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崢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

鎖定
林崢,女,福建福州人,北京大學中文系學士、博士,哈佛大學東亞系聯合培養博士生,曾赴英國劍橋大學台灣清華大學柏林洪堡大學等海外高校訪學。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學院講師。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文名
林崢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城市文化研究
任職院校
中山大學

林崢研究方向

近年來致力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城市文化研究。 [1] 

林崢學術成果

林崢論文發表

核心期刊論文:
1. 《表演“新女性”——石評梅的文學書寫與文化實踐》,《文學評論》,中文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2018年第1期。
2. 《“到北海去”——民國時期新青年的美育烏托邦》,《北京社會科學》,中文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2015年第4期。
3. 《北京公園的先聲——作為遊賞場所與文化空間的萬牲園》,《中華文史論叢》,中文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2015年第3期。
4. 《從禁苑到公園——民初北京公共空間的開闢》,《文化研究》,CSSCI來源輯刊,2013年第15輯。
5. 《從〈舊京瑣記〉到〈城南舊事〉——兩代“遺/移民”的北京敍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2012年第1期;又刊於《台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第11-42頁。
6. 《民初公共空間的開闢與沈從文筆下的都市漫遊》,《勵耘學刊》,CSSCI來源輯刊,2011年第1輯。
7. 《民初北京都市空間中的漫遊者——論沈從文小説的現代性因素》,《藝術評論》,中文核心期刊、CSSCI擴展版期刊,2010年第12期。
8. 《觸摸歷史與對話五四——“‘五四’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魯迅研究月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2009年第7期。
其它論文:
9. 《江亭雅集的危機與新變——論末代京師士大夫的雅集盛會“乙丑修禊”》,《中國文學學報》第七輯,香港中文大學,2016年12月。
10. 《北海公園:現代美育空間的建構》,《北京觀察》,2016年第9期。
11. 《“到北海去”——民國時期“新青年”的美育烏托邦》,《北京觀察》, 2015年第11期。
12. 《公園北京:都市現代性的隱喻》,《未名亞太論叢》第五輯,香港:中國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47-75頁。
13. 《梁啓超的現代都市經驗與構想》,《漢語言文學研究》,2011年第2卷第4期。
14. 《女高師的新教育與“新女性”的塑造》,《雲夢學刊》,2009年第30卷第5期。 [1] 

林崢書評文章

15. 《“重寫舊京”的方法論意義——評季劍青<重寫舊京:民國北京書寫中的歷史與記憶>》,《書城》,2018年第2期。
16. 《上海之愛:妓女,文人與娛樂文化》書評,《中國學術》,2012年第10卷第1輯。
17. 《記憶與呈現報刊的另一種方式——評〈北京的輿論環境與文人團體:1920-1928〉》,《現代中國》,2009年第12輯。 [1] 

林崢報刊文章

18. 《紅樓(新文化運動百年紀念專題)》,《北京青年報》專版,2017年5月6日。
19. 《晚清動物園初建趣史》,《北京青年報》專版,2016年3月1日。
20. 《既開風氣亦為師——記陳平原、夏曉虹先生兼懷我的北大歲月》,《北京青年報》專版,2015年6月11日。 [1] 

林崢課題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北京公園研究:文化實踐與文學表現(1860-1937)”(17YJC751018,2017-2019)。
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人文社科項目:“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間”(2011-2013),撰寫《北京公園的先聲——作為遊賞場所與文化空間的萬牲園》。 [1] 

林崢會議發表

1. 風雅傳承:第二屆民初以來舊體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2018年9月,發表《江亭雅集的危機與新變:論京師末代士大夫的雅集盛會“乙丑修禊”》。
2. 第二屆世界漢學論壇,德國維滕大學與維也納大學,2018年8月,發表《世紀末的台北與上海——女體、慾望與全球化想象》。
3. “公共綠地與可持續城市”國際研討會,上海大學與日內瓦大學,2018年7月,發表 “The Park Utopia of the ‘New China’”。
4. “滄海觀瀾——第三屆古典文學體式與研究方法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2018年6月,發表《“世界人”的鄉愁——論康有為海外遊記中的公園書寫》。
5. “圖像、敍事、傳播、翻譯: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研究”會議,復旦大學, 2017年11月,發表《遊藝園、社會新聞與通俗小説——民國北京城南的市民消費文化》。
6. “21世紀的明清:新視角、新發現、新領域”會議,香港大學,2017年10月,發表《北京公園的先聲——作為遊賞場所與文化空間的萬牲園》。
7. 第十屆亞洲學者國際會議,清邁國際會展中心,2017年7月,發表“From ‘Countryman’ to ‘Cosmopolitan’: Late Qing Intellectuals Encountering Western Urban Modernity.”
8. 華文與比較文學協會雙年會,香港中文大學,2017年6月,發表《從“花園”到“公園”:晚清旅行者對於公園的認知與想象》。
9. “跨學科視野下的近代中國教育與社會”會議,北京大學,2016年11月,發表《“到北海去”:“新青年”的美育烏托邦》。
10. “中國的‘雙城記’:比較視野下的北京與上海城市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市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2015年6月,發表《“到北海去”——“新青年”的美育烏托邦》。
11. “冷戰與東亞文化政治學:中國視角”會議,哈佛大學,2013年4月,發表 “The Journey of the Park: Beijing Parks and Tourism.”
12. “全球化時代的大都會:作為個案的北京與柏林”工作坊,柏林洪堡大學,2012年8月。
13. 英國漢學協會年會,愛丁堡大學,2011年9月,發表 “A Metaphor for Ambiguous Urban Modernity: Public Parks in Beijing (1910s- 1950s).”
14. “活在現代的傳統”——北京大學國際博士研究生及青年學者專題研討會,北京大學,2010年8月,發表《從傳統詩社到新型社交空間的過渡——由陳季同看晚清上海文人交遊方式的變遷》。
15. 第九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哈佛大學與台灣大學,2010年7月,發表《從〈舊京瑣記〉到〈城南舊事〉——兩代“遺/移民”的北京敍事》。
16. 實驗批評理論工作坊,美國加州大學人文研究所,2009年8月。
17. 第七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美國哈佛大學與Swarthmore College,2008年3月,發表 “De-feminization as Seen in the Revolutionary Dramas.”
18. 亞洲文化研究上海年會,上海大學與亞洲文化研究學會,2007年6月,擔任劉人鵬教授與丁乃非教授的評議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