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風傈僳族鄉

鎖定
東風傈僳族鄉位於雲南麗江市永勝縣東南部,距縣城104公里,是麗江、大理、楚雄三個地州的結合部。全鄉總面積488.1平方公里,轄9個村委會、65個村民小組; 2003年末全鄉總人口12854人,境內有傈僳族、彝族、漢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傈僳族佔全鄉總人口的86.7%。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82元,人均有糧296公斤。 是省級重點扶貧攻堅的506個貧困鄉之一。
中文名
魯地拉鎮(原東風傈僳族鄉)
行政區劃代碼
530722107000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雲南麗江市永勝縣
地理位置
永勝縣東南部
面    積
488.1 km²
下轄地區
9個村委會
電話區號
0888
郵政區碼
674204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2854人
車牌代碼
雲P
方    言
傈僳語

東風傈僳族鄉簡介

2014年3月3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撤銷東風傈僳族鄉,設立魯地拉鎮。撤鄉設鎮後,隸屬關係不變,鎮人民政府駐原鄉人民政府駐地東樂村委會瓦房村。
東風傈僳族鄉東與楚雄州大姚,南與大理賓川縣隔江相望,西與永勝期納、濤源鄉鎮毗鄰,北與東山接壤。最低海拔1100米(格克河門口),最高海拔3393米(東坪北端的西南偉山),地形複雜,氣候特殊,地勢北高南低,帶狀溝壑分佈,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為752.5毫米,年平均氣温18.1攝氏度,年平均日照9小時。全鄉總面積為488.1平方公里,轄9個村委會,6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212户,12950人,住有傈僳族彝族漢族、白族、壯等五種民族,其中傈僳族佔總人中的87%,11266人。全鄉有耕地17782畝,有效灌溉面積為2304畝,有玉米水稻、馬鈴薯、高粱蕎子豆類糧食作物。2005年人均有糧296公斤,農民純收入619元,農業總產值為879.309萬元,工業總產值為160.2萬元,鄉財政收入15萬元,財政總支出310萬元,是全靠上級財政撥款的貧困鄉。全鄉現有3個集貿市場,一般只交易日常生活用品和雞、豬、牛、等畜牧產品。該鄉新建阿拉坪三面光水溝一條,維修32條小水溝。新修人畜飲水工程三件,解決286户1436人的飲水問題。架設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8.5公里解決113户416人的照明問題。同時,重視生態保護,加強天然林保護38.765萬畝,禁止偷砍盜伐,並加大對沼氣建設的力度,推廣家庭户使用沼氣。
主要抓經濟林果(花椒核桃)和畜牧業兩大產業,兼顧烤煙生產。經濟林果的種植以花椒、核桃等乾果為主,其它品種適當發展。畜牧業主要做好山羊品種改良,防疫治病等工作,並將其培植成為全鄉的主導產業。
該鄉為了真正達到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志的效果,主要採取兩項措施:一是加強基礎教育,繼續提高入學率和鞏固率,加強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管理,把全鄉五年級以上的學生集中起來進行管理。二是對中青年羣眾進行實用科技的培訓,力爭户均勞動力掌握1—2門實用技術。

東風傈僳族鄉農村經濟

東風傈僳族鄉 東風傈僳族鄉
東風傈僳族鄉是506個省級重點扶貧攻堅鄉之一,也是“九五”期間全縣尚未解決温飽的唯一的特困鄉。生存環境惡劣、山高坡陡、溝壑縱橫、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傈僳族人民羣眾文化素質低,思想愚昧。我鄉境內有縣鄉公路52公里,鄉村公路有108.4公里,基礎設施薄弱,每年僅有半年時間通車,無工業生產,農業耕作還處於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的狀況,產出低,效益差,人均有糧和農民純收入遠低於貧困線,傈僳族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極度貧困,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扶貧特困鄉。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歷屆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抓住機遇,團結拼搏,艱苦奮鬥,實施了“九五”扶貧,重點村和温飽示範村等有效扶貧措施,加快了我鄉的經濟建設步伐,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實現了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人民羣眾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良好局面。1、全鄉國民生產總值由2001年的962.5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1049.7萬元,年增長1.8%,完成計劃1100萬元的95%;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621.3元增加到2006年的846.5元,淨增225.2元,年增長7%,完成計劃的92%;工業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18.6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20.5萬元,增長10%,年增長2%;農業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398.2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526.6萬元,增長32%,年增長6%。
2、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1.28萬元,與2001年的10.2萬元相比,增長109%,年增長21.8%,完成地方財政支出131.6萬元, 與2001年的119.5萬元相比,增長10%,年增長2%。
3、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3.7萬元,與2001年的782.6萬元相比,增長17%,年增長3%,完成計劃的90%。
4、2006年年末總人口達到1.29萬人,已控制在1.33萬人內,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7‰,遠低於8‰的控制目標。
5、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52元。

