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源村

(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下轄村)

鎖定
東源村,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下轄行政村,位於琉璃鄉東北部,毗鄰本鄉東源村和陳坊積鄉,全村共有村小組10個,1600人,耕地面積2543畝,山地面積2918畝。 [2] 
該村主要發展優質水稻.晚熟葡萄.茶業.旅遊業等主導產業。該村現在晚熟葡萄面積達380多畝,採用避雨栽培技術的葡萄果農8户18畝,全村葡萄收入預計達為150萬元.
該村在爭創文明活動及小康建設進程中,多次受省市領導的好評,連續多次榮獲寧德市文明村稱號,成為典型的市文明村和小康示範村之一。 [1] 
中文名
東源村
別    名
東源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金溪縣琉璃鄉
面    積
23558 畝
人口數量
6659人

東源村村落歷史

一個小村莊,在近現代走出了17名大學教授,被譽為“教授村”,這個村就是金溪縣琉璃鄉的東源村。出金溪縣西北,經滸灣鎮再到琉璃鄉,北行數公里,遠遠地便看見一片青磚黛瓦的古屋,這便是東源村。東源村有700餘人,均姓曾。據《東源曾氏宗譜》載:孔子學生,被人們尊為“宗聖”的曾子是他們的先祖。曾子的43世孫由南豐遷至金溪中宋村,46世孫曾元龍雙從中宋村遷模橋村。49世孫曾子實從模橋村遷至東陽書院。為紀念南豐先祖曾洪立葬於南豐東源,而改名為東源村。
城堡村落——明清古建精美絕倫
有着700多年曆史的東源村是個城堡式村落。設有東、西、南、北四個村門,除西門為不久前重建外,其餘3門均建於清康熙庚辰年(公元1700年)。門樓上鑲嵌的石匾分別鐫刻着“龍先發祥”、“陽德含暉”、“東源西門”、“旋星共極”四個大字。村前還建有兩座里門樓,其上鑲嵌“南豐世第”和“隆平舊家”的石匾,讓族人時刻不忘祖先來自南豐。村四周有一人多高的用磚砌成的圍牆,歷經歲月的滄桑,如今雖然大多數已經倒塌,但依舊可以看到當年的基石。站在高處眺望,可見村牆的蜿蜒之勢。村內一條東西向大街,寬2米有餘,街的南側是排水溝,水溝又寬又深。從東門口富貴塘流下的清泉終年不斷,故溝內十分潔淨。南北向的巷道共9條,其中主巷道3條,條條巷道均與大街相通,巷道寬的達2米餘。街道和巷道均為青石板鋪就,相當平整。整個村莊街巷縱橫,佈局緊湊,房屋排列有序。這在金溪古村中實屬少見。
走進村裏,高牆大屋隨處可見,在條條主巷道里,兩邊全是高聳的明清建築,十分壯觀。其中被村民稱之“官廳”的大屋最為精緻,“官廳”為二層式建築。四堂直進,結構複雜,光天井就有9個。屋內不僅有住房,還有花園、魚塘、繡花樓、接客廳。大屋裏鐫刻着“大夫第”、“奉進世第”、“秀啓南豐”、“學習南豐”、“沂水淵源”、“三省居”、“清靄軒”等,以字體論,有行,有楷,有隸,有草,書法多出於名家之手,或飄逸俊秀,或凝重端莊,或氣勢雄渾,有較高的欣賞價值。據村民介紹,該屋的主人當年同時在南京也建造了一棟一模一樣的建築,如今該建築保護得很好,已經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源村西建有一座大祠,是曾氏家族的總祠。該祠坐北朝南,為四堂直進的宮殿式建築,長近50米,寬16米,建築面積達800平方米,第二堂中間兩排的8根木柱,圍徑達2米,其石磉的圍徑則達3米,厚達0.7米,每個重達四五百斤。下堂天井中有兩棵相擁生長、枝繁葉茂的桂花樹,高出屋脊數米,遠遠望去,猶如一把綠色大傘立於祠堂之中。靠東一棵圍徑達2米多,在離地面3米處分成兩股主枝,筆直向上,靠西一棵則小些,但圍徑也有1.5米。儘管兩棵樹相距3米,但枝葉卻緊緊相連。因這兩棵桂樹開的是黃花,所以被稱為金桂或丹桂,每年農曆八月間,桂花盛開,整個村莊飄着濃濃的桂花香。村東門側有仙師殿,如今廟內天天香火不斷,引來四鄰八鄉的信徒。
教育昌盛——一村十七名教授
據村民介紹,科舉考試時代,東源村出的人才並不多。廢除科舉考試後,該村有個出類拔萃的人物,叫曾仲魯,生於1891年。1912年,他滿懷愛國熱忱,告別妻女,東渡日本留學。1919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體育系。回國後,在北京師範大學執教,後升任體育系教授和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返回家鄉金溪創辦應欽中學並任校長。1951年又出任武漢體育學院教授,1963年病逝於東源村。他共生育4子10女,大部分兒女都接受了高等教育。一家三代共出了14位教授(高級工程師),其子曾小魯、曾幼魯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堪稱教授之家。其二弟曾季熙畢業於北平京華美術專門學校(今中央美術學院),師事齊白石,水墨花卉尤見功力,畢業後一直擔任繪圖技師和教師。曾仲魯一家為東源村帶來了榮耀,其歷盡艱辛,教澤廣被,造福桑梓的情懷則為後人所懷念。
如今,逐漸富裕起來的曾氏族人十分珍惜“教授”村的聲譽,形成了重教重學的優良風氣,都把孩子考上大學引以為以榮,不少農家為了培養子女讀書成才,走出家門外出掙錢,支付孩子的學習費用,有的甚至不惜代價送孩子到縣城讀書或條件更好的地方讀書。對讀書人,他們也格外厚愛,對考取大學者,他們認為是全族的榮耀而主動上門祝賀。因此,該村學子形成了苦學求知爭上游的好學氛圍。很多家庭喜訊不斷,有兩個大學生的家庭也為數不少。現如今,該村又有三名教授在南昌大學等高等學府任教。 [1] 
明清建築 美不勝收
有着800年曆史的東源村是個城堡式的村落。東源村原有東、西、南、北4個村門,門樓上鑲嵌的石匾分別鐫刻着“龍先發祥”、“陽德含暉”、“東源西門”、“旋星共極”。村前還建有兩座里門樓,其上鑲嵌“南豐世第”和“隆平舊家”的石匾,讓族人時刻不忘祖先來自南豐。4門除西門為不久前建設新農村重建外,其餘3門均建於清康熙庚辰年(公元1700年)。村內一條東西向大街,寬2米有餘。街的一側是一條寬1尺有餘的排水溝,流水終年不斷。南北向巷道有9條,其中主巷道3條,條條巷道與大街相通。街巷均為青石板鋪就。整個村莊佈局緊湊,房屋排列有序。
東源村裏高牆大屋隨處可見,每條主巷道都是大大的青石板鋪就,兩邊則是高聳的明清建築,十分壯觀。其中被村民稱之“官廳”的大屋最為精緻,“官廳”為二層式建築。四堂直進,結構複雜,光天井就有9個。屋內不僅有住房,還有花園、魚塘、繡花樓、接客廳。大屋裏鐫刻着“大夫第”、“奉進世第”、“秀啓南豐”、“學習南豐”、“沂水淵源”、“三省居”、“清靄軒”等,以字體論,有行,有楷,有隸,有草,書法多出於名家之手,或飄逸俊秀,或凝重端莊,或氣勢雄渾,有較高的欣賞價值。村支書曾紀泉介紹,該屋的主人當年同時在南京也建造了一棟一模一樣的建築,如今該建築保護得很好,已經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尊師重教 教授眾多 東源村現有806人,算一個不大不小的村莊,可就是這樣一個村莊,目前卻有17名教授在各高校任教,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及博士分散在全國各地乃至國外,這都源於該村濃濃的尊師重教風。
據曾紀泉介紹,科舉時代,東源村出的人才並不突出,只有一些誥贈大夫、知府知縣等等,但這種尊重知識,好學上進的風氣卻一直延續了下來。據統計,該村從民國至今,共出現了教授、博士、主任醫師、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等高級知識分子20餘人,其中有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大學畢業生和國家公務員也有50多人,人稱“教授村”。
不過真正讓“教授村”聲名鵲起的還是民國時期的人物,叫曾仲魯,生於1891年。1912年,他滿懷愛國熱忱,告別妻女,東渡日本留學。1919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體育系。回國後,在北京師範大學執教,後升任體育系教授和主任,在當時這個全國僅有的高等體育教學機構執教18年,為中國體育界培養了大批人才。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返回家鄉金溪創辦應欽中學並任校長,還組織了“郴月劇社”,進行抗日慰問募捐演出。1951年又出任武漢體育學院教授,1963年病逝於東源村。他共生育5子10女,大部分兒女都接受了高等教育。一家三代共出了9位教授,20多位高級知識分子,其子曾小魯、曾幼魯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堪稱當之無愧的“教授之家”。
直到現在,雖然也有很多青壯年在外務工,但東源村的曾氏族人依然十分珍惜“教授村”的聲譽,形成了重教重學的優良風氣,都把孩子考上大學引以為榮,不少農家為了培養子女讀書成才,走出家門外出掙錢,支付孩子的學習費用,有的甚至不惜代價送孩子到縣城讀書或條件更好的地方讀書。對讀書人,他們也格外厚愛,對考取大學者,他們認為是全村的榮耀而主動上門祝賀。因此,該村學子形成了苦學求知爭上游的好學氛圍,有兩個大學生的家庭也為數不少。

