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枚馬

鎖定
枚馬指:枚乘司馬相如的並稱。劉勰文心雕龍·詮賦》:“漢初辭人,順流而作,陸賈扣其端,賈誼振其緒,枚馬同其風,王揚騁其勢。”
中文名
枚馬
代    指
枚乘司馬相如
出    自
文心雕龍·詮賦
國    家
中國

目錄

枚馬簡介

枚馬是前人對著名作家枚乘,司馬相如的並稱.枚乘的《七發》是標誌着七體賦---漢大賦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則進一步確立了漢大賦的傳統和體制.他們的作品對漢賦的發展都產生過重大影響.

枚馬枚乘

枚乘(?~公元前140)西漢辭賦家。淮陰人。初為吳王郎中,吳王有叛心,枚乘上書諫勸,吳王不聽,於是枚乘投奔梁孝王劉武。景帝時,吳王參預六國謀反,枚乘又上書勸阻,吳王仍然拒絕了他的勸告,最後兵敗身死。枚乘也因此而知名。“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拜他為弘農都尉,他不願做郡吏,稱病離職,仍舊到梁國,為梁王的文學侍從。
枚乘從小酷愛文學,以善寫漢賦而知名。先在廣陵吳王劉濞宮中當文學侍從,得知吳王欲謀反,上書勸阻,不從,便離去。投奔梁孝王劉武,頗受尊重。景帝知其名,任命他為弘農郡都尉。他只愛文學,不願為官,“以病去官”。復至梁國,與梁孝王的門客莊忌鄒陽等交遊,作賦論文。梁孝王死後,賓客星散,枚乘便回淮安。
武帝即位後,欽慕他的文名,立即請他赴京城長安,因年老體衰,死於道中。著有漢賦9篇,文2篇。《七發》是其代表作,全賦假説楚太子有病,吳客往見,説音樂、飲食、車馬、田獵等七事以啓發之。上承楚辭鋪陳誇飾的傳統,下開一代文體漢賦的先河,在文學上極有影響,仿作者很多,如張衡的《七辨》、曹植的《七啓》等,被後人稱之為“七體”。有庶子枚皋,也是有名的漢賦作家,17歲被梁共王召為郎,後到長安,武帝知為枚乘子,立即召見,拜為郎。文思敏捷,能倚馬成文。《漢書》記載,他作有漢賦120篇。今淮安河下有枚亭、枚公河、枚裏街,皆為紀念枚氏父子。
據《漢書·藝文志》,枚乘有賦9篇,今傳賦3篇,其中《七發》見於蕭統《文選》、《柳賦》見於《西京雜記》、《梁王菟園賦》見於《古文苑》。後兩篇前人疑為偽作,公認可靠的只有《七發》1篇。徐陵《玉台新詠》載有《雜詩》9首,指名為枚乘作。劉勰稱“古詩佳麗,或稱枚叔”(《文心雕龍·明詩》),蕭統《文選》列為無名氏作。後人多依《文選》,認為非枚乘作品。《隋書·經籍志》有《枚乘集》2卷,已散佚;近人輯有《枚叔集》。

枚馬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7年),西漢文學家,當時蜀郡成都(現在中國西南部的四川成都)人。他文筆很好,寫了《子虛賦》,後來漢武帝看到了,非常喜歡,他又給漢武帝寫了《上林賦》,於是被升任中郎將。司馬相如後來還出使過西南地區, 對融洽中原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做出過貢獻。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在辭賦方面,他的作品很有文采,還富有音樂感,為漢朝的辭賦形式樹立了典範。
司馬相如少好讀書擊劍,景帝時,為武騎常侍。景帝不好辭賦,他稱病免官,來到梁國,與梁孝王的文學侍從鄒陽、枚乘等同遊,著《子虛賦》。梁孝王死,相如歸蜀,路過臨邛,結識商人卓王孫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樂,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歸成都。家貧,後與文君返臨邛,以賣酒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話,為後世文學、藝術創作所取材。武帝即位,讀了他的《子虛賦》,深為讚賞,因得召見。又寫《上林賦》以獻,武帝大喜,拜為郎。後又拜中郎將,奉使西南,對溝通漢與西南少數民族關係起了積極作用,寫有《喻巴蜀檄》、《難蜀父老》等文。後被指控出使受賄,免官。過了一年,又召為郎,轉遷孝文園令,常稱疾閒居,有消渴疾,病免,卒。
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現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6篇,另有《梨賦》、《魚□賦》、《梓 山賦》3篇僅存篇名。收入《文選》的《子虛賦》、《上林賦》是司馬相如的代表作品。這兩篇賦內容前後銜接,《史記》將它們視為一篇,稱為《天子游獵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