東風傈僳族鄉人口衞生

東風傈僳族鄉 東風傈僳族鄉
近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和鄉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全鄉醫療衞生狀況得到有所改善,全鄉現有鄉級衞生院一所,牀位8個,具有中級職稱的醫生有1名,初級職稱的醫生有9名,建有1 幢綜合辦公樓,購置了心電圖B超等基礎設備,可實施一般的手術;有9個村級衞生室,27名村級衞生員;有計劃生育服務站1所,醫務人員3名,病牀6個,可實施一般的節扎、放環手術及服務,初步具備了衞生保健和衞生防疫工作,對地方病、傳染病、常見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預防能力,基本整頓了藥品市場。 在大力宣傳、認真貫徹落實《雲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條例》及省委省政府關於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的政策,做到嚴格控制違法生育與推行農業人口獎優免補政策的落實,確保了我鄉人口控制的目標。2006年全鄉上報審批符合條件的獨生子女有207户,獎勵資金8.728萬元,進行計劃生育宣傳6800人次,完成兩紮122例,放環37例,無計劃外生育,人口出生控制在7.6‰,目前嬰兒出生率為7.8‰,死亡率0.5‰ 。

東風傈僳族鄉文化教育

東風傈僳族鄉 東風傈僳族鄉
東風鄉教育工作隨着形勢的發展,主要走集中辦學之路,堅持教育工作與扶貧開發相結合,把扶貧項目、救災物款與學生就學情況掛起鈎來,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穩定發展,加大了對鄉九年一貫制學校和村級中心學校的投入,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懷下,爭取到了香港譚兆基金會279.9萬元,修建了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悶龍河中心校、關房中心校、治讀坪中心校和阿拉坪小學的教學、師生住宿用房。現有鄉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在校學生405人,其中傈僳族297人,佔在校生總數的73%,村中心校9所,其他校點31所,其中一師一校27所,全鄉在校生1569人,傈僳族1375人,佔總學生數的88%,初中入學率為76 .2%,鞏固率為98%,小學入學率為60%,鞏固率為80%,全鄉教師數為112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9人,都是畢業於專科院校,合格率為100%,小學專任教師93人,合格率為98.5%,全鄉現有大專以上的就讀學生8人,其中傈僳族6人,佔總數75%,截止2004年底,初中升高中的有8人,升學率為15.1%,通過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以及廣大教師的辛勤耕耘,為培養好東風新世紀有用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東風傈僳族鄉基礎設施

