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國祥

(“廣乙”艦管帶,中國現代醫學伍連德的舅舅)

鎖定
林國祥(約1851-1908),又名瑞喜 。原籍廣東新會縣大澤北洋鄉, 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之檳城 。父林道解是南洋著名的建築商,曾建造檳城舊關仔角之古城,吉打埠有為紀念林翁而命名的道解埠(TOKAI)。林國祥於兄弟6人中居二,自小在檳城讀書 ,諳熟英語,青年時與三弟國裕、五弟國禧回國學中文。同治六年(1867年),前江西巡撫沈葆楨總理船政,設福州船政學堂,招生肆習製造、駕駛諸術,又從廣東招到已通英文的鄧世昌、林國祥、李和葉富呂瀚、張成、李田、黎家本、梁梓芳、卓關略等十人作為外學堂學生,分班就學。(1867年)1871年,林國祥等畢業,登“建威”練船實習。1875年,又上“揚威”艦為練生。分配海軍任職,積功至守備,後調任廣東水師管帶“廣乙”艦。曾是鄧世昌同學,兄弟六人同在水師服役。 [1] 
1894年,林國祥任“廣乙”艦管帶,參與清朝與日本的“豐島海戰”。
林國祥是中國第一批勘察並命名西沙羣島眾多島嶼的人士。1907年,林國祥任艦隊左翼分統,前往南海勘察諸島,歷時近20天並發現、命名15島嶼,刻石為記。兩年後,大清官員再次派人前往西沙羣島,復勘林國祥等人第一次勘察的島嶼,並繪製西沙羣島地圖。 [1] 
中文名
林國祥
別    名
瑞喜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51年
逝世日期
1908年
畢業院校
福州船政學堂
職    業
海軍將領
主要成就
豐島海戰,命名新會島
出生地
馬來西亞檳榔嶼之檳城
原    籍
廣東新會縣大澤北洋鄉
性    別

林國祥主要履歷

1851年,林國祥出生在檳榔嶼檳城,16歲那年,對於林國祥來説,是其命運重大轉折的一年。當他回國學習中文時,正好趕上福州船政學堂到廣東招生,希望能找到熟悉英語的廣東和南洋子弟加入學堂學習製造和駕駛技術,因為能説一口流利的英語,林國祥和甲午戰爭英雄鄧世昌等人順利進入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一起學習駕駛。 [1] 
1867年(同治六年)福州船政學堂後學堂開設駕駛專業。林國祥入福州船政後學堂學習駕駛,成為福建船政一期學生。
1871年(同治十年)畢業,先後在建威、揚威等艦實習。
1874年3月(同治十三年二月)任“琛航”號管駕,在日本侵台事件中奉命往來運送軍火。
1877年9月19日(光緒三年八月十三日),接管“伏波”輪船。
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即將在福州開戰,林國祥率駐粵的“濟安”號回援福州。8月23日(七月初三日),法艦突襲,“濟安”連中數彈,“死數人,船沉於青州港。”
1890年1月20日(光緒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林國祥管帶之“安瀾”輪前往巡緝廣東欽州。”
1892年6月29日(光緒十八年六月初六日),林國祥管帶“廣乙”艦赴北洋隨同操演。
1894年5月(光緒二十年四月),林國祥率“廣乙”艦北上與北洋艦隊會操。事後,廣東水師“廣甲”、“廣乙”、“廣丙”三艦留助北洋艦隊。
1894年10月(光緒二十年十月),林國祥以守備銜接任“濟遠”艦管帶。
1895年2月(光緒二十一年正月),威海衞保衞戰失敗,北洋艦隊覆滅。“濟遠”等殘除軍艦被日軍俘虜,林國祥被暫行革職,聽候查辦。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夏,林國祥同程璧光等六人被委派往英國阿摩士莊廠監造“海天”“海圻”號兩艘巡洋艦。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海天”、“海圻”兩艘巡洋艦建成回國,林國祥仍回廣東,在廣東水師任艦隊左翼分統。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夏),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奉命率“伏波”、“琛航”兩艦南巡東沙羣島和西沙羣島,並委任林國祥為航海指揮。每巡察一海島,即標誌命名,其中有一島嶼,李准以林國祥巡海有功而將其命名為“新會島”。
1908年(光緒末年)卒,葬於新會北洋鄉。

林國祥個人生活

父親:林道解,南洋著名的建築商; [1] 
雙胞胎哥哥林國禎;
弟弟:林國裕,“甲午戰爭”中與鄧世昌一起殉職; [1] 
弟弟:林六經,因在中法戰爭中表現出色而獲得朝廷頒發的表揚獎狀,後回到檳榔嶼政府通譯,退休後在金寶開礦、投資建築,成為當地首富。迄今當地還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林六經市場和林六經故居。 [1] 
外甥:伍連德(1879~1960),中國現代醫學、衞生防疫等領域的先驅; [2] 

