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姥山

鎖定
太姥山,舊稱才山。漢代名太母山,漢武帝時,改“母”為“姥”,因而改名太姥山。 [17]  位於福建省福鼎市南部,屬福建省東北部太姥山脈。指福鼎市市區南45公里太姥山鎮(原秦嶼鎮)以覆鼎峯為中心的山地,也是太姥山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地帶,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福鼎市正南,約在東經120度與北緯27度的附近。挺立於東海之濱,三面臨海,一面背山。主峯海拔917.3米。 [1] 
太姥山是福鼎茶樹品種的發源地,如從太姥山移種的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均列為國家級茶樹良種。 [20] 
以太姥山為核心開發的太姥山嶽景區,為太姥山風景名勝區之精華所在。其面積為24.6平方公里,山勢傲岸秀拔,恢宏磅礴,有54峯、45奇巖怪石、100多個巖洞,共360餘景。以峯險、石奇、洞幽、霧幻四絕著稱於世。 [17] 
中文名
太姥山
所屬山系
福建省東北部太姥山脈
地理位置
福建省福鼎市南部太姥山鎮
走    向
東北-西南
主    峯
覆鼎峯
海    拔
917 m

太姥山名稱由來

太姥山,舊稱才山。據《太姥山志》記載,軒轅黃帝時,道仙容成子嘗棲之,並在此煉丹。今石峯下石井、石鼎、石臼尚存。漢代王烈《蟠桃記》載,堯時有老母種藍於此,後仙去,因名太母山。據《福建通志》載,漢武帝命東方朔授天下名山,太母山冊封為三十六名山之首,改“母”為“姥”,封為西嶽之神。因而改名太姥山。 [17] 

太姥山位置境域

太姥山的位置 太姥山的位置
太姥山,位於福建省福鼎市南部,屬福建省東北部太姥山脈。指福鼎市市區南45公里太姥山鎮(原秦嶼鎮)以覆鼎峯為中心的山地,也是太姥山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地帶,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福鼎市正南,約在東經120度與北緯27度的附近。 [15] 

太姥山主要山峯

太姥山54座奇峯中,著名的有新月峯(覆鼎峯)、夫妻峯、蓮花峯、筆架峯等。峯巒險峻,怪石崢嶸,洞窟幽致。 [17]  覆鼎峯,太姥山脈主峯,海拔917.3米。 [15] 
《三山志》記載:“先是無寺,祥符間,僧師待始築居於此,乃圖其秀拔二十二峯示林陶。陶因名之新月、天冠、神羊、球頭、寶強、仙女、仙童、仙仗、迎仙、象簡、呈珠、團玉、碧鍔、怪石、二靈、抗天、捧玉、摘星、飛蓋、靈龜、龍角、天圭。”宋著志書中後來還加上十四峯:仙掌、石虎、摩霄、懸鐘、石筍、天柱、撥雲、卓筆、琸子、蓮花、石鴉、飛仙、棋盤、隱真。明布政使謝肇浙,在《修太姥山志引》中説:“太姥盤峙海陬,巖壑之勝甲天下。”他又加九峯:金峯、錦屏、缽盂、三台、疊石、曝龍石、三枝、三靈、和尚峯,因此説太姥共有四十五峯。 [18] 
覆鼎峯 覆鼎峯
夫妻峯 夫妻峯
筆架峯 筆架峯
天柱峯 天柱峯

