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放墓

鎖定
林放 字子丘,春秋時期魯國清河(今屬山東)人,為比干27世孫,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之一,為孔子得意門生。 林放在周敬王時擔任魯國的大夫,拜為太傅。去世後與夫人芋氏一起合葬在今山東曲阜小雪東104國道旁。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林放被賜號為清河伯。從祀孔聖廟西廡首座,後又祀於鄉賢祠。宋真宗時,考林姓族譜,林姓得姓於長林山,遂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林放為長山侯。在許多地方的孔廟中,都立有林放的牌位,把他與孔子的其他弟子的牌位放在一起,讓他們像孔子一樣享受後輩學子的祭拜。
中文名
林放墓
碑    高
2.40米
碑    寬
0.80米
人物關係
孔子弟子

目錄

林放墓簡介

林放,孔子弟子,姓林,名放,字子丘(《闕里文獻考》);春秋末魯國人,逝世後葬於此。墓原有封土,有碑,刻“先賢長山侯林子放墓”。碑高2.40米,寬0.80米,碑首有暈,呈半圓形,古樸淳厚。碑前原有石案。周圍原有其裔孫墓多處,今已無存。墓旁立“林放問禮處”碑一通,係為紀念《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而立,1975年移入孔廟奎文閣前西碑亭內。2006年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林放墓林氏同脈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號少穆,福建閩侯縣人,是舉世聞名的愛國英雄、國際禁毒先驅,也是中國近代史上“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這位禁煙運動的欽差大臣,1830年出任湖北省布政使,1837年出任湖廣總督。作為一個躬親為民的地方大員,他對湖北的風土人情有着深入的瞭解,親自考證了黃岡林氏的淵源。
林則徐在為黃岡林氏族譜所寫的《閩楚同源序》中寫道:“餘遍閲宗圖,深悉公等本循州刺史藴公之後,與餘上共披公……”概括了黃岡林氏與林則徐上共披公的事實。
林披,萬寵公次子,字茂彥,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及第,授將軍令,後遷潭州刺史,又謫臨汀曹椽,再改臨江令,遷臨汀別駕,授太子詹事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妣夫人鄭氏、陳氏、朱氏,共生九子:葦、藻、著、薦、曄、藴、蒙、邁、蔇,皆州刺史,時稱“九牧林家”。
清道光七年(1827年),林則徐在為父親撰寫的《顯考暘谷府君行狀》中,對有關家世做了這樣的敍述:“府君諱賓日,字孟養,號暘谷,系出九牧林氏,先世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鄉,國初再徙省垣。”
林氏受姓於周,鼻祖為比干林堅為第一世祖,入閩自晉,入莆自隋。“九牧林”先祖來自中原,第一世祖系唐之林披。今世遠枝分,子孫後裔遍佈海內外,而莆田則是“九牧林”的發端地。
林則徐稱自己的福清祖先是從莆田遷居杞店鄉(今岑兜村)的。其父林賓日在清道光六年(1826)為林則徐兄弟析產立下的鬮書中,對其祖先也有具體的敍述。鬮書説:“餘世居玉融(即福清別稱),始祖高德公,宋進士,傳十四世到榕山公,餘支祖也。公生二子,長存素公,餘之五代祖,墓在玉融。存素公生高祖學弢公,遷省垣,生曾祖啓採公,墓俱在北關外飛來峯下……。”林則徐的家世敍述,與岑兜族譜記載吻合,岑兜重建林氏宗祠的碑文開頭就這樣寫道:“吾族九牧林氏,一世祖高德公,宋進士,從莆田徙居杞店岑兜。至明,始建林氏宗祠”。岑兜村又稱文峯村,其義為“商賢臣、周使者、秦博士、漢將軍,累代人文蔚起;前大吉,後螺峯,左長江,右指嶺;此間福氣特鍾”,故名。當時宗祠大廳有“九牧家聲遠,文峯世澤長”的楹聯。其“文峯世系”行序是“學啓肇孔孟,元享利貞,大道之祥;教孜頌功德,仁義禮智,厚澤必昌。”林則徐祖輩均按此行序起名。如其五世祖學弢,高祖啓採,祖父孔暉,其父孟養,林則徐一字元撫。