林國祥早年事蹟

林國祥 林國祥
1874年(同治十三年)2月,林國祥任“琛航”號管駕(清末對水師軍官的稱呼),在日本侵台事件中奉命往來運送軍火。其大副就是後來在中日黃海戰爭中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鄧世昌。10月[九月],“琛航”號駛至上海時,前來參觀的外國人紛紛讚歎:“氣象嚴整,修治清潔,督飭工役,訓練士卒,井井有條。”“船主林君國祥、大副鄧君世昌……俱由船政局學習船務,迭居上考,分別委任,故皆能各稱其職。”(《申報》同治十三年九月初十日)
1877年(光緒三年),林國祥接管“伏波”輪船。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即將在福州開戰時,林國祥率駐粵的“濟安”號回援福州。1890年(光緒十六年),廣東欽州自龍尾一帶持續發生盜匪搶劫,時任“安瀾”輪管帶的林國祥前往巡緝。
根據《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誌》記載,1894年5月(光緒二十年四月),林國祥任“廣乙”艦管帶,並奉命北上與北洋艦隊會操。演習時,“廣東三船沿途行駛操演,船體整齊,變化雁行、魚貫,操縱自如”。林國祥指揮“廣乙”艦施放魚雷,“均能命中破的”,於行駛之際打靶,“中靶亦在七成以上”。事後,廣東水師“廣甲”、“廣乙”、“廣丙”三艦留助北洋艦隊,參加了著名的中日甲午戰爭。

林國祥甲午海戰

於十八島戰沉之廣乙艦 於十八島戰沉之廣乙艦
1894年5月,清廷第二次校閲海軍,記名總兵餘雄飛帶廣東水師“廣甲”、“廣乙”、“廣丙”三艦赴北洋會操。演習時,“廣東三船沿途行駛操演,船體整齊,變化雁行、魚貫,操縱自如”。林國祥指揮"廣乙"艦施放魚雷,“均能命中破的”,於駛行之際打靶,“中靶亦在七成以上”。
7月,“廣乙”與“濟遠”奉命護送仁字軍赴朝,以增援屯紮牙山的葉志超、聶士成軍。行前,林國祥向丁汝昌請示:途中如遇日艦攻擊,將如何處置?丁汝昌答曰:“兩國既未言明開戰,豈有冒昧從事之理。若果倭船首先開炮,爾等亦豈有束手待斃之理,縱兵回擊可也”。25日晨,“廣乙”、“濟遠”返航時剛駛抵豐島附近海面,便看到日本“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艦,似欲攔阻去路。林國祥“知其來意不善,遂嚴陣以待”。
當敵人三艦聚攻濟遠之際,廣乙後至,立即投入戰鬥。廣乙伺機向敵艦衝去,準備施放魚雪。吉野為避開廣乙衝撞和施放魚雷,便向左轉舵,在海面上劃出一個大的圓弧。廣乙則改變航針,向秋津洲和浪速之間疾駛。七點五十八分,廣乙從斜側駛至距秋津洲六百公尺處,向其艦尾逼近,準備施放水雷。這時,秋津洲猛烈回擊,一彈擊中廣乙桅樓,致使一炮手墜落犧牲,又一彈“擊毀水雷炮洞,幸來觸炸”,廣乙始得保全。激戰中,秋津洲忽發一榴霰彈“炸於廣乙艙面,以致死傷二十人”。舵手亦中彈犧牲。廣乙傷亡雖重,仍與敵艦繼續拚戰。
此時,海面上硝煙籠罩,敵艦無法用信號旗聯絡,秋津洲便鳴汽笛報知自己的位置,浪速鳴汽笛應之。於是,兩艦開始合擊廣乙。須臾之間,硝煙漸散,浪速忽然發現廣乙在距艦尾三,四百公尺處,便一面向右轉舵以避開廣乙的衝撞,一面用左舷炮和尾炮加以猛擊。在敵艦的連續進攻下,廣乙受傷甚重,船舵“均已毀壞,不堪行駛”。廣乙艦上官兵犧牲已有三十多人,受傷者四十多人,難以支撐,便向右轉舵走避。浪速於歡呼聲中尾追,被廣乙回擊一炮,彈穿浪速左舷之側,由內部穿透後部鋼甲板,斷其備用錨,並將錨機擊碎。日本第一遊擊隊司令官坪井航三以廣乙艦體己毀,決定不予追擊,命三艦各取適宜位置合擊濟遠。廣乙這才脱險,駛撞朝鮮西海岸十八家島(或簡稱“十八島”)擱淺,“鑿鍋爐,渡殘卒登岸,遺火火藥倉自焚”。廣乙管帶林國祥登岸後,率殘部直奔牙山清營。及至牙山,聽説葉志超已率軍退平壤,便於二十六日下午一時上英國軍艦亞細亞號返國。此時部下只有十七人了。在仁川“復截於倭艦,聽命立永不與聞兵事服狀,國祥以下連署與倭,乃得縱歸”。
雙方激戰1小時20分鐘。“廣乙”受傷多處,傷亡亦重,林國祥因下令駛向東北方向逃避。“廣乙”駛至朝鮮西海岸擱淺後,林國祥未免軍艦資敵下令鑿壞鍋爐,焚火藥艙,率殘卒79餘人登岸後,往牙山投葉志超軍營,見營壘已空,然後搭乘英國軍艦回國。途中“復截於倭艦,聽命立永不與聞兵事服狀,林國祥以下聯署與倭,乃得縱歸”。