東源村地理環境

東源村位於琉璃鄉東北部,毗鄰本鄉東源村和陳坊積鄉,全村共有村小組10個,1600人,其中黨員40名,其中4名為女性,耕地面積2543畝,山地面積2918畝。 [2] 

東源村歷史文化

村內現存明清建築74棟,其中明朝建築5棟,古井4眼,古樹10株,古橋1座,古石刻2塊,舊石板共長2138米。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處為:“豢靈護應”古廟、“中議世第”官廳、“秀啓南豐”宅第。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建築包括:龍光發祥門樓(清代)、陽德含暉門樓(清代)、旋星共極門樓(清代)、南豐世第門樓(清代)、隆平舊家門樓(清代)、古道(明代)等,村內明清建築以二層式“官廳”建築最為精緻,四堂直進、九道天井。內有住房、接客廳、繡花樓、花園、魚塘,門楣上分別用行、楷、隸、草書等4種字體鐫刻的“大夫第”、“奉進世第”、“三省居”、“清靄軒”等字,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2] 
村西曾氏大祠,為四堂直進建築,面積達800平方米,第二堂中間兩排8根木柱的圍徑達2米,其石磉圍徑則達3米、厚0.7米,每個重約四五百年。下堂天井中兩棵相向而生、300年樹齡的桂花樹枝繁葉茂,上端已合而為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