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聰彝

鎖定
林聰彝(1824—1878),字聽孫,福建侯官縣(今福州)人,居宮巷林則徐三子。侍父遣戌伊犁,著《西行日記》。林則徐詔赴廣西,又承受行;父病故,扶柩歸。服闋引見,授內閣中書,升員外郎,歷浙江衢州知府、道員、浙江按察使杭嘉湖海防兵備道,卒於任上。 [1] 
本    名
林聰彝
聽孫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省江寧府上元縣(今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1824年
逝世日期
1878年
主要作品
《西行日記》
籍    貫
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今福建省福州市

林聰彝人物生平

林聰彝16歲補府學生。 [2]  早年"有經世之志",曾輯《先儒格言》。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隨侍林則徐流戍伊犁,勘辦開墾事宜,歷庫車、阿克蘇、烏什等八域,著有《西行日記》,於墾邊事務有所創見。後又隨父督師赴粵。道光三十年,則徐卒於途,聰彝護柩歸。
三年守制期滿,林聰彝偕弟林拱樞應召入京,林聰彝以郡庠生,賞舉人、補內閣中書。不久,被兩江總督怡良挽留,辦理團練兼賑撫事宜,升員外郎
同治元年(1862年),由浙江巡撫左宗棠推薦,特授浙江衢州知府,充閩浙總糧台提調官。因功勞卓著,提升道員,署浙江按察使。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太平軍攻佔福建漳州,進兵龍巖,臬司道府要員相繼被殺,震動全閩。左宗棠急命清軍救援。林聰彝獻計由海路進兵,被左宗棠採納。不到10天,清兵抵達福州,大批援軍也陸續到達。次年五月,李世賢軍隊終於退出漳州。同治七年(1868年),林聰彝署杭嘉湖道,督修海塘,與民同甘共苦,前後5年,修建不少水利工程。因成績顯著,加品銜。同治十一年(1872年),林聰彝因病回福州。
光緒三年(1877年),浙江巡撫梅啓照請林聰彝再出。剛好福州連年發生大水災,上司獲准疏浚河道,林聰彝被挽留在福州負責治水。他不辭辛勞,日夜奔走於江岸河邊,終因積勞成疾,舊病復發,於光緒四年(1878年)五月病逝家中,享年55歲。
聰彝生前於同治年間,以文藻山故居不足容眾,別營宮巷林家大院,門首仍懸林則徐“進士”匾。 [2] 

林聰彝親屬成員

葉氏,繼配王氏、範氏。生子十一、女八。
聰彝長男賀峒,字訪西。清同治十二年(1873)舉人,歷廣東權南韶連道、權高廉欽道、權雷瓊道兼瓊軍統領、權韶州知府;復任廣東水陸師學堂總辦,兼水魚雷局、廣東武備學堂總辦、江蘇江寧機務局會辦、吳浙埠工程善後局總辦,滬寧購地局總辦,蘇皖閩鐵路學堂總辦。終卒於滬上寓所。著有《映雪堂遺稿》。配張氏,繼配張氏、盧氏、王氏、尹氏。生子四:長源焴,次佩湘,三佩如,四佩紳。
聰彝次男慶琪,清光緒二年(1876)丙子優貢,安徽、江蘇州判。
三男鈞澤,光緒十一年舉人,官江蘇江浦縣知縣
四男煒焜,光緒十四年舉人,安徽石域、巢縣知縣。
五男燕愉(1856—1909),字子京,縣附生,湖北、廣東通判,廣東東陽江州知州、湖北候補知府。配陳瑞麗(1855—1919)。 [2] 

林聰彝林聰彝故居

林聰彝故居位於宮巷北側24號。始建於明末福王弘光年間(1644-1645)。明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帝位時,以此屋為大理寺衙署。隆武帝亡後,房屋數易其主。清同治間,林聰彝以文藻山故居窄小,不足以容眾,別營宮巷房產,購置並營建,門首仍懸林則徐進士牌匾。聰彝晚年居此,直至病歿。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