林國祥後話

黃海海戰後,“濟遠”管帶方伯謙以臨陣脱逃,被斬首於旅順。此時,朝野上下將林國祥與方伯謙比較,讚語頗多,紛紛奏請擢用。或對其寄以莫大希望,認為“勇猛精煉如廣乙管駕,而濟以定、鎮諸艦,豈不可以奪對馬、據釜山哉?”10月16日,李鴻章便奏請以林國祥接替方伯謙之缺,其奏曰:“廣乙管帶林國祥,前在牙山口外以孤船當勁敵,戰陣頗勇,雖力竭船沉,功不掩過,應請暫行革職,委令接署濟遠管駕,以觀後效”。林國祥接署“濟遠”管駕後,在威海衞之戰中並無突出表現。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後,林國祥被革職。不久又被起用。光緒二十二年夏,林國祥奉命和海軍宿將程壁光、譚學衡等前往英國監造訂購的海天、海圻兩艘巡洋艦,至光緒二十五年才製成回國。後南歸廣東,在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屬下任艦隊左翼分統。光緒三十三年夏,李準奉命率伏波、琛航兩艦南巡西沙羣島,委林國祥為航海指揮。每巡察一海島,即標誌命名,其中有一島嶼,李准以林國祥巡海有功而將其命名為“新會島”。可惜的是由於《李準巡海圖》現已散佚,“新會島”也不知具體方位。
關於林國祥南巡西沙羣島這一段歷史,近代歷史上記載存在一些出入。根據現存資料記載,普遍認為近代歷史上我國政府為南海諸島命名,第一次是1909年李準巡海為西沙羣島15個島命名。但按此時間計算,是在林國祥逝世之後,又何來他參與南巡西沙羣島一事呢?但見於民國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出版的《國聞週報》第十卷第三十三期所載之《李凖巡海記》及《任庵公年譜》、李氏《巡海筆記》等材料,1907年四月初四日(西曆五月十五日),李準任吳敬榮為“伏波”艦管帶,劉義寬為“琛航”艦管帶,林國祥為艦隊左翼分統,乘伏波、琛航兩艦自瓊州起碇。因避風,十一日(西曆五月二十二日)始自榆林港放洋,翌午抵珊瑚島,命名為伏波島。繼續巡行,共發現十五島,各為勒石命名。二十三日(西曆六月六日)回航。而根據1979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民保衞海疆鬥爭史》寫道:“1909年,兩廣總督張人駿命令善後局關務處開設西沙籌備處,派王秉恩、李哲濬負責其事。同年四月初,又派提督李準、補用道李哲濬、副將吳敬榮、劉義寬等率170餘人,分乘‘伏波’、‘琛航’‘廣金’三艦,前往西沙羣島進行復勘。從上述兩段史料來看,1907年,清政府已進行了東沙羣島和西沙羣島的巡視。
李準、林國祥等巡視西沙羣島,對該羣島進行了深入調查。軍艦每到一處皆勒石命名,嗚炮升旗,重申中國主權。在這次巡視中,隨船的測繪委員和海軍測繪學堂學生繪製了西沙羣島總圖和西沙各島分圖,為維護中國南海疆域完整作出了貢獻。

林國祥人物逝世

林國祥卒於光緒末年(1908年),歸葬於新會縣北洋鄉。墓碑刻有:“誥授武顯將軍顯祖考國祥翁林公”、“宣統元年重修”等字。享年約57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