太姥山地質地貌

太姥山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部的陸緣地帶,位於歐亞板塊的東南緣,東面經島弧、海溝與太平洋板塊相連,在兩大板塊長期相對作用中形成。地層區劃上華南地層區東南沿海地層分區,東北部屬温州地層小區,餘屬青田漳州地層小區。
按地質構造,太姥山處在東亞大陸邊緣瀕太平洋新華夏系構造帶中,位於閩東燕山火山岩斷裂帶北部。地質構造由多次構造運動迭加形成。構造線以北北東、北東走向為基本格架,主要表現為不同期(次)的岩漿岩沿構造線方向侵入和噴發,以及以北北東和北東向為主的大斷裂及其控制影響的地形、地勢、水系特徵。 [2] 
據地質學家考證,太姥山整座山體由肉紅色鉀長粗粒花崗岩組成,是地質史中生代白堊紀的產物,距今約有1億年。在中生代侏羅紀中、晚期,這裏便有大面積中酸性火山岩噴出,間有花崗岩漿侵入。在中生代白堊紀晚期,再次發生地殼運動,太姥山西側有條長達40公里的北北東向大斷裂,又從北東向斷裂派生出近東西、南北向兩組X裂斷裂,疊加在花崗岩原生節理之上,使太姥山的花崗岩體交織成空間方格狀裂隙網,而東西向的斷裂又受南北向斷裂及重力的影響,形成斷塊,從北向南,按梯形排列,層層下降,故險峯突兀,深谷幽邃,岡巒重疊,高矗入雲。又因花崗岩系粒狀結構,經長期風化、侵蝕和巖體崩塌,而形成渾圓狀、球狀、板狀、柱狀、鋸齒狀、城堡狀等各種形態。經過大自然長期雕琢,塑造了引人入勝的花崗岩峯林景觀和栩栩如生的怪石。花崗岩峯林內部,由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構造控制,發育了一系列大型走廊式裂隙巖洞,構成座座奇峯與塊塊怪石,以及縱橫交錯的洞窿,無不各具形態,堪稱奇觀。 [17] 

太姥山地理環境

太姥山水文

赤溪,位於縣境西南部的磻溪。主要河流有桑園溪、柴坪溪、叉溪口等3條。發源於柘榮縣片洋的第一尖,流經石山、桑園、赤溪,匯入霞浦境內的牙城入海。流域面積287.2平方公里,主溪流長37.6公里,其中福鼎縣境內流域面積250平方公里,主溪流長23.3公里。 [16] 
百步溪,發源於管陽的王府山南麓,流經翁溪、葉莒、車洋、白琳,匯入沙埕港,流域面積122平方公里,主溪流長26.1公里。 [16] 
溪頭溪,位於縣境西北部的管陽境內。主要河流有溪頭溪、西陽溪等2條,屬交溪水系。發源於柘榮縣的乍洋,流經管陽、廣化、乾頭、楮樓,匯入福安交溪。流域面積125.2平方公里,主溪流長29.7公里,其中福鼎縣境內流域面積115.3平方公里,溪流長4.2公里。 [16] 

太姥山氣候

太姥山區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季風氣候特點。沿海地區夏季和內陸山區的冬季,持續時間均超過120天,其餘各季均在70~90天之間,四季分明。全區累年平均日照時數在1700~1900小時之間。各季風雨情況隨氣温變化而變化,按平均氣温小於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10~22℃之間為春秋季的標準劃分。 [9] 
雨量豐沛,氣候濕潤,乾濕季明顯。年平均雨量自沿海至山區逐漸增大,均在1600毫米以上,但西麓的柘榮超過2000毫米。東南臨海,氣候濕潤,年平均相對濕度在78%以上。歷年3月份起進入雨季,雨日雨量劇增。5~6月年平均雨量佔全年總雨量三分之一。10月至次年2月5個月乾季的雨量僅佔全年總雨量的20%,在乾濕度和雨量分配上有明顯的季節特點。 [10] 
東西兩麓温差大。年平均氣温,東麓為18.8℃(最熱月出現在7月為28.6℃,最冷月出現在1月為8.9℃),西麓為15℃(最熱月出現在7月為24.4℃,最冷月出現在1月為5.2℃),差3.8℃。達到同樣積温量,東麓要130天,西麓要180天。氣温的地域差別呈現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型氣候特點。 [8] 
災害性天氣頻繁。地處北迴歸線以北的低緯度地帶,冷暖空氣常在區境附近交匯,形成多種災害性天氣。大風是區內全年均可出現的經常性災害性天氣。颱風則是下半年主要的災害性天氣之一,平均每年影響區內的颱風有4次左右,暴雨也是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全年均可出現,而以5~9月最為頻繁,每年3~9月平均出現2~3次。此外,還有乾旱和低温陰雨等災害性天氣。 [7] 

