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嵩

(唐朝詩人)

鎖定
林嵩(848—946),唐朝詩人。字降臣,一字降神(《全唐詩》作字雄飛),長溪赤岸(今霞浦松港街道赤岸村)人。自幼聰穎有大志。乾符二年(875)中進士,授官秘書省正字。累官至金州刺史。任內勤政愛民,嚴於吏治,政聲卓著。 [1] 
降臣,降神
所處時代
出生地
長溪赤岸
本    名
林嵩

林嵩人物生平

林嵩,約生於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848年))。自幼天資聰穎,好學有大志,懿宗李漼鹹通(860—873年)中,在靈山(今福鼎市太姥山東脈,屯頭村和斗門村境內,後名草堂山或草皇城)築草堂(茅屋)刻苦自學。僖宗李儇乾符二年(875年),歷盡艱險赴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以所作《王者之道如龍首賦》一舉考中進士科,成為自唐神龍至後唐天成223年間,今福州寧德兩市僅中36名進士(見《三山志·科名》)之一,也是繼“開閩進士第一人”的薛令之後最負盛名的及第者。
林嵩登第後,翌年便循例榮歸故里。除叩拜高堂,歡會親朋,還帶頭以赴考節餘旅費為基金,率眾興建其讀書時曾目睹“河流湍急,一雨成災”的藍溪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嗣經河南尹兼福建道觀察使李晦深入全面考核,以品學兼優“稟山川之秀氣,閩中之全材”上報朝廷,奏請敕改鄉、裏舊名,以旌表賢良。
乾符五年(878年),唐僖宗李儇即降旨:改赤岸故鄉為“勸儒”,故里為“擢秀”,並敕令所屬長溪縣給林嵩“蠲免一門徵徭,歷代子孫永傳遺蔭,在其宅側豎立華表,建亭立碑,刊載敕書及本人業績的殊榮。”同時授林嵩以秘書省正字的官職。長溪縣令隨即遵旨派員組織工匠在林嵩宅東建兩門,豎華表,構碑亭;並在宅西二百步建造一亭,名“桂枝亭”,以登科取名如月中折桂為喻。其碑首刻林嵩業績,配以元和進士鄭緯所寫《桂枝亭碑銘》及數方空白碑石,留待後中進士乾題名。
廣明元年十二月(881年1月),黃巢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唐都長安。任官不久,又家居農村深知農民疾苦的林嵩,不願與起義軍為敵,便棄官東返故鄉,隱居靈山谷中。日以吟詩作賦自誤,或以垂釣藍溪,暢遊太姥山排遣愁懷。其所寫“一任旁人談好惡,此心願不愧蒼天”的詩句,充分表達其當時的心情:講好講壞由人講去吧,反正我的心無愧於蒼天。其所撰《太姥山記》(明萬曆四十四年《福寧州志》、清乾隆《福寧府志》和民國《霞浦縣誌》《藝文》均有載),已成為現在研究摩尼教的重要文獻。
中和四年(884年),曾任黃連鎮(今屬福建省建寧縣)鎮將的陳巖,升任福建道觀察使。為穩定社會秩序,張榜廣募人才。林嵩改文就武,被聘為團練巡檢官。他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兢兢業業,履行職責。不久被轉為度支使,掌管軍隊財權。在此期間,他雖在軍隊,仍十分關注地方文化教育事業。當時有個“生於釣台,而長於甌閩”(林嵩《周樸詩集序》)的著名詩人周樸(《唐才子傳》説他是長樂人;嘉定《赤城志》説他是泉州人),在黃巢起義軍於乾符五年(878年)進駐福州時被殺,身後留有百餘篇(首)詩稿,林嵩獲悉後,利用工餘時間,親自蒐集整理,編成兩卷,並自掏腰包將其刻印出版。《詩集》定稿後,除自己寫序外,還請熟悉其人的寺僧棲浩也寫一序刻在卷首。此後,周樸被列入《唐才子傳》流傳至今。
