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鄉武術

鎖定
東鄉武術是安徽省的漢族武術流派,起源於唐、興於清初、衰敗於清末,有着一千多年的歷史,發源地及傳播中心位於銅陵市郊區周潭鎮,東鄉地區自古就有崇文尚武的傳統,仍流傳着“文不過南鄉,武不過東鄉”的説法。清初到咸豐年間是東鄉武術的興盛時期,其間,英才輩出,曾湧現過多名武舉和欽命武林郎。 [1]  [3] 
東鄉武術於2010年入選為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3年被評為首批“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項目”。 [1] 
中文名
東鄉武術
批准時間
2013年 [1] 
遺產級別
國家級 [1] 
遺產類別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1] 

東鄉武術歷史淵源

據《章氏族譜》載,周潭大山村章氏家族,祖居福建蒲城。其祖仔鈞公系唐朝武將。唐末,仔鈞公後代有一支人遷至安徽涇縣馬原定居,在宋朝出了大大小小武官。到元朝,馬原章家天武、天祿兄弟遷來周潭發洪山(今大山村)定居。在大山發展起來的人丁中,多有武術高手,如章慕斌,就是清朝嘉慶甲子科第二名武舉。章氏祖傳武藝屬福建少林門派。 [1] 
約在明朝前期,鷂石周氏第三世祖妣是大山章家姑娘。此後,章周兩姓世代聯姻。當章氏武藝傳授到周姓時,屬“東鄉武術”萌芽時期。周姓在本族中普遍習武並向他姓傳授時,武術即成為當地社會性的健身活動,屬“東鄉武術”形成時期。據推測,正式形成“東鄉武術”在明末清初。在清朝末期有名揚長江中下游的36位名教頭九華山除惡僧的故事,他們都曾在樅陽東鄉一帶傳授武藝,當時36位名教頭之一的章聞甫就是周潭人。 [1] 
民國時期,東鄉人在農閒之際,特別是春節期間,多以自然村莊為單位組成習武小組,俗稱“場子”。習武的青年人多在十幾歲到二十幾歲,先學徒手,後學武器(刀、棍、鐵尺、鞭、耙等)。學員可相互比武,切磋技藝,最後同師傅對打。教“場子”的稱為拳師,教學有成績、有影響的稱為“老拳師”。其代表人物有章聞甫之子章禮斌和其侄章友青。 [1] 

東鄉武術傳承保護

為保護和傳承東鄉武術,2009年8月,樅陽縣文化館對《東鄉武術》進行了全面的挖掘整理,2010年3月,被公佈為安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7月被公佈為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8月,章根苗、章大玉、章友武被公佈為安慶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6月,章根苗被公佈為安徽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2] 
為保護與推廣非遺“東鄉武術”,銅陵市郊區周潭鎮永升小學把武術納入體育課教學體系,開展繼承、創新研究和傳承人才的培養,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的同時,傳承非遺武術文化,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 [3] 

東鄉武術分佈地區

“東鄉武術”所在區域位於安徽省西南部的長江北岸,主要分佈在如今的銅陵市郊區周潭鎮、陳瑤湖鎮、老洲鎮以及銅陵市樅陽縣的項鋪、湯溝、白湖、金社、白梅等鄉鎮地區。清初,以周潭為中心,周圍50裏的居民爭相習武,習武之風遍及整個東鄉地區,形成了獨特的“東鄉武術”。東鄉一帶北邊為山區,南邊為圩區。為維護各自宗族利益,各族族長不惜錢財請武師、辦武堂,培養武功人才,有力地推動了東鄉武術的快速發展。一段時期內,東鄉地區“畈畈有好田,村村有好拳”,男女老少都習練武術,切磋交流蔚然成風。 [1] 

東鄉武術主要特徵

東鄉武術 東鄉武術
東鄉武術兼收幷蓄、特色鮮明,主要包括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兩個方面。彙集了南拳武當拳以及北少林拳、內家、外家熔於一體。拳種多樣,有長拳猴拳、破四門、地八仙、太極拳等;器械姿勢五花八門、靈活多變。肢體動作以拳、掌、肘、上肢動作為主;勁力以剛勁為主;行拳迅速、兇悍勇猛;善於拆招散打,攻防合一,講究技術實用性。另外,又結合農家生產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釘耙、扁旦、叉子、板凳等,創造出了許多新拳種,如三掌、三踏、摸刀魚、甩菜瓜、稜角梳、板凳花、扁擔花、毛巾花等等。拳法招式偏重實戰,看似樸實無華但精妙絕倫,往往能一招制敵,是極具農民特色、地域特色的“農家拳”。 [1] 

東鄉武術重要價值

一、歷史價值:東鄉武術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在諸多武林派別中,是一支土色土香、獨具魅力的地方拳、農家拳,曾在維護宗族利益、抵抗外來入侵等方面發揮着積極的作用。《安徽省體育志》將東鄉武術作為傳統武術的精華列在第二名。 [1] 
二、武術價值:東鄉武術改變了硬打硬拼、以力大降人的傳統練法,巧用了縮、小、柔、綿、巧,粘綿隨進,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技法,以散手、單操技擊為主。內外雙修的練功方法,具有很強的技擊性、養生性,老少皆宜,既能強身健體,又能益壽延年。 [1] 
東鄉武術 東鄉武術
三、文化價值:東鄉武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蓄和歷史背景,門規嚴謹,選徒嚴格,提倡安分守己,以鏟強扶弱、保家衞國、抵禦外辱、愛國愛家、振興中華的精神為指導,以“學拳先學乖,習藝先習德”為原則,倡導“忠、勇、仁、義、禮、智、信”的文化理念,兼容幷蓄和天下,內煉精神外修身,其核心精神極具愛國主義精忠報國的武德意義。它不僅僅是一種拳術,更是一種文化和習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