太姥山土壤

山地丘陵區地形起伏,土壤類型比較複雜,其分佈規律常受到地形和利用方式不同所制約。山地和丘陵中上部,由於植被破壞,土壤受侵蝕較嚴重,加上人口稀疏,多為荒山荒坡,分佈着侵蝕性紅壤、粗骨性紅壤及酸性巖紅壤;丘陵下部多墾為旱作區,分佈着紅泥土、紅泥沙土。坡簏地帶多為水田,分佈着黃泥田等;山壟下部由於地下水受周圍山地補給,水位較高,局部泉眼湧出水分佈在冷侵田、爛泥田,而大面積山壟田為灰泥田土屬。點頭、桐城和管陽、貫嶺、前岐的部分丘陵分佈着紫色凝灰岩,其間分佈有酸性紫色土、豬肝土和紫泥田。 [19] 

太姥山植被

太姥山地區原生植被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歸屬於常年濕暖照葉林地帶的常綠儲類照葉林小區。原生植被由於長期受人為干預而逐漸被演替,大部分人工馬尾松、杉木、油茶代替原有植物羣落的優勢樹種;天然常綠闊葉林中的優勢樹種因長期擇伐、破壞,變更羣落組成;大部分喬木層損失,僅留下灌木、蕨類等荒山植被。森林植被區系成分隨緯度地帶性由南向北逐漸過渡呈規律性變化。常綠闊葉林的分佈高度上限隨緯度由南向北、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漸低。 [13] 
水平分佈
太姥山東、南部海拔500米以下濱海丘陵平原地帶該地帶靠近南亞熱帶,分佈含熱帶成分較多常綠葉、闊葉林種類。主要有桑科、豆科、大麻黃科、芸香科、無患子科、桃金娘科、木犀科、松科、杉科等區系成分,如榕樹、台灣相思、銀合歡、木麻黃、枳殼、黃皮果、龍眼、荔枝、番石榴、無花果、茉莉花、馬尾松、杉木等;灌木有小葉赤楠、桂木、黃瑞木、鹽膚木等;草木層欠發達,芒萁、單葉新月蕨居多;海岸植被,主要有秋茄。
太姥山東北部海拔800米以上中山地帶該地帶靠近南温帶,分佈含温帶成分較多的針、闊葉耐寒種數的森林植被。主要有松科的黃山松、馬尾松、杉科的柳杉、水松,殼鬥科的青岡櫟、板栗,粗榧科的三尖杉,薔薇科的梨等;灌木主要有杜鵑、烏飯、胡枝子、白櫟、石斑木等;草本層不發達,主要為蕨類、野古草、芒草等。其間在海拔1200米以上地域,因氣温較低,土壤瘠薄,喬木層不發達,形成灌叢、草叢植被,主要由馬銀花、紅泡樹、知風草、白芒、金脈金茅等組成。 [12] 
垂直分佈
太姥山區由於受地形、氣候的影響,區內植被具有明顯的垂直分佈特點。海拔400~499米的紅壤分佈區,多為人工栽培植被帶。該植被帶因人口密集,水土流失和人為破壞嚴重,植被層次簡單,種類少。主要人工植被有馬尾松、杉木及小葉赤楠、黃瑞木、氊木、胡枝子、芒萁、五節芒、桃金娘等。糧食經濟作物有水稻、甘薯、油菜、茶葉、茉莉花、油茶、油桐、柑桔、龍眼、荔枝等。
海拔400~1000米的紅壤、黃壤分佈區為照葉林帶。主要植被為殼鬥科的櫧栲類及毛竹林等。喬木層以米櫧、甜櫧、羅浮栲、木荷、紅粟栲、青崗櫟、紅鈎栲、細柄阿丁楓、毛竹等,偶有落葉種擬赤揚和楓香。灌木層以冬青科、杜鵑科、山茶科及竹亞科為主。草本層以蕨類占主導地位。此外,還有油茶、淡竹葉及藤本植物等。該植被帶內還分佈有相當數量的人工針葉林及針闊葉混交林。
海拔900~1400米的黃壤分佈區以為黃山松針葉林帶。喬木層以黃山松為連羣種,伴生馬尾松、木荷等。灌木層由映山紅、烏飯、胡枝子、白櫟、石斑木等組成。草木層不發育,主要為蕨類、野古草和芒萁等。
海拔1200米以上的黃壤、山地草甸土分佈區為中山灌叢、草叢帶。因山高風大,水土沖刷嚴重,土質瘠薄,多形成低矮灌叢和中山草叢。灌木主要為映山紅、馬銀花、紅泡樹。草木為野古草、芒草、金脈金茅、毛野古草等。 [11] 

