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橋

(陝西武功縣絲綢之路古遺址)

鎖定
東橋位於陝西省武功古城東一里,是關中大道上絲綢之路跨越漆水河谷的一座古橋。周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之一,先民以河兩岸而居,垂柳成蔭,水清見底,魚族其中。
同時其又是自古兵家必爭的戰略要衝、 從西安出發,沿西寶北線西行82公里,這裏曾經是走西府(西岐)的必經之地,也是扼守武功古城的東大門——東坡橋口的天然屏障。
千幛垂柳萬株花,迴繞河旁倒影斜;東來西去看不盡,馬蹄終日送韶華。寫的就是作為一《武功八景之一》的“東橋水波花柳顯”。 [1] 
中文名
東橋
外文名
Dong Qiao
別    名
東橋遺址
位    置
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東門外漆水河岸
附近景點
教稼台美陽關龍王廟東嶽廟漆水河濕地公園

東橋相關歷史

據傳黃飛虎叛離商紂投奔西岐從此經過,故東橋北側有東嶽廟
漢武帝建元3年(前138)張騫出使西域(今中亞諸國),先後兩次歷經19年,開闢了中西文化通道,創建了漢王朝與西域的友好關係,四次走過東橋。
東漢班超投筆從戎,於永平16年(73)奉命率36人出使西域,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殲滅匈奴在鄯善使者,威震西域,先後30年數次往返越過東橋,使西域50餘國與漢友好,保持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唐貞觀元年(676)唐僧玄奘從長安出發,歷經艱險到達印度,在世界佛學中心,苦學10多年,帶回佛經數百部,撰寫《大唐西域記》12卷,成為研究印度等國古代歷史、地理和中西交通的寶貴資料,其中皆含“東橋屐印”。 
清光緒元年(1875)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入疆後平定了阿古柏,收復了天山北、南路,遏制了英俄對新疆的侵略,加強了邊防。“東橋”不僅留下了入疆戰馬的蹄跡,且株株“花柳”都是戍邊戰士親手栽植的。正如《左公柳》所寫: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城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東橋“左公柳”不僅“留”戀着戍邊戰士勝利返回,又“留”下了賴以追憶的往事,令人們盡興述説。 
1921年國民黨元老靖國軍總司令于右任先生,應第三路一支隊司令楊虎城將軍約請穿過東橋,來武功共商國是,時值北洋軍閥驕橫肆虐,兵刃中原,戰火紛飛之際,於先生心事忡忡,憂國憂民,但聽到劉道濟人作舟的動人事蹟後,乃欣然親筆題寫了“劉仙橋”碑名並附詩讚頌:劉仙於此,潛修密行。其功達化,出神入境。端坐從日,丹詔而升。 
1949年5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第一兵團司令員王震率軍精神飽滿、鬥志昂揚,跨過東橋殲滅國民黨駐軍,一舉解放武功縣城,趁勝西進參加“扶眉戰役”殲滅胡宗南主力大部,解放了整個寶雞地區,為解放大西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東橋相關故事

東橋的歷史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清光緒年間劉道斷絕塵緣,步入玄門,雲遊到此,寄身東橋龍王廟,他見滔滔漆水,便橋常被水沖壞,行人渡河艱難,頓生惻隱之念,善心勃發,便以身作舟,濟人渡河。那時背婦女過河有規定,不可讓婦女雙腿分開,背的人不能摟婦女的臀或腰,而雙手十指挽放在臀後,讓婦女雙膝跪在手上,輕輕按着背者的肩膀。劉道不越雷池半步,終年不論嚴寒酷暑,天天往來背送行人,踐行着自己的人生價值。凡是過河人的都多少投幾枚錢,日積月累積資不少,加上他風餐露宿數年化緣,修成了一座通車大橋,實現了他的人生理想。劉道修建的木橋完全使用了祖國傳統造橋工藝。橋墩水下用柳木打栽兩米深圍樁;橋墩用石碌碡壘成金字塔形,以糯米汁澆灌,粘合為一體;上面架粗大木樑,覆蓋厚木板;橋面鋪墊三七白灰土為魚脊形,故造型精巧,堅實穩固。他去世後,羣眾把東橋命名為“劉仙橋”,樹碑紀念。至今劉道羽化之甕槨仍安放在龍王廟羽化洞中。 
小小古橋送走了歷史上多少崢嶸歲月,經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往事,可謂“漆水波千尺,東橋萬世功。”100多年來,劉仙橋仍然堅固,但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1974年由當地政府出資改建加寬延長為現代化混凝土大橋。拆橋時發現橋墩基磉十分堅固,水中柳木樁完好如新,據説全是用“左公柳”製作。如今東橋仍是西寶公路北線,通往西北各地必經要地。改革開放後,它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繼續做出更大的貢獻。 [1] 
參考資料