黃巢起義軍撤離長安,局勢穩定後,林嵩又被從今四川還都的僖宗李儇召為《毛詩》博士。專為朝廷研究和講解毛公(相傳為西漢時人毛亨、毛萇)所傳的《詩經》,後官至以產金得名的金州刺史(時轄境相當今陝西省石泉以東、旬陽以西的漢水流域。治所在西城——今安康市)。在職期間,勤於吏治,忠於職守,“政聲感人”。但以當時已進入唐代晚期,國力衰退,宦官專權,軍閥割據,內外交困,民不聊生。一向廉潔奉公、正直為民的林嵩,雖掌一州軍政大權,終無法挽回社會腐敗如江河日下的政治局面,只好急流勇退,藉故奏請提前退休回鄉過隱居生活。
林嵩回鄉後,先在離家不遠的岱村(在今霞浦縣水門畲族鄉境內,久廢),以整理舊籍為主。後遷梨溪畔(今霞浦縣牙城鎮龍亭村麓的楊家溪風景區範圍內),種梨樹、築草堂,取名“梨花草堂”。(至民國時,梨樹雖已稀少,但民國《霞浦縣誌·名勝志》仍稱其:“上有飛瀑,下有梨溪,風景甚佳”。)
晚年的林嵩,就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過着清淡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當時與其交往較頻繁的當是“連家船始祖”,號“白水仙”的陳蓬(今霞浦松港街道後歧村人)。一次,林嵩擬作《玄宗自民間召李白入翰林賦》,將腹稿告訴陳蓬,陳蓬聽後即續一聯,曰:“時時花落瑣窗,猶操鳳詔;往往燭殘?殿,尚對龍顏。”林嵩對其敏捷的才情,極口讚佩。兩人所撰著述也經常互相交流。據北宋紹聖(1094—1098年)間長溪知縣熊浚明所編《縣誌》記載:嵩之孫仲荀藏有一部《地理志》,便是陳蓬所撰。
林嵩學識淵博,工詩善賦,才譽與鹹通名進士公乘億相埒。尤以所作《華清官》、《蓬萊山》、《九成宮避暑》諸賦,意境幽遠,恬淡自然,備受當時文人的讚賞。
林嵩於五代後晉出帝石重貴開運元年(944年)逝世,享年96歲。身後留有詩集,賦集各一卷,但經五代、元末(袁天祿屠林天成九族)及清初迫遷(“劃界移民”)等變亂,大部分散佚。現在僅可從北宋歐陽修等的《新唐書·藝文志》看到所著詞賦卷目;從清初康熙御定《全唐詩》中,看到所撰《贈天台王處士》詩(七律)一首;從清以後編的《全唐文》中,看到所撰《周樸詩集序》一文,並從明、清至民國的諸志書的《藝文志》中,看到其所撰《太姥山記》一文。另有詩三首(七古、七律、五律各一首)被收入民國溪西(今霞浦縣溪西水庫內)《林氏宗譜》。
由於林嵩為今霞浦縣品學兼優、德高望重的第一位進士,從宋代開始,即被樹為後學學習的典範,在歷代學宮的鄉賢祠中均首享祭祀,並在《大清一統志》及省、州、府、縣等方誌的《文苑》或《宦績》、《宦哲》以及民國《文學家大辭典》中立有專傳。先賢林嵩,2004年被評為“霞浦縣十大歷史文化名人”。

林嵩相關作品

全唐詩林嵩詩作《贈天台王處士
深隱天台不記秋,琴台長別一何愁。茶煙巖外雲初起,新月潭心釣未收。
映宇異花叢發好,穿松孤鶴一聲幽。赤城不掩高宗夢,寧久懸冠枕瀑流。
黃滔贈林嵩詩作《寄越從事林嵩侍御》
子虛詞賦動君王,誰不期君入對揚。莫戀兔園留看雪,已乘驄馬合凌霜。
路歸天上行方別,道在人間久便香。應念都城舊吟客,十年蹤跡委滄浪。
注:黃滔(840~911年),字文江,莆田城內前埭(今荔城區東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閩中文章初祖”。詳見百度百科“黃滔”詞條。
參考資料
  • 1.    林嵩  .福建紀檢監察網[引用日期201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