太姥山自然資源

太姥山礦產資源

福鼎縣山區儲藏有:鉛鋅、銅(福鼎銀峒)、銀(福鼎銀峒)、硫鐵礦(福鼎銀峒、福鼎裏樓)。福鼎銀峒鉛鋅礦為伴生銀礦,是福建省同類礦牀中儲量最大的一處,其餘銀礦主要賦存於鉛鋅礦的多金屬礦中,多數品位偏低、規模小、價值不大。全區銀儲量0.2萬噸。 [3] 

太姥山生物資源

太姥山有豔花異草、珍禽異獸等生物資源,尤以花、竹見長。僅杜鵑花就有紅、白、紫等五色10餘種。春季,山坡杜鵑爛漫,目不暇接;夏季空谷蘭花吐豔,香溢幽谷。石壁古藤纏繞,巖花朵朵;雲霧草長鬚垂掛,貼壁而生;夏席草鑽壁而長,酷似龍鬚。罕見的竹類,有斑竹、黑竹、紫竹、方竹、倒枝竹等20餘種。珍稀的藥材有金銀花、蛇不見、何首烏等50餘種。還有錦雞、提壺鳥、玉面狸、狐鼠、蠑螈(四足魚)、蛇頭鷹嘴龜、白色鯉魚等飛禽走獸和奇異水族。 [17] 

太姥山景點景觀

太姥山嶽景區距秦嶼鎮15公里,為太姥山風景名勝區之精華所在。其面積為24.6平方公里,東達太姥洋,西至白琳鎮、五峯橋,南至面頭山頂,北抵八尺門港。山勢傲岸秀拔,恢宏磅礴,山海奇景,天造地設。太姥山景區有54峯、45奇巖怪石、100多個巖洞,共360餘景。以峯險、石奇、洞幽、霧幻四絕著稱於世。 [17] 
太姥山山嶽景區景點分佈 太姥山山嶽景區景點分佈
太姥山山嶽景區景點分佈 太姥山山嶽景區景點分佈
  • 險峯
太姥山54座奇峯中,著名的有新月峯(覆鼎峯)、夫妻峯、蓮花峯、筆架峯等。峯巒險峻,怪石崢嶸,洞窟幽致。覆鼎峯高917.3米,登上絕頂,遠眺東海,水在天際流,峯從海中出,大小島嶼、點點星帆盡收眼底,山海奇觀,壯麗無比。明朝陳仲溱《太姥山記》雲:“餘嘗看日於泰山,日觀天台華頂,所見各異,而遙天曠海,此為第一。”若遇下雪,千峯素裹。而此時山下田疇大海,卻碧波粼粼,春意盎然。山上山下,兩個世界。太姥山千峯競秀,爭奇鬥峭,使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又具搜險探奇之情。 [17] 
  • 奇石
太姥岩石,雕鏤百態,各具匠心。肖人肖物,形神畢肖。肖人的有夫妻巖、二佛談經、二仙對弈、彌勒坦腹、沙彌拜佛、羅漢巖、八戒石等;肖物的有九鯉朝天、仙人鋸板、金龜爬壁、玉猴照鏡、金貓撲鼠、玉兔聽潮、歪嘴蛤蟆、金雞報曉、一片瓦、牛背石等。還有具有神話色彩的太姥昇天石、雲標石、飛來石、望仙橋等。塊塊岩石千姿百態,且步移景異。可謂佈列盡乎天巧,體制疑於人為,一眼便呼出其名。前人曾贊曰:“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尤其是“九鯉朝天”、“二佛談經”兩組景觀,綿亙千米,氣勢雄偉。每逢雨過,山色如洗,水光瀲豔,浪平如鏡的大海托出深沉的巨巖,一明一暗,逆差強烈。曲折的海岸線,星羅棋佈的島嶼、起伏的山巒,組成頂天立地的水印木刻“山海大觀”圖,既大刀闊斧,又精雕細刻。 [17] 
風動石 風動石
將軍巖 將軍巖
仙人鋸板石 仙人鋸板石
觀音坐蓮 觀音坐蓮
九鯉朝天石 九鯉朝天石
偉人會晤 偉人會晤
一片瓦石 一片瓦石
金龜爬壁 金龜爬壁
  • 洞穴景觀
奇洞,又是太姥山一大特色。經普查,太姥山嶽景區有各種各樣可供欣賞的巖洞達100多個。遍遊諸洞,需時近一月。有的洞一進一出需一天時間。這些洞各具特色。有的向下直通海面,叫“通海洞”;有的往高處可達峯頂,曰“通天洞”;有的終年滴水,曰“滴水洞”;有的石塊壘迭,洞內崛巖高低,進洞須躬身彎背,名為“三折腰”;有的洞中套洞,神奇莫測,稱之為“神仙洞”;有的雙壁陡立上夾着墜石,曰“七星洞”;有的兩巖如劈天漏一線,曰“一線天”。一線天,洞長60米、高37米,路曲且窄,僅容一人側身而過,仰望上空,漏下一線之天。有的洞中可觀日,或觀海。有的洞底存丹井,或蓄龍潭。洞小者僅容一人通過,或供幾個人休憩;洞大者可納千百餘人,可建亭台樓閣。由於地質結構特殊,地表不易積水,而多滲入巖洞,洞中便有水滴、有泉流、有瀑布。聽之觀之,無不妙趣橫生。更奇妙的是洞中氣候,站立一處平伸雙手,則冷暖各異。遊玩這些巖洞,時伏、時蹲、時爬、時側、時攀,有人戲謔這些動作為“太姥操”。 [17] 
通天洞 通天洞
七星洞 七星洞
葫蘆洞 葫蘆洞
  • 氣象景觀
太姥山因臨海而多霧,霧日年達100多天,山體常被雲霧籠罩。雲霧變幻,蔚為壯觀。晴天之晨,海灣、山谷雲霧鋪展如練,緩緩升騰,如柔幔垂簾,繚繞山峯,時聚時散,瞬息多變。有時輕紗披體,更添秀麗;有時濃霧鎖蓋,惟聞鐘磬悠悠天際間。春夏之交或雨後放霽,山嵐瀰漫,匯成茫茫雲海,直展天際;羣峯出沒於萬頃浪濤之中,時隱時現,時沉時浮。春冬兩季,海霧奔湧而至,時似潮水逐湧谷間,時如飛瀑傾瀉東海。 [17] 