一、基本鄉情
東風傈僳族鄉 東風傈僳族鄉
東風傈僳族鄉地處麗江、大理、楚雄三個地州的結合部,距永勝縣城104公里,是全省扶貧攻堅鄉之一。全鄉轄九個村委會65個村民小組,有3212户12950人,總面積為488.1平方公里,境內居住着傈僳、壯、漢、白、彝等五種民族,其中傈僳族佔總人口的86.6%。鄉內生存環境惡劣,山高坡陡、溝壑縱橫、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最高海拔3393米,最低海拔1100米,年平均降水725毫升,年平均氣温18℃,森林覆蓋率為29%。現有貧困户2060户10800人,佔全鄉人口的83%。全鄉共有耕地17782畝,其中水田2304畝,旱地15478畝。至今有1個村委會不通公路,有58個村小組未通電,有8個村委會未通電話。到2006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1069.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9元,人均有糧260公斤,是全靠上級財政撥款的少數民族特困鄉。全鄉在有固定電話用户86户,移動電話140户,電話普及率6.9%,現有一個移動塔和一個聯通塔。鄉內有一個100千伏電站,供東樂、悶龍河、大長坪、關房、治讀坪四個村委會的用電。麥叉拉、東坪、格克三個村委會有35%的農户用水衝微型電。全鄉現共有41所學校(其中有8個村中心小學,一個九年一貫制學校,31個分校)124名教職工,1207名學生。有一個7名醫務人員的鄉衞生院,其中中級職稱1人,初級6人,已有綜合門診樓一幢,購置了心電圖、B超儀器等基本設備,可以實施一般手術。有一個鄉計生服務站,3名醫務人員,全面實施全鄉計劃生育工作。
二、本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1)農田水利:東風鄉現有2個水塘壩(大長坪水塘壩、下陽堡水塘壩),為全鄉480多畝水田提供灌溉用水;有18條溝渠,為600多畝水田用水提供灌溉,但是,水塘壩及附設溝渠的設施都年久失修,加上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現在都急需維護修理。
(2)醫療衞生:現東風鄉有一個鄉級衞生院,9個村醫療點,但是由於當地羣眾收入有限,大小病看不起,加上當地醫療衞生設備落後,有急、特病時無法及時就醫需要送往50公里外的期納或其它醫院就醫,而交通不便耽誤病情,造成廣大羣眾看病就醫難。
(3)教育文化:現東風鄉有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0個教學點,在校生1207人,入學率98,鞏固率92,其中中學階段在校生245人,包括初一年級93人,初二年級96人,初三年級56人。在全鄉,近年來基礎教育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4)公共設施:本地最為基礎的公共設施,水、電、路設施都比較差,有的村小組基本生活用水都要靠人背馬馱,全鄉有一半以上村小組不通電,全鄉有縣鄉公路52公里,鄉村公路108公里,縣鄉公路處於晴通雨阻的狀況,鄉村公路更是等級低,路況差,每年只通路四個月左右,還有一個村委會不通路,所需的生產生活物質全靠人背馬馱。全鄉總體而言交通不便、信息蔽塞,基礎設施差,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低。
三、當地農民羣眾基本情況
(1)教育程度:當地農民羣眾教育程度都比較低,文盲較多,由於今年來義務教育的實施,青少年一代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2)就業結構:在就業方面全鄉採取教育加就業的就業方式,有條件並學習優越的學生加大扶持力度,爭取考入大學,謀求一份好的職業。對於由於各種原因輟學在家的適齡青年,由鄉政府等單位牽頭聯繫外出務工單位,由鄉政府把關把一批適齡青年送往一些企業務工。
(3)收入構成及生活狀況:全鄉羣眾經濟收入單一,主要收入就靠每年飼養的幾隻家畜,年人均收入僅為619元,生活狀況較差,有的羣眾至今還未能解決温飽。
五、村委會建設
村級領導班子現設置書記一名、主任一名,副書記、副主任各一名,都為當地學歷層次高,政治思想素質過硬,有遠見、有魄力的能人為主。各村委會的村務、政務都由各村委會自治;各村財務都必須向村民公開。現今當地所有村委會收入低,基礎設施差,辦公條件有限,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必須加強基層村委會的建設,為當地羣眾提供更好地服務。
六、2006年完成的建設項目。
在上級各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鄉政府按質按量完成了各個項目的建設任務,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逐步縮小了貧富差距,為推進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
1、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成了治讀坪村委會、東坪街道及配套建設項目①通路項目:維修52km 縣鄉公路,68km鄉村公路,新修18.06km,擋牆1020.67 m3,項目總投資70.18萬元,其中省財政資金39.34萬元,羣眾投工投勞30.84萬元。②人畜飲水項目埋設膠管19.25km,新建14m3水池8個,8 m3蓄水池一個,項目總投資10.05萬元,省財政資金7.96萬元,羣眾投工投勞2.09萬元,解決人畜飲水困難467户1914人。
2、產業發展:引進天麻新品種400kg,種植2000塘3000 m2,木香引種20kg,秦艽引種15kg,財政投資10.4萬元。
3、科技推廣: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5期2275人次,投入培訓經費0.5萬元。
4、配合宣明會建設8立方米沼氣58口,共投入資金6.96萬元。
5、社會公益:東紅、東坪中心校修建微型發電機2台、使用電視接收器材2套,投資1.65萬元;街道及配套設施(廁所)建設;投資建成東樂、關房兩個村委會文化活動場所,財政投資8.12萬元。
6、“1.28”地震民房恢復重建。結合民房恢復重建資金狀況,通過深入調查統計,按地震災區羣眾民房受損情況,劃分了補助標準:一類主房全倒及部分倒塌的43户(補助5000元/户),二類主房嚴重受損需拆除重建的102户(補助3000元/户),三類主房嚴重受損需修復的79户(補助1000元/户),共224户992人,其中對麥叉拉25户100人無法在原址重建的重災户實行就地搬遷,現恢復重建工作完成187户,發放恢復重建資金52.4萬元。
7、按質按量完成了2005年度420户茅草房改造任務,財政投資126萬元,改善了羣眾的居住條件,村容村貌有了較大改觀。2006年下半年,鄉政府積極爭取了450户投資135萬元的安居工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