林氏族譜和林則徐的序文看,黃岡林氏和著名愛國者林則徐上共披公,同為一脈。
林氏族譜記載:“吾邑東鄉林氏傳族二十餘世……自宋末由西坡遷麻城,轉遷國邑九龍山者千一公,其山世主林氏,因姓名山為林家山。千一公逮四世得煥、敬、興三支,敬興支系各別,由煥公下逮八世,復得柏松、柏樽、柏榆三支。松、樽二支世居林家山,其丁未蕃,惟榆公一支獨盛,計丁千餘。榆公遷上石門後,子孫蕃衍,散居百丈崖、林家土門、穆家田、張吳嶺、六林灣、何家中、夕陽衝、回龍山、道觀河等處……”。
林則徐祖籍福建莆田,黃岡林氏同樣發源於福建莆田,恩通悃愫,以叩來由,最早見於黃岡林氏與福建莆田往來文字,依據當推《會宗庵記》,其中有曰:
“庚寅十月(明嘉靖十三年即1543年)莆田汶建公後裔來我訓武衝聯親,閲五年,宗親又攜來淡芭狐傳種於九龍山(賈廟林家山)、百丈崖,以補稻粱之不足。同源之情,同本之親,深感於本支族人,經幾番合議,乃擇此地建庵,名曰會宗。右祀太始祖比干公、始祖堅公及媽祖牌位,九牧牌位。左祀千一公、敬煥各支諸公牌位。以志我族之本來水源,以示我族四海內外,山林同茂,魚水相親。繩繩繼繼,忠孝相傳,和睦共處,是為記。
時大明甲午秋九月(明嘉靖十七年即1538年)。敬、煥、興合族同志。“
據《會宗庵記》記載:“……宗親又攜來淡芭狐傳種於九龍山、百丈崖,以補稻粱不足……”淡芭狐(又名煙葉)從此在黃岡紮根。早在南宋景定年間,宗親就將棉花傳入黃岡,推廣普及於明代,清乾隆(1736-1796年)“足跡所經,無不宜棉之土,無不衣棉之人。”民國年間棉花為本地土產大宗。
宋代曾引進耐旱品種“占城稻”。莆田林氏宗親為黃岡的衣食之源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為振興黃岡經濟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林堅的重21世孫林千一生活在元朝,他在江西當了好幾年的官,對官場亂象痛心疾首,棄官後由原籍福建永定縣西坡村遷入湖北麻城居住。他的後裔子孫許多人徙居於湖北黃岡縣九龍山(今林家山)、河南光山和安徽金寨縣等地,今衍傳人口有三萬多人。黃岡林氏、安徽金寨林氏同尊林千一公為始祖,出自於福建永定縣西坡村,屬九牧六房。
黃岡林氏起源於福建。宋末,林家千一公從麻城遷至黃岡賈廟九龍山,林氏逐漸繁衍,成為當地旺族,九龍山也改名林家山,訖今已有 600 多年。林家奉 千一公為黃岡林姓始祖。千一公後分出煥、敬、興三支,煥係為林彪本原先祖。
中華林氏的濃濃親情正應了“鄧林之竹發千尋,總有一本,黃河之水瀉千里,究出一源。千支萬派,自我鼻祖視之,未嘗不猶然一家人也。”
林則徐作《閩楚同源序》170週年同時也是林育英誕生110週年和林彪誕生100週年。黃岡林氏在林家大灣舉行了前所未有的盛大慶典活動。聚共族中俊秀之士,相與戳力同心,禮大傳稱、敬宗收族,旨在後先輝映,確守前勳,發揚光大。願同源之人,奮志詩書,效法聖賢,共建和諧之社會,無負仁人孝子之後。
(1785-1850),字元撫,號少穆,福建閩侯縣人,是舉世聞名的愛國英雄、國際禁毒先驅,也是中國近代史上“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這位禁煙運動的欽差大臣,1830年出任湖北省布政使,1837年出任湖廣總督。作為一個躬親為民的地方大員,他對湖北的風土人情有着深入的瞭解,親自考證了黃岡林氏的淵源。
林則徐在為黃岡林氏族譜所寫的《閩楚同源序》中寫道:“餘遍閲宗圖,深悉公等本循州刺史藴公之後,與餘上共披公……”概括了黃岡林氏與林則徐上共披公的事實。
林披,萬寵公次子,字茂彥,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及第,授將軍令,後遷潭州刺史,又謫臨汀曹椽,再改臨江令,遷臨汀別駕,授太子詹事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妣夫人鄭氏、陳氏、朱氏,共生九子:葦、藻、著、薦、曄、藴、蒙、邁、蔇,皆州刺史,時稱“九牧林家”。
清道光七年(1827年),林則徐在為父親撰寫的《顯考暘谷府君行狀》中,對有關家世做了這樣的敍述:“府君諱賓日,字孟養,號暘谷,系出九牧林氏,先世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鄉,國初再徙省垣。”