太姥山社會經濟

太姥山茶葉生產

太姥山區的茶園 太姥山區的茶園
太姥山區植茶始自唐代,由零星栽培發展為大面積生產。柘榮縣的茶園一般多分佈在海拔400~800米的低山地帶,而福鼎、福安、霞浦等沿海縣的茶園則多分佈在100~400米的低海拔地帶。明代,“環長溪百里諸山,皆產茶。”茶園幾乎隨處可見。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隨着口岸開放,茶葉生產、外銷增多,茶園遍佈各縣。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港口被日軍封鎖,茶葉出口受阻,茶市消沉,茶葉加工場倒閉,茶園大面積拋荒。茶園總面積大大縮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茶葉生產發展迅速,人民政府鼓勵農民開墾茶園,發展茶葉生產。 [4] 
據1989年調查,福鼎茶區可劃分為西北西南低山丘陵與東南沿海低丘兩個類型。太姥山屬東南沿海低丘茶區,包括前岐、店下、沙埕、嵛山4個鎮的全部,硤門、秦嶼、桐城3個鄉鎮的大部分地區及貫嶺鎮的邦福村,計106個村、2個國營農(種)場、9個鄉鎮茶場、1989年茶園面積2.99萬畝,佔全縣茶園總面積的34.53%;茶葉產量920噸,佔全縣茶葉產量的25.35%。 [21] 
太姥山是福鼎茶樹品種的發源地,如從太姥山移種的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均屬良種。
福鼎大白茶,原產地在點頭鎮柏柳村,相傳是該村陳煥(又一説是張阿河)於清光緒年間從太姥山發現移種的,後相繼在白琳、翠郊、磻溪、黃岡、湖林等地傳播栽培。該良種自1958年後逐漸向省內外茶區推廣。1965年,在福州召開的全國茶樹品種資源研究學術討論會上,同21個地方品種首批向全國推薦。1984年,經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列為國家級茶樹良種,並做為紅、綠、白茶的對照種。
福鼎大毫茶,相傳是清光緒六年(1880年)點頭鎮翁溪汪家洋村林聖松從太姥山麓五蒲嶺發現移種的,時稱“大號白毛茶”(簡稱“大號茶”),因產高質優而逐漸向全縣重點茶區傳播。50年代初,福建省茶科所科研人員調查茶樹品種時,根據“大號茶”諧音定名為“大毫茶”。1984年,同“福鼎大白茶”一起,經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列為國家級茶樹良種。 [20] 

