痛:頭暈藥30g,仙桃草30g。研末。肉湯或油湯送下,每服15g。(《貴陽民間草藥》)
2、治小兒驚風:(華東水楊梅)鮮葉搗爛,取汁1盅,開水沖服。(《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高血壓病:(華東水楊梅)鮮全草、鮮夏枯草各3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4、治腎虧體弱陽痿:頭暈藥60g,五穀根120g,枸杞60g,肉桂15g,黃精15g,豬腎5個。用細火煮約2h。每日服5五次,3d服完後,並將豬腎全部吃下。(《貴陽民間藥草》)
5、治肺病咳嗽、聲嘶:水楊梅9g,鮮枇杷葉30g,生甘草3g,沙蔘15g,澤漆1.5g。水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6、治乳腺炎、瘡毒:(水楊梅)鮮草搗爛敷患處。(《雲南中草藥》)

柔毛水楊梅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柔毛水楊梅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全草,。切碎,曬乾或鮮用。

柔毛水楊梅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水噴淋,潤透,切段,乾燥,篩去灰屑。

柔毛水楊梅形態特徵

柔毛路邊青又名華東水楊梅。多年生草本,高20-60cm。鬚根簇生。直立,被黃色短柔毛及粗硬毛。基生葉為大頭羽狀複葉,通常有小葉1-2對,其餘側生小葉呈附片狀,連葉柄長5-20cm;葉柄被粗硬毛及短柔毛;頂生小葉最大,卵形或寬卵形,淺裂或不裂,長3-8cm,寬5-9cm,先端圓鈍,基部闊心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粗大圓鈍或急尖鋸齒,兩面綠色,被稀疏糙伏毛,下部莖生葉3小葉,上部莖生葉為單葉,3淺裂;莖生葉托葉草質,邊緣有不規則粗大鋸齒。花兩性;花序疏散,頂生數朵,花梗密被粗硬毛及短柔毛;花直徑1.5-1.8cm;萼片三角狀卵形,副萼片狹小,比萼片短,外面被短柔毛;花瓣5,黃色;雄蕊多數,花盤在萼筒上部;雌蕊多數,彼此分離;花柱絲狀,頂生,柱頭細小,上部扭曲,成熟後自彎曲處脱落;心皮多數。聚合果卵球形,瘦果被長硬毛,花柱宿存,部分光滑,先端有小鈎,果託被長硬毛。花、果期5-10月。

柔毛水楊梅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2300m的山坡草地、田邊、河邊、灌叢及疏林下。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新疆等地。

柔毛水楊梅炮製

柔毛水楊梅一、藥材性狀

草本,全體密被淡黃色柔毛,根莖粗壯,鬚根多數。基生葉叢生,為不整齊的羽狀複葉。具長柄和明顯的托葉,兩側小葉7-13片,大小不等,頂端裂片最大,常在3-5深裂,基部寬楔形,邊緣有粗鋸齒,莖生葉互生,具短柄,向上漸小。聚合果近球形,瘦果窄長,密被長毛。

柔毛水楊梅二、飲片藥材性狀

為不規則小段,莖、葉、果實混合。莖扁肩圓柱形,中空,表面淡綠色或棕黃色,具稀疏灰白色柔毛。羽狀複葉多破碎,綠色托葉包莖,殘存。聚合果球形,瘦果基部被柔毛,先端有長硬鈎狀果喙。氣清香,味澀。

柔毛水楊梅藥理作用

利尿作用。

柔毛水楊梅相關論述

1、《貴州民間方藥集》:“治頭暈失眠、四肢無力,口味不開;又可治遺精,縮陰,表虛熱。”
2、《貴陽民間藥草》:“疏肝解鬱,(治)頭昏目眩;為補虛弱,治頭暈的要藥。”
3、《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平肝氣。治肺痿聲嘶。”
4、《湖南藥物志》:“温中,行氣,止痛。治婦女小腹痛。”
5、《貴州草藥》:“解表散寒,壯陽補虛,和血,解毒。治勞傷,月經不調,感冒。”
6、《安徽中草藥》:“鎮驚。治關節紅腫疼痛。”
[1-3] 
參考資料
  • 1.    冉先德主編;徐扣根,任超,侯獻平副主編.《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