林氏受姓於周,鼻祖為比干林堅為第一世祖,入閩自晉,入莆自隋。“九牧林”先祖來自中原,第一世祖系唐之林披。今世遠枝分,子孫後裔遍佈海內外,而莆田則是“九牧林”的發端地。
林則徐稱自己的福清祖先是從莆田遷居杞店鄉(今岑兜村)的。其父林賓日在清道光六年(1826)為林則徐兄弟析產立下的鬮書中,對其祖先也有具體的敍述。鬮書説:“餘世居玉融(即福清別稱),始祖高德公,宋進士,傳十四世到榕山公,餘支祖也。公生二子,長存素公,餘之五代祖,墓在玉融。存素公生高祖學弢公,遷省垣,生曾祖啓採公,墓俱在北關外飛來峯下……。”林則徐的家世敍述,與岑兜族譜記載吻合,岑兜重建林氏宗祠的碑文開頭就這樣寫道:“吾族九牧林氏,一世祖高德公,宋進士,從莆田徙居杞店岑兜。至明,始建林氏宗祠”。岑兜村又稱文峯村,其義為“商賢臣、周使者、秦博士、漢將軍,累代人文蔚起;前大吉,後螺峯,左長江,右指嶺;此間福氣特鍾”,故名。當時宗祠大廳有“九牧家聲遠,文峯世澤長”的楹聯。其“文峯世系”行序是“學啓肇孔孟,元享利貞,大道之祥;教孜頌功德,仁義禮智,厚澤必昌。”林則徐祖輩均按此行序起名。如其五世祖學弢,高祖啓採,祖父孔暉,其父孟養,林則徐一字元撫。
林氏族譜林則徐的序文看,黃岡林氏和著名愛國者林則徐上共披公,同為一脈。
林氏族譜記載:“吾邑東鄉林氏傳族二十餘世……自宋末由西坡遷麻城,轉遷國邑九龍山者千一公,其山世主林氏,因姓名山為林家山。千一公逮四世得煥、敬、興三支,敬興支系各別,由煥公下逮八世,復得柏松、柏樽、柏榆三支。松、樽二支世居林家山,其丁未蕃,惟榆公一支獨盛,計丁千餘。榆公遷上石門後,子孫蕃衍,散居百丈崖、林家土門、穆家田、張吳嶺、六林灣、何家中、夕陽衝、回龍山、道觀河等處……”。
林則徐祖藉福建莆田,黃岡林氏同樣發源於福建莆田,恩通悃愫,以叩來由,最早見於黃岡林氏與福建莆田往來文字,依據當推《會宗庵記》,其中有曰:
“庚寅十月(明嘉靖十三年即1543年)莆田汶建公後裔來我訓武衝聯親,閲五年,宗親又攜來淡芭狐傳種於九龍山(賈廟林家山)、百丈崖,以補稻粱之不足。同源之情,同本之親,深感於本支族人,經幾番合議,乃擇此地建庵,名曰會宗。右祀太始祖比干公、始祖堅公及媽祖牌位,九牧牌位。左祀千一公、敬煥各支諸公牌位。以志我族之本來水源,以示我族四海內外,山林同茂,魚水相親。繩繩繼繼,忠孝相傳,和睦共處,是為記。
時大明甲午秋九月(明嘉靖十七年即1538年)。敬、煥、興合族同志。“
據《會宗庵記》記載:“……宗親又攜來淡芭狐傳種於九龍山、百丈崖,以補稻粱不足……”淡芭狐(又名煙葉)從此在黃岡紮根。早在南宋景定年間,宗親就將棉花傳入黃岡,推廣普及於明代,清乾隆(1736-1796年)“足跡所經,無不宜棉之土,無不衣棉之人。”民國年間棉花為本地土產大宗。
宋代曾引進耐旱品種“占城稻”。莆田林氏宗親為黃岡的衣食之源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為振興黃岡經濟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林堅的重21世孫林千一生活在元朝,他在江西當了好幾年的官,對官場亂象痛心疾首,棄官後由原籍福建永定縣西坡村遷入湖北麻城居住。他的後裔子孫許多人徙居於湖北黃岡縣九龍山(今林家山)、河南光山和安徽金寨縣等地,今衍傳人口有三萬多人。黃岡林氏、安徽金寨林氏同尊林千一公為始祖,出自於福建永定縣西坡村,屬九牧六房。
黃岡林氏起源於福建。宋末,林家千一公從麻城遷至黃岡賈廟九龍山,林氏逐漸繁衍,成為當地旺族,九龍山也改名林家山,訖今已有 600 多年。林家奉 千一公為黃岡林姓始祖。千一公後分出煥、敬、興三支,煥係為林彪本原先祖。
中華林氏的濃濃親情正應了“鄧林之竹發千尋,總有一本,黃河之水瀉千里,究出一源。千支萬派,自我鼻祖視之,未嘗不猶然一家人也。”
林則徐作《閩楚同源序》170週年同時也是林育英誕生110週年和林彪誕生100週年。黃岡林氏在林家大灣舉行了前所未有的盛大慶典活動。聚共族中俊秀之士,相與戳力同心,禮大傳稱、敬宗收族,旨在後先輝映,確守前勳,發揚光大。願同源之人,奮志詩書,效法聖賢,共建和諧之社會,無負仁人孝子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