太姥山林業生產

  • 林副產品
太姥山區,利用林區乾果生產油茶籽、油桐籽、烏桕籽等歷史悠久。民國時期,福安、霞浦、福鼎等縣是油桐的主產地,桐油銷往香港。桐油主要產地為福安、福鼎、霞浦、壽寧等縣。烏桕主產地是福鼎縣,其產量佔全區總產量的59.5%。 [5] 
油桐籽。民國時期,福安、霞浦、福鼎、壽寧、寧德等縣是油桐的主產地,桐油銷往香港。民國26年,全區生產桐油350噸,其中福安縣100噸。民國31年,全區生產桐油3314噸,油桐籽產量14243噸,其中霞浦5997噸、福安645噸、福鼎4132噸、屏南364噸、壽寧1725噸、古田12噸、寧德37噸、柘洋702噸、周墩629噸。1950年全區油桐籽產量為549.80噸,1959年全區油桐籽產量增至1787.93噸。桐油主要產地為福安、福鼎、霞浦、壽寧等縣。1976年後,由於油桐樹逐年拋荒,千年桐純林產量降低,三年桐逐漸衰退,油桐生產呈遞減趨勢。全區油桐籽年產量在200~500噸之間。90年代開始回升,1992年全區油桐籽產量增至861噸。 [14] 
  • 林化產品
歷史上,太姥山區就有提煉林產品的歷史。建國後,福安、福鼎等縣曾經興建醋石廠、樟腦油廠、煉油廠、人造石油廠等,生產醋石、松明子油、樟腦粉、樟腦油、酒精、烏藥油、栲膠、膠合板、纖維板、活性炭、土鹼等產品。由於各地多為土法上馬,“一陣風”辦廠,大多數廠由於設備簡陋、技術不過關,產品質量差,虧損嚴重而紛紛下馬。此後,林產化工生產處於停滯狀態。 [6] 

太姥山歷史文化

  • 古蹟名勝
太姥山有36座寺院,其中天王寺、國興寺、白雲寺、靈峯寺、瑞雲寺、天門寺等均為千年古剎。國興寺(俗稱下寺)建於唐乾符四年(877年),由京都都督辛子言奉旨創建。寺宇宏偉,有石柱360根。宋時毀於大火。今中殿7根石柱屹立舊址,其餘斷橫或埋沒土中。寺內尚存唐石槽、石池、石刻等文物。寺的對面璇璣洞,為南宋理學家朱熹隱居、著書之處,水湖處留有晦翁碑記。摩霄峯頂有唐代石室,傳為摩尼教遺址摩尼宮。山中歷代摩崖石刻30餘處。有漢朝東方朔題刻於摩霄頂的“天下第一山”,唐林嵩題鐫於白雲寺旁的“山海大觀”,宋楊彥國題的“黃龍泉”,明崔微仲題的“雲標石”,清福寧知府李拔題的“太姥摩霄第一峯”等。碑刻有傳為唐玄宗賜題的“堯封太姥舍利塔”,明謝肇淛書刻的“巖洞庵碑”等。 [17] 
國興寺 國興寺
懸空寺 懸空寺
白雲寺 白雲寺
太姥舍利塔及廟 太姥舍利塔及廟
一片瓦禪寺 一片瓦禪寺
  • 名人名家
太姥山留下歷代名人騷客的足跡和不少墨寶,其中有:
唐神龍二年(706年)進士、唐太子侍讀薛令之(今福安市溪潭人),曾留下《太姥山》五言律詩:“揚齡窮海島,選勝訪神仙。鬼斧巧開鑿,仙蹤常往還;東甌溟漠外,南越渺茫間。為問容成子,刀圭乞駐顏。”
長溪赤岸(今屬霞浦縣)人、唐金州刺史林嵩,鹹通元年(860年)曾於太姥南麓靈山草堂書院就讀,著有《太姥山記》。
南宋理學家朱熹,慶元年間避難太姥山下瀲城(今冷城)村,設石湖書院講學,並注《楚辭》。後在太姥山璇璣洞、水湖等處注《中庸》。今尚存其草堂遺蹟。
宋史學家鄭樵遊太姥山靈峯寺,留下《蒙井》五言絕句:“靜函寒碧色,瀉自翠微巔:品題當第一,不讓惠山泉。”
福鼎冷城人、朱熹高足楊楫,宋進士,曾任湖南提刑,撰有《重建靈峯寺記》。幼年隨父到福鼎秦嶼定居、抗英名將張朝發,中英鴉片戰爭時任清定海總兵,殉國後葬於太姥山麓。
民國海軍上將薩鎮冰在太姥山修嶺,山下築堤,後人稱之“薩公嶺”、“薩公堤”。
太姥山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葉飛、粟裕、劉英等先後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山上開展游擊戰爭,創建革命根據地。太姥洋村為革命活動的重要據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文化部部長、文壇巨匠沈雁冰,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等為太姥山書寫“太姥山”、“太姥勝景”的題詞。著名畫家周令釗、李碩卿、周倉米等先後到太姥山作畫。1985年,鬱風等到太姥山創作,其中一幅太姥娘娘畫像被刻於一片瓦的石碑上。 [17] 

太姥山景區建設

  • 景點建設
重建楞枷寶塔,此塔位於太姥山國興寺附近,建於唐乾符六年(879年),毀於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僅存塔基。1984年,經縣文物部門多次挖掘、考證,該塔為八角、七層、實心、亭閣式石塔。為使唐塔重現風姿,由省文物部門捐資,1986年從山坡下收集原有遺石重建,並按比例造型,補齊塔頂、塔沿4塊缺石,在原塔基上修復原狀。
興建觀日台,為使遊客能以最佳角度捕捉到東海日出的壯麗奇觀,1987年6月,太姥山管理區在龍珠岡和烏龍岡分別興建一、二號觀日台。
整修將軍十八洞,1984年12月對該洞勘探後,1985年4月全線開通。1988年4~7月,全面整修洞中通道。該洞與葫蘆洞相銜接,全長1700米,其中黑暗地段60米。遊程需1.5~2個小時。
開發通天洞,該洞長4000米。採用棧道式石階構築,於1993年開通。
開闢藍溪澗洞,該洞長176米。採用碇步石階式,沿道開闢,於1993年完工。
修建南天門洞,該洞由南天門景點,經九鯉朝天山峯,抵香山寺,全長730米。1995年修成。
建造湧翠亭此亭,在薩公嶺處,為惠安籍旅港同胞林鈺錕夫婦捐資,於1992年建造。
建雲標亭、觀海亭,1993年在雲標石下建一亭,曰“雲標亭”。同年在通往一片瓦景區的一塊盤石上建一亭,可觀浩瀚東海,曰“觀海亭”。兩亭之石料皆採用浙江省温嶺的雲白石。
鋪建“綠色長廊”,1993年4月開始動工,在國興寺至薩公嶺路段構築長達150米的“長廊”。並於次年春種植紫藤等,構成“綠色長廊”。
營造園林觀賞區,1993年春,開始實施太姥山農業大觀園第一期園林觀賞工程,營造香山紅葉觀賞區和玉湖梅園觀賞區,分別種植楓香林和梅花林各50畝,共6300餘株。1995年4月,在九鯉溪瀑景區的赤溪遊覽點種植經濟竹、觀賞竹共100畝。 [22] 
  • 旅遊設施
秦(嶼)太(姥山)公路,1976年動工,全長14.5公里。但屬簡易砂石公路,路面較窄,路況差。1986、1992、1995年,先後進行3次改造拓寬,路況已大為改觀。
太姥山停車場,地處太姥山國興寺附近。1988年建成,總面積6800平方米。
景區石階鋪設,1979~1995年,太姥山嶽景區先後鋪設、改造、拓寬石階步遊道路,計長達15公里,並在險處增設安全護欄。
電訊安裝,1988年,架設太姥山高壓輸變電專用線11公里,解決了太姥山嶽景區的用電問題。1990年,安裝太姥山轉多點特高頻電話。1994年開通程控電話。
香山水庫,位於太姥山嶽景區的香山寺附近。1993年修建,蓄水量為6萬立方米。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